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在敬老中心的義診
龍樹慈善藥房自成立以來,每周一次的僧眾義診,診治了數以千計的僧眾患者。近年來,隨著寺院自己的診所的完善,來龍樹慈善藥房求醫的僧眾,越來越明顯地趨於孤寡老僧和重病患者,雖然人數上減少,但來訪者對藥房的依賴卻越發嚴重。
一九年新年伊始,我們考慮利用我們的優勢將義診對像的範圍擴大到在家的孤寡老人,於是我們想到了加德滿都的各個養老院。想到養老院,主要是加德滿都的養老院資源並不充足,再就是老年病的多發病多與神經科疾病有關。龍樹慈善藥房的神經內科專家在尼泊爾名聲遠揚,平日在醫院或診所掛診都不容易看到他,安排他親自到老人院義診,他們一定非常歡喜,對老人們的身體健康也一定非常有幫助。在此考量下,一九年二月二十六日,星期二,這一天龍樹慈善藥房的義診小組來到了加德滿都山谷吉替普爾市的一個敬老中心。
吉替普爾(Kitipur)是一個古老的城鎮,馬拉王朝時期,它是帕坦的一個附屬小國,雖然地方不大,但也有自己的一個小皇宮。吉替普爾過去跟帕坦(Patan)的交往比較多,兩個城市中心的直線距離只有五公裡。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帕坦在政治上成為共產黨的中心,吉替普爾自然也是一片紅。當時的國王就將吉替普爾上劃屬為加德滿都縣,想在行政上隔斷它與帕坦的關系。但地理位置不變,文化不變,隔斷是不可能的。這些年隨著加德滿都山谷的現代化發展,距離加德滿都市和帕坦市都不遠的吉替普爾也在見證著時代的變遷。但由於這裡的外來人口較少,純正的原住民尼瓦爾民族的文化在這裡保存完好,很多人至今仍不會講尼泊爾的官方語言尼泊爾語,而只會講自己的母語尼瓦爾語。過去我們來這裡義診的經驗,甚至有不懂尼瓦爾語的醫生無法給患者看病的例子。
吉替普爾過去跟全國各地一樣,以務農人口為主。現在農民種姓六十歲以上的人基本上百分之百仍在務農,而三十至四十歲之間的這一代人,務農比例劇降。放棄農業活動,經商或參加國家工作,最明顯的改變就是他們開始繁忙起來。這裡大多數人還是居住在大家庭,甚至三代四代同堂。由於年輕的一代沒有時間,家裡的老人產生了無人照顧的恐懼。再去務農,體力上已不支,只能無聊地在家待著。
當地的一些人,主要是婦女,看到了這種情況,於是創辦了一些老年活動中心或敬老中心等組織,目的是讓這些老人有地方去,有事情做。這些組織還不能算養老院,因為老人不是居住在這裡,通常是早午飯後過去,大家一起做一些宗教活動,比如誦經,唱聖歌,有時還會有一些文化活動,比如畫畫,講故事。下午茶和下午飯後,大約五點鐘,大家就回到自己的家裡住。據組織者介紹,看起來很業余條件也很簡陋的老年人活動場所,其實解決了很多家庭的實際問題。經費多來自於當地稍微富裕些的家庭的贊助。
這天我們來到的敬老中心只是吉替普爾多個敬老中心的一個,由於大家都是街坊鄰居,相互認識,義診中非常有秩序,互相禮讓。由於人數多,一上午只能給四十位老人檢查,他們就讓年長和重病患者優先。四十位患者,大都是睡眠障礙、麻木、記憶力和聽力減退等老年常見病。這裡值得一提的是檢查出兩位巴金森患者,這兩位老人對自己的病情也描述不清楚,又沒有典型的震顫症狀,去過好幾個地方就醫,都沒能診斷,但這次還是被我們的醫生一次診斷出來,給他們開了藥。十天後兩位老人找醫生復診,症狀明顯得到改善。
附近的一位開藥店的當地人聽說這次義診,主動要求參加。義診中他熱情地先給每位老人測量血壓,根據主訴安排先後。最後我們的醫生為四十位老人開的處方也交給他,第二天他把藥物一一備齊交到老人的手中,費用全部由龍樹慈善藥房承擔。
義診前,我們的醫生以為會有很多疼痛類的患者,但看診過程中,主訴卻很少。詢問組織者說,其實每個人都有身體不同部位的疼痛,不說是因為平時說的太多,孩子們已經聽得不耐煩,慢慢地他們也就不說了。對疼痛患者,理療的方法最好。當醫生詢問家裡是否有人幫他們理療時,大多數竟然說沒有。由此可見,雖然他們有兒有女,但孩子們都很忙,沒有時間管他們。所以雖然吉替普爾距離城市不遠,但這些老人除非患重病,平日並沒有機會去醫院或診所看病檢查。這次我們專門到活動室來給他們義診還是非常有意義的。今後龍樹慈善藥房會利用自己的優勢持續給這些老人送去溫暖。
---
捐款連結:
https://donate.spgateway.com/hwayue/nepalhel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