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泊爾傳真2019/10/01

尼泊爾比古之行

 

前往比古

 

打算參加尼泊爾東北高山區比古(Bigu)的藏西醫大型義診後,我從谷歌地圖上搜了一下從加德滿都到比古的路線,竟然顯示是搜不到。

 

經過各種分段搜索發現,從加德滿都市中心到「辛格迪」(Singati170公裡,要六個多小時。再搜尋從辛格迪到比古,還是沒有路線。

 

想起六月初去「羅曼塘」的路,心中不免有點惴惴不安。事實是,六月二日,三十六人的義診團隊,分三路人馬,早上七點從加德滿都出發,經過十三個小時的顛簸跋涉,晚上八點抵達比古寺院。

 

比古屬於尼泊爾多拉卡縣(Dolakha)。二零一八年五月,尼泊爾龍樹慈善藥房曾到多拉卡縣的多個地方發放藥物,所以此行我是第二次經歷從阿尼哥公路到多拉卡縣府或多拉卡古城的這條路。說不上是意料之中還是意料之外,一年多過去了,這段路還是那麼慘不忍睹。據說國家有修這條路的計劃,所以在不同的路段投放了很多大塊的石頭,又由於背後各種復雜的原因遲遲未修,這些大石塊反而讓道路更加顛簸不堪。

 

尼泊爾二零一五年強震後,中尼邊境的樟木口岸一直處於關閉狀態,前往樟木的阿尼哥公路也因多處遭到破壞一直未通。二零一八年我們前往多拉卡山區發放家庭藥包時,去時是繞路而行,返回時走了多拉卡縣府或古城前往阿尼哥公路交彙處的這條苦不堪言的所謂近路。現在樟木口岸開通,阿尼哥公路修繕,得以使我們的這趟行程可以有大概八十公裡的好路能走。只是離開阿尼哥公路後,就沒有那麼幸運了。

 

此行得到多拉卡當地邦議員的支持,他在多拉卡古城迎接大家。從多拉卡古城往前,尤其是從辛格迪開始上山時,他的車打頭陣,一路引領著大家前行,路窄難行之處,雖然已是晚上,他還是現場調動推土機工作,使車輛順利通行。

 

在尼泊爾這種狹窄陡峭的山路上抹黑前進,都不知道是該把自己交給司機還是交給上帝,即或司機就是上帝?尼泊爾司機的技術高超那是出了名的,但在盤旋狹窄顛簸的山路上,還是會忍不住一遍遍地請求他開慢點。也許我是個膽小鬼,每次深入尼泊爾高山區,感覺都像在經歷生一場死大冒險。

 

那晚大隊人馬大多數都平安無事抵達目的地,但隨行運送藥物的卡車,在黑暗中摸索前行時一不小心掉進了湍急的山水中,萬幸人和藥都無事。由於天黑人手少,只好棄車走人,第二天再去處理。第二天附近很多山民熱情地過來幫忙拉車,不幸的環境中尼泊爾人表現出的樸實和善良讓人感動。

 

這是我第三次深入尼泊爾高山區參加藏西醫義診,看到大家每次都非常辛苦,不說路上的辛苦,吃住也都非常簡陋。但條件再惡劣,醫生們也沒有被嚇倒,或許因為他們的注意力根本不在這些物質條件方面。這次在比古寺院,由於人多房間少,十二個男醫生每人僅靠一個睡袋睡在與牛棚相通的空地上,其吃苦精神令人佩服。

 

比古地處尼泊爾高麗山卡(Gaurishankar)自然保護區,風景優美,但游客不多,不像在木斯塘。尼泊爾大概有二十多個自然保護區,它們具有不同的性質和特點,有些因為是敏感地區,因為有著稀有或頻臨滅絕的動植物,還有些保護區比較普通,比如可能只是因為水資源豐富,所以不同保護區受重視的程度不同。高麗山卡是一個普通的自然保護區,進入保護區不需要門票。

 

 

比古寺

 

