教授:第十七世大寶法王 鄔金欽列多傑
時間:2005年12月30日~2006年1月3日
地點:印度 瓦拉那西 智慧金剛大學
翻譯:堪布丹傑
整理:釋仁居
校對:堪布丹傑
南無香雲蓋菩薩摩訶薩(三稱)
大眾向法王頂禮三拜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金剛總持祈請文
首先我向海濤法師、諸位法師、以及諸位居士大德們問候,大家吉祥如意、阿彌陀佛!
這次大家千里迢迢的來到這裡,真是非常殊勝的因緣,我感到非常高興。
今天是宗門實修法座的第一天,主要我想先表達一些我的想法,明天再做正行的開示。
在正行的課程中,我有個心願,就是很希望大部分能直接用中文上課。本來應該今天就用中文上課,但是我現在的中文很不好,尤其是在各位華人的面前,如果沒有好好準備的話,我還是會有一點緊張,所以今天還是用藏文來向大家說一些我的想法。
首先,我們今天齊聚在一個非常殊勝的地方,這裡是教主釋迦牟尼佛在人世間,第一次說法的聖地--鹿野苑。
佛陀成道後初轉法輪,當時來聽聞佛法的只有五個人,但是我們今天卻有上百位佛弟子齊聚一堂,可以說,佛陀的大悲加持不僅沒有消失,而且更加興盛與發揚了。
雖然佛陀所開示的法教於兩千五百年前就弘揚於世,但是到了現代,在21世紀當中,佛法更加受到眾人的關注與學習。不僅是已經對佛法有信心的弟子,甚至許多沒有信仰的朋友,也受到佛經中所闡述的不害他的見解與慈悲的行持所吸引,逐漸對佛法升起信心與歡喜。
為什麼會有愈來愈多的人信仰佛法呢?這是因為佛陀所開示的佛法,不只是為了利益他的弟子而已,而是無分別的為了利益無量眾生而做的開示。
在東方,過去具有許多佛教宗派的傳承,至今也都保存完好。特別是印度的大乘佛法,最早傳揚到的地方就是中國,這一段珍貴的歷史是非常殊勝的。
佛教發源在印度,但由於時節的變遷,佛教在印度也消失了。但是佛教的支分,卻在其他地方興盛。尤其在中國,佛法廣大弘揚,已成為中華文化的一部分,實為漢地的一顆珍寶。
有一句話這麼說:法愈深,障愈重。意思是佛法愈興盛的地方,魔障也愈多。過去漢地佛法興盛時,也遇到過很多魔障,但是透過漢地歷代祖師大德的大勇、大力,排除萬難,住持正法。
我曾經兩次前往漢地,參訪過許多寺院,雖然當時沒有機會在修持、見解方面作深入的交談,但僅僅是巡禮了寺院、身口意的所依(指佛像、經典、佛塔),拜會了僧眾,還是深刻地感受到其傳承的加持力,傳遞到我的心中。我感到很榮幸。
就我個人來講,由於過去生的因緣所致,今生從小就與中國文化有聯繫,能有如此的緣份,是很幸運的一件事。因此,我對於漢傳的佛法與文化,都非常熱愛與尊敬。
總的來說,我們都是佛弟子,也可以說都是法友,在我們成為教主釋迦牟尼佛的弟子之後,若是二六時中都能常保自利、利他的動機與行持,一生貫徹到底的話,這是非常好的。我平時也是這麼提醒自己的。
但是,在我們了解如何利益自己與利益他人之前,首先應該對於佛陀的見解與行持有一番了解與觀察。譬如說,我們在世間上做事,首先要對這項工作有個通盤的認 識,同時也要對它有信心;反之,如果對於工作不瞭解又沒有信心的話,就很難成事,也很難專一徹底的把工作做好。同樣,修學佛法也是一樣,若想要得到好的成 果,我們就要對佛法是如何真實自利、利他的義理有所瞭解,並且生起信心,這是非常重要的。
若要相信佛法是真實的,首先要對說法的人、教主導師有信心。
我們常說要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到底佛法僧為什麼堪能成為皈依處呢?這是我們一定要知道的,其中原因有很多,但最主要值得我們要皈依的原因,就是佛陀心中所具備的功德。
