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05/05/21
地點:印度上密院
人類與其它眾生相比,被賜予了更多的才能,因此人身是非常彌足珍貴的。我們都擁有為我們自己帶來快樂和幸福的潛質,當然我們也能夠繼而為其他眾生帶來快樂,但這需要具備一切的善緣。總的來說,我們總是忙於處理一切事務。無論如何,一個眾生都不太可能為了他人的生命而設定目標。每一個眾生都有著他們自己的責任與任務。我們生命的意義就在於找尋快樂,每一個生命皆是如此。我們是如何得出這個結論的呢?很明顯是根據我們的態度,我們的思維方式和我們欲求的方式。與每個眾生的不同本性無關,每一個人都有著共同的態度與渴望,那就是尋找快樂,去除痛苦。得到快樂、去除痛苦其實是每一個眾生共同的願望,但人類卻有著特殊的離苦得樂的潛能,而且與其它眾生相比,人類對離苦得樂有著經久不衰的決心。假如我們能夠瞭解生命的本質就是尋獲快樂,那麼我們就有了一個更好的角度去了知我們的生命是否具有意義。生命可能會因為你的上師或善知識的指引而變得有意義,或者僅僅因為你改變了你的思想,你就可以使生命具有意義。
首先,生命中的內在渴望就是尋找快樂,瞭解到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你的態度與尋求快樂相違背,那麼生命將會變得毫無意義。另一方面,為了使生命有意義,最重要的就是造作那些能夠帶來快樂的善業。為了得到快樂,我們要尋找正面的,積極的善因,例如非暴力或是能為心靈帶來平安喜樂的善因。相反地,如果造作了不善因,則將會使我們尋找快樂、成就具義人生的希望落空。在我們的生命中,我們所指的潛質就是:仁愛、慈悲和非暴力。為了在我們內心種下仁愛與慈悲的種子,很重要的一點是瞭解到:仁愛與慈悲的反面即是煩惱染污。這些煩惱染污會阻止我們發展仁愛與慈悲。與仁愛和慈悲相反的情緒就是貪、瞋、癡。說到瞋恨心,我想和大家分享我所知道的一些事情,我覺得如果想增加我這個教授的效果的話,講故事會是比較有用的,也許這樣能夠使重點更加清晰。
從前有一位偉大的印度詩人名字叫做蟻垤,他用梵文寫了世界知名的著作《羅摩衍那》,這一經典被視為印度人的聖經,它涵括了印度文化與社會等方面的所有內容。但是,要知道的是其實這位世界知名的詩人並不十分具有品德,早年他曾經是一位專門搶劫朝聖者和旅行者的強盜,有時候他甚至會殺死這些人們。
有一次,整整一個星期蟻垤都沒有找到任何『獵物』,這時候來了一位瑜伽士,蟻垤非常希望能夠在這位瑜伽士身上得到一些錢或者食物,然而這位瑜伽士身上一無所有。蟻垤因此變得非常憤怒,他對瑜伽士說:『我不會放你走的。在這個森林裡有一個吸血魔鬼,如果我把你的血供奉給他,他一定會同意把我變得富有的』。瑜伽士看到自己即將要死了,卻沒有絲毫的驚慌和恐懼,他回答道:『好吧,假如我的死可以令你快樂,那麼我的生命則是有意義的。但是你的所作所為卻是有罪的,你是否察覺到你已經使你的一生負罪?』
蟻垤回答道:『是的,我知道這一切的果報將是接踵而來的痛苦。』
瑜伽士接著問道:『當你知道這些行為是罪惡的,而且只會帶來苦果,為什麼你還要這樣做呢?』
蟻垤回答:『我之所以這樣是為了贍養我的家庭。』
兩人為此經過了一番長時間的討論,最後瑜伽士說:『如果你對你的家人如此的執著,為什麼不去做一些別的事情而要去搶劫殺人呢?』
蟻垤接著說:『我工作並不努力,而且不懂做其他的事了,我會的只有搶劫和殺人,我也知道這是一項危險的工作,但有時候我還真能因此變得富有呢。』
然後瑜伽士又問了另一個問題:『你的家人知道你謀的是一種什麼營生嗎?』
蟻垤說:『是的,他們知道,而且他們對我所做的感到高興。』
『那麼在這種情況下』,瑜伽士說道:『你的每一個家庭成員都要承擔這些罪業。』
蟻垤反駁道:『你這是什麼意思?』
瑜伽士繼續解釋道:『你知道你所做的事是不正確而且是罪惡的,而你的家庭成員也都悉知,但他們是否知道他們也需要承擔這些罪過呢?你有沒有問過你的家人這個問題?』
蟻垤回答說沒有,所以瑜伽士就讓他回家問一下他的家人,是否願意一起承擔這些罪業。蟻垤卻認為這個瑜伽士不過是想要耍小聰明然後逃走而已。瑜伽士告訴他:『你錯了,如果你對我有懷疑你可以把我綁在一棵樹上,回家向你的家人提出這個問題後,再帶著答案回來。』
蟻垤真的這樣做了。他回到家先問了他的母親,母親回答道:『我把你生了下來,又把你養大成人,這些是我的責任。而現在你有責任照顧你的家庭,如果你造了惡業這也是你的責任,但是我可不願意分擔這些惡業。』
然後蟻垤問了他的父親和兄弟,但他得到的是同樣的答案。當他來到他的妻子面前問到:『你是我的妻子,你願意分擔我所造作的業的一部份嗎?你願意為我造下的罪孽承擔一部份後果嗎?』
他的妻子回答道:『我和你在一起經歷了高低起伏、歡樂和痛苦,但說到犯下的惡業,我可不願意分擔,那是你自己的責任。』
蟻垤看著他的孩子們,但他們都太小回答不了這個問題。所以他又回到了瑜伽士的身邊。這是蟻垤生命中的轉捩點,從此他成為了這位偉大的瑜伽士的學生。
這裡要說的重點是,瞋恨往往會被認為是被外在客觀的人或事物而激起的。但無論如何,我們要瞭解和認識到,我們自身同樣是帶來瞋恨心的誘因。如果我們可以從自身的角度看待這個事實,我們就不會將所有責任都推卸到別人身上,而能夠生起寬恕的心,這就是真實斷除瞋恨心的方法。舉例來說,如果你對著鏡子擺出一副難看的臉,你會看到同樣的一幅難看的臉對著你,但如果你做出快樂的表情,鏡子裡就會出現一個同樣快樂的表情。
最關鍵的是,我們要認識到自身的錯誤,並寬恕別人的過失,這會為你的人生帶來積極的態度與正面的情緒,也同樣會為別人帶來積極的影響,即使他們的確犯了錯誤。如果你能生起寬恕的胸懷,這些功德將會幫助你戰勝痛苦,併生起對一切眾生的仁愛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