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怕死:人類行為的驅動力》2020.11
作者:謝爾登.所羅門等
⠀⠀⠀⠀⠀⠀⠀⠀⠀⠀⠀⠀
▌關於本書
死亡,是所有生命終將面臨的事情。但是人類由於大腦的演進,具備高度自我意識和對抽象事物的思考能力,因此只有人類能夠意識到自己終將死亡,這也是得對死亡的恐懼成為揮之不去的內在陰影。
為了抵禦對死亡的恐懼,人類從遠古以來就極力地追求永生。首先是追求真實的永生,從古早的煉丹術到現代的人體冷凍技術等身體的永生。當無法達成真實永生時,人們就追求象徵性的永生,舉凡家族、身分、地位、精神、作品、財富等,都能讓人感覺在死後還能以某種形式延續。
能讓我們遠離死亡恐懼的兩面盾牌,即是一、文化世界觀:構成價值的信念、集體的意義;二、自尊:相信個人的存在意義,感受到個人的價值。當這兩面盾牌出現裂縫時,人將陷入精神痛苦當中。
三位社會心理學家的作者,以30多年的時間,進行超過500次的實驗,證實了死亡的想法和對死亡的恐懼,是如何深刻地影響著我們日常的的思想和行為。出人意表又發人深省的觀點,極具啟發性。
⠀⠀⠀⠀⠀⠀⠀⠀⠀⠀⠀⠀
▌珠磯金句
1. 死亡意識會讓人類產生一種潛在的恐懼。人們為了控制和管理這種恐懼,就會把自己看做持續不斷的人類歷史文化的重要貢獻者。
2. 和蝙蝠、蠕蟲一樣,面對肉體死亡時,我們也會拼命反抗,但是我們人類的反抗遠遠超過了其他動物。哪怕只是和死亡相關的輕微暗示,都足以刺激我們更加努力地在世界上留下痕跡。
3. 人們一旦喪失對核心信仰的自信心,幻想就會破滅,因為他們並不知道現實按照什麼藍圖來運轉。沒有這幅藍圖,就無法判斷哪些行為合適、妥當,就無法描繪通往自尊的航線。
4. 自尊可以保護人們免受與生俱來的恐懼所影響,因此人們會竭盡所能獲取自尊。事實上,人們生活中對於一切事物的渴望,其背後的推動力都是對於自尊的追逐。
5. 儀式是人類文化的行為根底,是人們用行動表現美好夢想的體現,它支撐著我們繼續生活,賦予我們阻止死亡、控制宇宙的力量。
6. 世界上很大一部分的邪惡事件都是因為人們想要「消滅邪惡」而發生的。
7. 接受我們必然死亡的現實,就可以減少對死亡無意識的恐慌,以及由此產生的負面結果,而且還會讓我們更加珍惜每一天的日常生活。
播放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