開始團隊裡很多人搞不清楚,比古到底是一個什麼級別的地方,到那裡以後才了解到,比古是多拉卡縣一個比較大的鄉,它由八九個政區組成,比古寺院屬於二號政區,因為它是比古鄉唯一的一家寺院,所以大家都叫它比古寺,其實寺院的名字是-扎西吉美噶次爾女眾寺院(Tashi Chime Gatsal Nunnery),成立於一九三二年,目前有尼眾七十多人,屬於竹巴噶舉傳承的寺院。

 

最開始比古寺就是一個單純的寺院,沒有學校沒有診所。雖然偏僻,道路難行,但它所處的位置地勢相對平坦,環境優美,於是吸引到一些外國人的注意。歐洲國家的一些民間組織先後為寺院捐贈了一些款項和設備,寺院慢慢擴大起來,有了一定的規模,並成為往來游人的落腳處。不幸的是二零一五年的強震將寺院幾乎夷為平地,目前我們看到的僧舍、學校和診所等,都是震後慢慢重建起來的。在寺院的兩天,我忙裡偷閑,四處走了走,看到寺院大殿的重建剛剛在打地基,大殿旁的佛塔仍留有地震的痕跡,裂痕斑斑。但已經修繕的尼眾僧舍前,鮮花爛漫,一片生機勃勃。

 

20191001 1

 

▲比古尼寺僧舍前的鮮花

 

寺院裡住著一個德國來的女醫生,說寺院診所和診所的一些設備,是德國一個民間組織捐助的,來自德國的醫生會輪流數周甚至數月在這裡做義工,真是隨喜贊嘆他們。現在的這位德國醫生還擁有一個她自己非常喜歡的尼泊爾語名字Sabina,意思是「有禮貌的女子」。她原來是一個麻醉科醫生,慢慢覺得麻醉科醫生無法跟病人交流,非常孤獨,後來就轉科成了一名大內科醫生。作為大內科醫生,而不是麻醉科醫生,在這樣的地方可以大有作為。現在她在這裡不僅為寺院僧眾也為周圍村民進行義診,同時提供少量藥物。

 

由於比古寺地處偏遠山區,近三四年來,當地政府開始跟寺院合作,在寺院原有的設備和資源的基礎上,結合政府的資源和力量,為更多人服務。政府為寺院建了一所房子,派遣了一些老師,使它成為一所普通學校,也就是除了接受阿尼,當地老百姓的孩子也可以過來上學。比古寺的診所和學校都在發揮著這樣的作用,恢復了過去幾十年甚至幾百年來藏區寺院的傳統。寺院當然是一個修習佛學的地方,除此之外,在教育和醫療方面也有擔當,這是過去寺院的傳統。所以比古寺是喜馬拉雅偏遠山區傳統寺院的一個典範。

 

 

比古義診

 

這次義診之所以選擇比古這個地方,是因為這是個藏西醫義診,既然有藏醫,那就要在尼泊爾流行藏醫的地方舉行才行。在加德滿都或南部那些根本不了解藏醫的地方搞藏醫義診,效果肯定不好,因為沒人相信它。醫學是科學、心理學和社會學的綜合,如果大家對一種治療方法沒有信心、不了解,就不會去看診。即使發了藥,人們也不一定服用,這是現實問題。

 

社會對這種療法怎麼看待同樣很重要,過去西醫有過這樣的經歷,一說要打針,大家就不去了,所以社會的認知度很重要。醫學醫療是一個復雜的體系,我們必須要選擇藏醫本來就有一些社會基礎的地方才行,雖然這樣的地方大都位於偏遠的喜馬拉雅高山區,會做得很辛苦。

 

由於這種大型的義診團隊去山區的機會難得,義診又只能設在一個地方,山區路不好,沒車,雖然每天早上從比古寺和加德滿都會對發一趟公共汽車,但經常是人滿為患,加之時間不合適,村民不可能乘坐這趟車來義診的地方,而需要走很遠很久的路。當地領導很聰明,想到用醫生團隊的車四處去把山民接過來,極大地方便了村民。這不禁讓我聯想到這兩年龍樹慈善藥房的家庭藥包活動,每次去山區發藥,很多村民也是要走很遠的路過來,到達的時間參差不齊,藥包很難快速地發完。通常最後我們為了趕路和趕時間,不得不把無法及時趕到的村民的藥包留給當地負責人。

 

20191001 3

 

