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醫治病,菩提心擺中間

 tm2 2

 

藏醫治病,菩提心擺中間

 

達哇醫生說,醫德更勝醫術,醫德跟佛法是有關連的,著重找出疾病內因。

 

教授:達哇醫生

時間:201352

地點:台北化育道場

攝影:班瑪歐色多傑

 

《四部醫典》,主要內容分四部:

第一部《總則本集》(藏名《紮據》):6章,是《四部醫典》的精華。主要是介紹人體的生理、病理、診斷及治療的一般知識。

 

第二部《論述本集》:31章,主要講人體胚胎學、解剖、病因、病理、飲食、起居、藥物性能、外治器械、診斷方法及治療原則,這其中還講到醫德。醫德跟佛法是有關連,中心思想就是菩提心,裡面並提到醫生治病之態度等等。對待病人,不論貧富貴賤都要發菩提心,如果發自內心去看待病人,功效就不一樣。藏醫認為,一位醫師的能力與其品德有莫大的關係,甚於其醫學知識及技術水準等因素。

 

 

藥方一樣,結果大不同

為什麼這麼說呢?我這裡有醫,一位醫生對待病人很慈善,另一位醫生對病人態度則較粗魯,雖然兩人開的藥大致都一樣,可是病人就覺得療效大不同。病人只要到態度粗魯的醫生那裡就醫,身體的病痛就會變得嚴重,給另一位醫生看診,病情就好了大半。為什麼會這樣呢?其實這些跟病人的心理有關係。所以在藏醫裡,特別強調醫德的重要性。

 

第三部《祕訣本集》:92章,內容非常像現代的書籍,標題清楚明白,闡述臨床各科疾病之診斷跟治療。比如頭痛的病因很多,可能是高血壓、低血壓、氣血循環不好等問題。一般是第一本和第二本學完之後,才能學第三本。

 

從藏醫的角度來看,頭痛的原因很多,不可能都開同一種止痛藥。雖然止痛藥可以暫時把頭痛緩和下來,其實並沒有根治,你得天天吃。如果吃藥像吃食物一樣,沒有任何副作用就還好,但如果吃了藥卻產生副作用,誰願意吃?所以頭痛時必須找病根。

 

一般而言,膽汁分泌過高也會引起頭痛的,要專注去降低膽汁分泌。膽汁分泌過高的原因是什麼?就必須要找這個根。原因可能是來自於食物,所以一方面控制食物,一方面就是用藥,把它平下來,平了之後,頭痛的症狀就會消失。

 

在《祕訣本集》裡,是有系統地講說病症的脈絡,有什麼樣的症狀,要開什麼樣的處方,這裡都有詳細的記載。主要內容是在講述內、外、婦、兒科還有五官的毛病,以及藏醫中獨特的隆、赤巴、培根病。所以一般民間會先學《祕訣本集》,感覺比較實用,所以有時候就會倒因為果。像頭痛的症狀有很多,一不小心就會誤診,誤診的時候,開的藥也會是錯誤的,所以《祕訣本集》要放在最後學。

 

 

藏醫的「氣」分兩千多種

之前談到藏醫三因,藏文是隆、赤巴、浿根()。我覺得三因的名稱還是用藏文比較好,如果你把它翻成其他文字,它的含意就不存在了。比如藏醫說的「隆」,跟中醫的「氣」,有相同的地方,但你說「氣」的時候,中醫解說的「氣」跟藏醫解說的「氣」並不完全一樣。藏醫裡講的氣,分兩千多種,不同的氣在我們體內,有不同的功效、不同的名稱,所以用其他的語言去解釋的時候,很難解釋。藏醫的「氣」翻成英文是windwind是指外面吹來的風,這就很難解釋人的身體裡怎麼會有外面吹來的風,所以,用原來的名詞去解釋會比較好。

 

以我的經驗,西方國家也有很多人學中醫,他們學中醫的時候,講到陰陽兩字,始終都是用中文的陰陽去發音,不管發音準不準,都是很好的,一代一代傳下去的時候,可以找到一個根。

第四部《後續本集》:27章,主要論述脈診和尿診、藥物的炮製、功能。其中的脈診與中醫、古印度醫學的脈診都屬於古代醫學。其他有外治法如放血、艾灸、按摩等。裡面不光是講理論,也有講實踐。

 

 

tm2 1

▲人體的生理和病理圖以樹為比喻,表現人體的生理功能和病理變化。 (圖片提供:達哇醫生)

 

人體的生理和病理圖

第一枝幹 (飲食、起居、時節、鬼怪)

第一分枝:三病因
第二分枝:七大物質
第三分枝:三種排泄物

第二枝幹

第一分枝:導致疾病的內因
(貪、嗔、癡)
第二分枝:導致疾病的外緣
第三分枝:三病因的六種入門
第四分枝:三病因的位置
第五分枝:三病因的路徑
第六分枝:三病因的病發
第七分枝:致命的九種病
第八分枝:疾病的轉化
第九分枝:疾病的概括

 

醫理樹喻圖,一一剖析

接下來看這幅「人體的生理與病理圖」:

