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慧時間(7)《從同理到慈悲》

 

《從同理到慈悲》


作者:第十七世法王噶瑪巴
導讀人:施心慧老師

{關於本書}
一直以來,我們透過家庭、社群和共通的人性相互連結,也和外在的環境相互依存。這個事實,也就是指在個人和社會的層次上,自他最終並非分離。這個基本的洞見能徹底重塑我們看待自己人生的情感和社會景觀,並且在這樣的景觀中為我們完全重新定立方向。

在此過程中,我們受激發去重新思考:在個人的層面上,我們到底是誰,而我們又是如何面對這個世界,以及這個世界如何塑造了我們。

從理智理解,到情感意識,到以行動體現,這三階段即是:瞭解我們是相互連結,感受到我們的連結,和以符合相互連結的方式行動。如同理心、知足、自由等內在特質和社會價值,影響了我們以何種方式去經驗自己與他人之間的連結,而如負責、勇敢和悲憫等其他特質,則增長了我們與其相關的道德行為。如此由內而外,為「與他人相互依存地共存,為他人相互依存地生活」開展出新的可能性。

{珠磯金句}
1. 想要離苦得樂的願望上,我們都是完全平等的,對於這一點的覺察,就能引生出智慧與慈悲。任何具有感受痛苦能力的生命,都應該受到我們的尊重和關心。
2. 以比較自己與他人來決定我們是誰或我們在人生中的作為,永遠都無法提供一個穩定和可信的尺度來衡量我們的幸福。
3. 當悲心長驅直入你的心,其中沒有太多主體與客體分別的感覺,也少有分隔, 我們和他們幾乎是同一個人。
4. 真正的損害是我們自己對痛苦麻木的心。當我們將自己與他人隔絕,我們就是在傷害自己。因此為了自己也為他人的利益,主動努力保持自我的理智和情感的開放,變得特別重要。
5. 保護自己坦率溫暖的利他思想,以及自己開放無私的良善,比維護任何暫時的利益還要重要許多。
6. 如果能夠運用智慧的內在資源──明瞭什麼是真正快樂的一種智慧,那麼就有可能在任何情況下都能感到快樂。

 

播放連結:

https://youtu.be/Z1fRefI5rG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