一談到功德,可能很多人會覺得,功德很多嘛,佛的功德真有什麼不同嗎?或者佛的功德特別珍貴殊勝嗎?是的。佛陀具備了兩項殊勝的功德:智慧與慈悲。
首先要了解智慧的功德。平時我們說大智是指「遍知一切法的智慧」,很多人會覺得很難理解,怎麼可能遍知一切法呢?由於我們慣用凡夫的心來臆測,因此不可能理解。而且,由於我們對於外在的物質、色法都已經習慣,因此以這種慣性的思考,更不可能理解何謂「大智」的。譬如燒開水,只要水溫到達一定的程度就會燒開,但如果超過還繼續燒的話,就會燒乾;對於凡夫來講,由於超過了他的理解程度,因此聽到大智的功德是不容易了解的。
過去有許多論師,例如法稱論師、陳那論師等考慮到很多人不了解大智的意思,因此解釋道:「遍知」是指「對於想要解脫的弟子,佛陀能夠正確無誤地遍知一切利 益他們的方法與他們的需求」。近一步更說明道:如果「遍知的智慧」是指知道身上有多少蟲,世界上有多少生命或者人類的數量的話,事實上,這樣的智慧並不值得我們去皈依。
但這裡我要提醒大家,以上對於大智的解釋,是論師針對不具信仰的人所作的方便開示而已;如果各位將這段解釋理解成:「喔,原來佛陀並不是什麼都知道」的話,那我會很傷心的。
那麼,僅僅具備大智功德,就能讓佛陀堪能成為真實的皈依處嗎?我想舉個例子說明:例如印度有許多藏族學校,現在的學生都對科學有很大的興趣,這些孩子們會認為佛陀就像一個科學家,聰明、有頭腦。
但是,佛陀不僅僅具備大智慧而已,更值得讚嘆的是,佛陀還具備了大悲仁慈之心。這是非常重要的一點。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例如一個絕頂聰明的人,如果他不具備利他、助人之心的話,那麼他的聰明才智對別人將沒有任何幫助,他也無法成為別人的救護或依靠。
因此,身為佛弟子的我們要知道,佛陀的功德,不僅只是歷史上或傳記中記載的佛陀的大智慧而已,而是要知道,我們現在修持的法門,都是佛陀為了利益、幫助我們而以大悲心親口宣說的。
佛陀最先發起菩提心,之後無量劫行持菩薩道,最後成就佛道,成佛後,由於最初的菩提大願之力,轉大法輪…;總之,自始至終,佛陀一直保持著利益眾生的大悲 心,僅此一心而已。如此思惟過後,我們對於佛陀會有深刻的認識,知道佛陀是一位大慈悲的人,因此,進一步我們就能知道,慈悲長者佛陀所開示的法,就不只是自利,提升智慧的法門而已,更是能夠幫助我們每一個人的方法。由此能知,修持佛法對我們絕對是有幫助的。
現在我們相信佛法是清淨、是正確的了,但是如果我們有一念覺得「佛法的確很好,但是修、不修都沒什麼關係」的話,這是不行的,佛法是一定要去實踐的。為什 麼這麼說呢?因為我們在世間總會遇到很多困難,犯很多錯誤,產生非常多的苦。這些苦不僅讓自己難過,也影響到我們的家庭、社會甚至於全世界。因此,為了消除各種問題與痛苦,我們唯有修持佛法。
各位如果有任何問題,可以在明天的第二座法中提出來。
雖然眾生的感受各有深淺的不同,但是想要得到快樂,遠離痛苦的心卻是一致的。以人來說,會有很強烈想要得到某種快樂,或者想要離開某種痛苦的感受,相比之 下,許多昆蟲可能就沒有這麼強烈的感受。但無論如何,眾生都不斷地為了得到快樂而努力,也不斷地在找尋消除痛苦的方法;這都是我們可以親身感受的。
從我們出生的那一刻起,我們就努力思考各種方法來得到快樂,但是,到目前為止,沒有人能夠得到滿意的快樂。上一代人,沒能得到滿足;現代也沒人能說:「我滿足了,可以了」而得到安住。
尤其我們現在身處的21世紀,不同於以往,這是個變化多端的時代,就像魔鬼一樣,捉摸不定。想想以前,除了一些自然災害之外,人為的苦難相對較少;現在卻是一個至為關鍵的時代,因為人類不斷製造出巨大的痛苦,已經關係到世界的存亡了。這時,我們更應該認真地找尋一個正確、良善的理想與願望。
