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星巴克

午後,在星巴克。

大片落地窗外,濃濃的金黃色陽光閃耀在風中搖曳的樹梢,天空淨藍澄透,所有顏色和光影都如此鮮麗燦然。午後的星巴克,坐滿了前來脫離慣常軌跡的人們,各自在一隅沉迷於自己的世界中。喝著濃濃的抹茶拿鐵,拿起筆來,在橫條筆記本中,什麼也沒想地寫下:「午後,在星巴克……

第一次見到星巴克,是在紐約上西城區。拿著在街角報箱中剛出爐的最新《村聲》週報(Village Voice),踏進這家位於轉角,規模不特別大的店,心中有種莫名的興奮。並不是因為「星巴克」這個名稱,而是它的氛圍(當時其實對於星巴克可說是幾乎一無所知,唯一知道的是它是一家連鎖咖啡店)。在那家店中,有一種自由隨意的感覺,有一種人文的氣氛(不確定是否因為是紐約而加了很多分)。從冬日紐約的寒冷街頭,走進瀰漫著咖啡香的溫暖室內,坐在高腳椅上,啜著咖啡,瀏覽著《村聲》中琳琅滿目的藝術表演活動,看著其中出現的一些熟悉而遙不可及的名字,那真是非常不一樣的感覺。相對於當時臺灣以虹吸式單品咖啡為主流的咖啡店的某種正經八百,星巴克感覺起來無比清新。

在那一次紐約之行的幾個月之後,和朋友在台灣的電影院看《電子情書》(You’ve got Mail)。看到梅格.萊恩(Meg Ryan)去星巴克買咖啡的那場戲時,差點就要在黑漆漆的電影院裡大叫!是的,電影裡的場景就是那一家星巴克──我的第一家星巴克(還有他們相遇的那家超市Zabar’s,那可真是不得了的一家超市,但此處就不多說,希望之後有機會可以寫一寫它)。

SFL05 1

《電子情書》星巴克一景。

幾乎在同一時間,台灣也引進了星巴克。有點高興,也有點忐忑,擔心對它的美好印象會就此破滅。的確,它的招牌、裝潢方式等等外觀上都和記憶中的星巴克差不多,但就是走了味兒。或許是如同其他剛進軍台灣的知名品牌一樣,一開始時總是有一段時間的一窩蜂,在大多數的人都是抱持著「到此一遊」的心態時,所能經歷到的就只有雜亂與不耐,很多東西就很難保有它原本應有的狀態。

少了紐約的加持,咖啡中的焦味兒就毫無遮掩地現出原形(是的,我知道星巴克是來自西雅圖,雖然這麼說,可能西雅圖人和紐約客都會不太高興,但是基於銘印作用,對於我來說,星巴克和紐約是分不開的),再加上價格其實並不親切,從此就和它漸行漸遠。

在義式咖啡旋風席捲台灣後,各種有個人風格和特色的咖啡店在巷弄中遍地開花,台北東區的義式咖啡店成了週末流連的地方。開了五天的各式大小會議之後,週末在誠品書店購書後,走到鄰近小巷中熟悉的咖啡館(熟到老闆會心血來潮自動續杯的那種),一邊翻閱新書,一邊喝著卡布,真是極大的享受。不僅如此,自己家中也有可以打奶泡的咖啡機。有時忙得胡說八道的一天過去,回到家中已經十點多,梳洗整理後,臨上床前沖上一杯有綿密奶泡的卡布,是最好的慰藉。星巴克?已經好多年看都不看一眼了。

不過,世事總是無常的。在醫生嚴重警告不可再喝咖啡和茶後,咖啡控頓時變成咖啡絕緣體,任旁人如何引誘勸說,都無動於衷。然而,和朋友相約碰面,面對著menu,找不到一個可以點的品項,此光景是十分寂寥淒涼的。尋來尋去,唯一勉強可以點的,就是熱巧克力。在這唯一珍貴的大前提下,才發現,原來在不同的店家,熱巧克力(或熱可可)的品質真是天差地別,從Godiva濃到如同喝塊狀巧克力的熱巧克力,到只是攪進可可味粉末的熱牛奶,差別之大,使得點飲料簡直就像是在賭博。像我這種賭性一點都不堅強的人,完全沒有冒險的興趣。畢竟花錢事小,拿到一杯你都不是很確定自己是在喝什麼的東西,真的是會讓人不由得就火大了起來。

經過許多慘痛的經驗之後,星巴克就這麼又出現在生命中。畢竟在這裡,可以確保喝到品質尚可的熱巧克力,不用擔心採到地雷,還可以指定要低脂牛奶,後來又發現了可以偶爾偷喝一下的抹茶拿鐵(比其他地方的星巴克,台灣的抹茶拿鐵特別濃郁)。這種穩定的可信賴感,讓我這個已經不再喝咖啡的人,每到一個新的地方,即使沒有想要喝什麼,只要一看到招牌上STARBUCKS那幾個字,就有一種安心的感覺。

 

SFL05 2

 

也必須要承認,這或許是繼咖啡癮之後的另一種上癮(確實是無論到哪一個機場,第一件事情就是要先找到星巴克,如果不幸沒有,那個機場的印象分數就會非常低)。仔細檢視一下,也可能是因為抹茶拿鐵畢竟是屬於被禁止的範圍,而機場是一個不屬於原本的地方,也不屬於即將前往之處的一個常軌之外的時空,正適合做脫軌的事情,所以怎麼樣就是想要呼吸一點不被管轄的空氣。但無論如何,還是必須承認,如果在機場看到星巴克,就算其實沒有很想喝東西,依然會去買一杯的行為,確實也是有點愚蠢。但是對於這只發生在異次元的事情,對於這偶一為之小小的縱容,可能也是可以特例開許的。

坐在這台灣北部古老城鎮當中的新開發社區,新建現代建築中的星巴克,它已經度過了一開始時的格格不入,以及之後過度發展造成的淪落,邁入與當地特色和生活融合的新階段,不再是只屬於紐約的一個地方,而我也成為一個在皮夾裡放著隨行卡的人。就如同這近20年來的離合變遷,也不確定這張卡會用多久,但是,當交會的時候,就盡情享受這片刻的美好時光吧。

*轉載文章請註明出處。

------「瑞秋舒芙蕾」部落格(rachelsouffle.wordpres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