主要是講說人體生理和病理學,它以樹幹做比喻,不論根部、分枝甚至葉片,都有不同的涵義在裡面。

 

第一枝幹第一分枝:藍、黃、白三種不同顏色的葉子,代表的是三因。隆是藍色,赤巴是黃色,培根是白色,分別體現五個不同源素。藍色體現的是五源素當中的氣,黃色是五源之火,白色是五源之土和水,所以這裡體現的是四大。

第一枝幹第二分枝:這裡有七片葉子,分別代表的是七大物質。七大物質是講的是什麼呢?就是食物的精華、血液、肌肉、骨、骨髓、脂肪還有精液,具體詳細的內容,在之後的課程中會陸續介紹。

 

第一枝幹第三分枝:這有三片葉子,代表三大排泄物。即大便、小便,還有汗。我在香港待了三年多,病人大部分的問題都是排泄不正常。因為工作緊張的緣故,生活也失去規律,一旦作息亂了,整個消化系統的功能也亂了。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該吃飯的時間沒進餐,或者是用餐時沒有細嚼慢嚥,甚至只吃幾塊餅乾或喝個飲料隨隨便便打發。久而久之就會影響到消化系統,出現便祕等問題,接著產生各種狀況。又或是夏天時節,因為怕曬、怕熱,所以都躲在冷氣房裡。我這次來台灣,不論上哪兒,空調控制還挺好的。相對在香港,冷氣開得特別強,從戶外進入室內,就覺得好冷,彷彿是到了另一個世界,走出室內,感覺又是另一世界。所以很多年紀大一點的香港人,夏天再熱,都帶著披肩或外套,以便在室內披穿,否則身體會受不了。

 

 

養生,跟著時令走

類似這些狀況,就是會打斷我們生活的規律,甚至是讓我們身體跟大自然的接觸減少。人類生存在大自然裡面,大自然的所有一切,都跟人的身體有關聯,互相影響。如果你跟大自然接觸的越少,突然去了一個條件比較簡陋的地方,就會越容易生病。

 

比如香港,不論辦公室或公共場所都開著超強的冷氣,回到自己的家裡也是吹冷氣,有的人因為體質問題,生下來就怕熱,當然覺得很舒服;但生下來就怕冷的人,他就必須要穿披衣物,看到冰凍或是冷的食物,別說吃,連看都不想看,他的身體已經告訴他,沒辦法接受。其實一般正常情況下,夏天是沒有冰的,所以如果你去用冰就是異常,而且違背大自然。舉個例子來說,為什麼野生動物跟我們養的家畜、寵物不一樣呢?為什麼我們養的動物有各種各樣的病呢?為什麼野生動物比我們眷養的動物還健康呢?因為牠們是按照大自然的規律去生存,知道依著天氣的變化更改食物及生活方式。而被人類眷養的寵物,因為人類本身生活作息混亂,連帶寵物的生活規律也跟著打亂,主人看電視,狗貓也跟著看電視,飲食也隨主人的喜好變動。牠們只要一生病,主人就馬上帶去給獸醫看,而野生動物則是自己找植物治療。比方狗生病的時候,牠會自己找植物吃,吃了後吐出來,病就好了。由此可證明,我們人類脫離大自然太遠了,所以我們的身體變得很焦急,很容易生病。而且一般而言,人類應該有三分之一的時間需要休息和睡覺,可是一旦工作超量,睡覺和休息的時間就少了,你的能量也就會越來越差,導致身體失衡。

 

 

找出健康鑰匙

再看回「人體的生理與病理」圖,裡面講到如何去保持健康,主要根本就是維持飲食起居平衡。其實很多病都是吃出來的,也就是飲食起居不平衡導致。所以這兩項平衡的時候,五源素也會平衡,五源素平衡之後,相對的三因素、七大物質也會平衡。在平衡的狀態下,就不會生病,沒病就會健康,健康之後會有什麼樣的結果呢?就是長壽。如果長壽,那想要成佛也有時間、機會,如果身體不好,對成佛之道也是個障礙。

 

第二枝幹第一分枝:主要是講導致疾病的內因,導致疾病的內因是什麼呢?就是貪、嗔、癡!

不管信不信佛教,人類的貪、嗔、癡本性是存在。為什麼佛教和藏醫把它說成病因呢?比如貪,在佛學的角度來講,貪有很多種。我在這裡舉一個簡單的例子:為什麼得糖尿病呢?多數時候是吃太多了,因為好吃就暴食,所以這都是因為貪吃導致身體失調。得了這個毛病之後,身體很多狀況都出現,醫生會叫你不要吃這個,不要吃那個,一般病人都會覺得痛苦,想說吃一點沒有關係吧。於是不知不覺飲食又過量,又開始毫無節制的吃東西,這就是所謂的貪。同樣的,嗔、癡也是這樣,都是跟人的精神與思想有很大的關係。

 

(系列二)聽打:陳怡靜

 

 

:藏病三因

1.隆  氣分(氣、風,指氣息、氣血等)

2.赤巴—熱分(熱、火,指膽汁)

3.浿根—涎分(濕、寒,指粘液)

------善報2013冬季號 pg. 78~81

 

善報助印連結:

https://donate.spgateway.com/hwayue/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