我們從未得到滿足。從一開始我們就在問:到底有沒有一個好的、正確的方法能夠得到快樂?如此認真的去問、去思惟、去找尋,這是非常重要的。
但是如果我們總是向外去找尋快樂的話,快樂是很難得到的,心也無法得到滿足。為什麼呢?因為所謂的「心滿意足」,不是靠外在的東西來填補的,主要是發自內心的一種滿足感。所以我們應該回歸自心,向內找尋,向內觀察。
當我們向內觀的時候,會發現自己有好多的苦,好多的錯誤,和永遠的不滿足…這些問題是從哪裡出生的呢?為什麼會這樣呢?其實起因就是我們的惡心,也就是那一念貪心、瞋心、我慢、忌妒與不滿足的心,而這所有的過失最主要的就是無知與無明。
我們每個人都想得到一個快樂的成果,不想要壞的成果,果上我們是懂得取捨的。但是在因上,我們卻總是自然的行持著不善法,為什麼會這樣呢?就是因為無知。 不知道什麼呢?不知道惡因是永遠不可能得到善果的。總的來說,我們心中的願望與實際的行動恰恰相反,完全不契合,對於這一點我們卻毫不知情,因此迷迷糊糊地,繼續固執地造作著惡業。
所謂無明,是指心中的欲求沒有得到滿足實現。所以佛陀為了利益無明的眾生,開示了佛法。
我不認為佛法只是一種見解或學派,佛法是能夠消除我們增益與虛構的一門深刻知識與善巧的法門。
梵文裡稱法為「達瑪」(Dharma), 這個字包含兩個意義:一是「改過」,二是「救護」,意思是透過改變而救護我們出離痛苦。「改變」這個詞形容的很好,例如一個不懂事的小孩送到了學校,慢慢 開始識字,學習到更多的知識,也就更有前途。這個孩子從不懂事到懂事,甚至能夠利益、領導他人,這就是改造與改變的力量。
同樣,我們每個人本具有功德與智慧,但是我們不懂得如何運用。然而,透過了佛法的修持與介紹,這本具的功德與智慧就能得以清晰的開展與運用了。
功德與智慧是與生俱來的,並不是透過佛法的修持後,才造作出來的新的東西。舉例來講,大乘法教特別強調的慈心、悲心與菩提心,都是我們本具的,佛法並不能 新給我們一個慈心或悲心的種子。假如說,佛法的修持與我們自心或一生毫無關連的話,那麼學佛就沒有任何意義了;相反的,就是因為佛法與自身與生活是那麼的息息相關,所以才需要修持。
雖然我們目前的慈心與悲心,還沒有完全開展如經典所形容的那般偉大,但是慈悲的種子或是愛心的元素,確是每個人本具的,甚至動物昆蟲也都有。
佛法的修持,就是將我們自心本具的慈愛種子開發出來的方法,與我們息息相關。佛法不是一篇動人的故事或一些華麗的文字;佛法是一門學處,我們學得會的;佛法亦是一種知識,是我們能夠透過實修而證知的,佛法具備廣大的利益。
因此,佛法不是空談,佛法與我們的生活與自心密不可分,這一點非常重要。光是空談是不會有任何利益的。
有人會說,修持慈悲是很不錯,但是似乎在這個時代中很難做到,為什麼呢?因為現代人滿腦子想的都是自利、損他,例如生意場上就是如此,因此,好像再也沒有任何縫隙可以容納的下慈悲了。
然而事實並非如此,可能的確我們多少有自利損他的心態,但我們還是本具著善心的。舉個例子來說會更清楚,比方說有一天一家人團聚了,吃了餐飯,也唱了歌, 非常和樂融融…,對於這樣的聚會,新聞從來不報導,報紙上也看不到,沒有人會特別注意。但是,如果有一天,一對夫妻爭吵了,非常嚴重,甚至還打上了官司,這個新聞就有興趣了,一定會報導出來。這個例子告訴我們,融合與歡喜是我們本具的,是自然的,所以沒什麼好報導;而痛苦與爭吵,讓我們無法忍受。
所以說慈悲心在我們這個時代絕對是需要的,也是可以做到的,對於此點,我們應該多加思惟。
總結我想說的就是,一個人沒有貪、瞋、癡還是可以存活,但是,如果一個人沒有慈心、愛心的話,他將無法生存。今天的課程就到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