▲前來看診的村民

 

這次參加的大型義診活動,總共五天,兩天在路上。三天義診,兩天在比古寺,一天在辛格迪(Singati)自然村。三天的義診我們了解到比古和辛格迪的主要民族結構有夏爾巴(Sherpa)、塔米(Tami)、達芒(Tamang)、薩特利(Chhetri),特別是還有達利特(Dalit),就是所謂的賤民,不可碰觸的人。

 

尼泊爾人口普查顯示達利特在全國占百分之十左右。達利特一詞的意思是「受壓迫的人」,他們的職業主要是鞋匠、鐵匠和裁縫,人種屬於克斯民族。人們可以穿他們做的衣服和鞋子,可以使用他們打的鐵具,卻不可以碰觸他們,真是多麼荒唐。據說這次有不少達利特人來看義診,能幫助到他們也是件令人欣慰的事。

 

 

 

歷史遐想和宗教淵源

 

第一天義診開幕式邦議員在講話中說,他雖然主管多拉卡縣,比古又屬於多拉卡縣,但由於這裡路遙難走,是這次活動讓他才有機會在大選之後再次來到比古寺院。邦議員在講話中提到,尼泊爾著名工匠阿尼哥、藏王松贊干布的王妃赤尊公主、大唐玄奘法師、五台山文殊菩薩都是經過多拉卡前往中國或前來尼泊爾的。我不禁莞爾,為了證明多拉卡的重要(它也的確很重要),多拉卡很多人會認為,歷史上中國西藏和尼泊爾之間的所有的交往都是經由多拉卡這個地方,但是這不完全符合歷史事實。

 

比如已經公認的說法是,赤尊公主是經過尼泊爾邊口吉隆去到西藏,玄奘大師走的是屬於古絲綢之路的一部分阿富汗地區,而不是多拉卡,而阿尼哥是經哪裡去的中國,目前還沒有定論。現在比較傾向承認的是傳說中的文殊菩薩。文殊菩薩來尼泊爾的傳說如歷史般真實,傳說文殊菩薩從五台山來到加德滿都,劈山流水,使加德滿都變成一個谷地。文殊菩薩從哪裡進的加德滿都,在加德滿都住哪裡,都有比較詳細的記載,這些看起來似乎又是一個歷史存在。比如記載說文殊菩薩從拉薩帕誇(Lhasa Pakwa)進入加德滿都,拉薩帕誇現在的確是加德滿都山谷的一個地方。但是文殊菩薩他是否路經多拉卡而來,還需要進一步探討。現在加德滿都有一部分學者想把這個傳說用現代的方式來解釋,即劈山流水的可能不是有法力的文殊菩薩,而是真的從中國來了一批有技術的工人等等。

 

在多拉卡古城有一個尼瓦爾人(Newari)所特有的重大信仰,即比姆森(Bimsen)/彬雕(Bhindya)信仰,它也是加德滿都尼瓦爾人所特有的重要信仰。比姆森是後來的說法,實際上應該叫彬雕,尼瓦爾語意思是Good god(善神)。尼瓦爾人離開加德滿都無論去哪裡,首先都會建一個比姆森/彬雕寺廟,可以說只要是有尼瓦爾人的地方,就一定會有比姆森廟。

 

這個重要信仰基本上可以確定是起源於多拉卡古城。最重要的第一座比姆森/彬雕信仰寺廟就在多拉卡古城,比姆森/彬雕又跟拉薩的乃瓊(Nechung)護法有關系,即比姆森/彬雕是乃瓊的化身。可以確定乃瓊是通過多拉卡縣跟西藏邊境來到多拉卡古城的,但乃瓊到底是以一個神、還是一個人、亦或是以一尊神像的形式來到這裡,目前仍然無法確定。

 

在尼瓦爾人的傳說裡,彬雕的第一座寺廟在多拉卡古城建立後,他作為多拉卡公主的僕人來到加德滿都,所以加德滿都的彬雕廟是繼多拉卡古城之後才有的。有一個歷史事實,過去加德滿都彬雕廟的祭司等每十二年去一次拉薩拜乃瓊。最近幾十年因為去西藏不容易,從而中斷,但以前去過拉薩拜乃瓊的人還在。

 

我突然想到,因為多拉卡縣往北與西藏的聶拉木縣臨界,要看多拉卡的歷史,可以試著尋找聶拉木的歷史,比如聶拉木縣的縣志,從中或許能找到一些有意思和有價值的東西,值得去努力一下。因為尼泊爾這邊有關多拉卡的文獻,已經研究的非常多,尼泊爾史學界也已經認識到它的重要性。如果能在西藏聶拉木的歷史上尋找到有關兩國交往的歷史,或許會有一些突破。

 

 

一個小插曲

 

講述一個可以了解尼泊爾農村,了解比古的小插曲。義診第一天開幕式上,主持人是個出身少數民族「塔米」的當地婦女,表現非常職業。她講話流利,聲音洪亮,思路敏捷。她能叫出所有嘉賓的名字,當發現主席台位置不夠時,馬上宣布請原地就坐。當被提醒遺漏了最主要的外國客人的名字時,她不慌不忙,圓滿地補充道:那我們絕對不能忘記的,是我們更加尊貴的客人某某某。隨機應變能力相當強。在這樣一個偏遠的山溝裡,女主持人的出色表現的確很吸引人,讓我們這幫所謂的城裡人都只能望其項背。這個小插曲,從一個側面說明,各種活動在尼泊爾農村還是比較多的,所以才能練就出這樣的人才。

 

 

卡林佐克朝聖

 

回程再經多拉卡古城,並安排大家去卡林佐克(Kalinchowk)廟朝聖。去年我們曾到卡林佐克鄉的村莊發放家庭藥包,離寺廟已經很近,但由於時間短任務重所以錯過了它。這次終於機緣成熟,如願以償。沒有想到的是,朝聖的路也是那麼艱難,二十來公裡的路程,我們的吉普車竟然蹦跶了兩個小時。正當我暗自後悔時,車爬到三千八百米的地方,突然夢中歐洲瑞士一般的美麗風景映入眼簾,吃驚得我屏住呼吸,立刻忘卻了那把五髒六腑都要顛出來的道路。

 

卡林佐克有名,不僅因為它美麗的風景,還因為山頂的女神廟,到寺廟有專門的纜車可以乘坐。山頂的風景更是令人震撼,南邊是雲霧繚繞的青山,北面是白雪皚皚的雪山,大概只有尼泊爾才有這獨特的風光吧。天氣好的時候,從加德滿都帕坦老皇宮可以看到的高麗山卡雪峰,此刻近在眼前。為方便朝聖者,據說也有從加德滿都到這裡的兩天一晚的服務,費用一人五千盧比。

 

尼泊爾喜馬拉雅雪山南麓,包括西藏那邊,都可以說是濕婆的道場。上古時期,喜馬拉雅山區所有的聖地都跟濕婆神有關,濕婆和女神是一對,所以有些地方是濕婆的聖地,有些地方是女神的聖地。女神聖地也離不開濕婆,因為尼泊爾人認為,所有的女神都是濕婆的妻子帕爾瓦替(Parvati)女神的化身,只有女財神拉克斯米(Laxmi)和智慧女神薩拉斯瓦替(Saraswati)是個例外。財神和保護神比濕努(Bishnu)是一對,因為維護世界和家庭需要財富,所以維護和財富在一起。

 

當地人說卡林佐克神廟是帕爾瓦替女神打坐靜修的地方。神奇的是在這三千八百米高的山上還有一口泉眼,俯瞰周圍的環境,這麼陡峭的地方有一股泉水涓流不息,的確超乎尋常。站在女神廟旁,竟然可以俯瞰看到遠遠的比古寺院。每次遠行一想到尼泊爾高山區的路就恐懼得想退縮,但此刻站在神聖的山頂,望著綿延的雪山,不禁暗忖,下次繼續加油。

 

 

 

20191001 2

 

等待做婦科超音波檢查的尼眾們

 

 

 

20191001 4

 

學校兼臨時診所

 

 

20191001 5

 

地震的痕跡

 

 

20191001 6

 

在河床的卡車,村民協助拉車

 

---

捐款連結:
https://donate.spgateway.com/hwayue/nepalhel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