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很多學生會問:上課時都覺得聽懂了,但是為什麼實際上遇到問題時卻完全用不上?
在這個問題中,關於「上課時都覺得聽懂了」所指涉的含義,是個滿值得討論的主題。
一般我們會認為,理解了字面上的意思,就是「聽懂」。但是,仔細去探索,可以區分為一些不同的面向來討論。
首先,是「量」上的問題。一般人專注力的保持度是有限的,在一堂課的時間中,老師可能解說了很多內容,在這些內容中,我們能夠聽到多少?是完整地聽到一個觀念的闡述,還是只聽到片斷的局部碎片?
再來,是接收的方式,對於聽到的東西,我們如何去理解、詮釋它?是抱持著開放的心態,用一種不迎不拒的態度,沒有增減地無誤接收訊息?還是用自己原有的慣性觀點,對於這些訊息加以評斷,或進一步染色或扭曲?
從上述的兩點來檢視,就訊息本身來說,是否完整接收到就是一個問題。很多時候,我們是把片斷接收到的許多碎片組合起來(而且這個組合的組成,是否有按照順序或邏輯也是不一定的),形成了我們認知的訊息。
有時,即使如此也不影響對整體基本含義的理解,但很多時候,接收度和組成度的不足,會造成理解上的嚴重問題。
再深層一些,接收的方式或心態在這個階段扮演著關鍵性的角色。我們在接觸到新的事物或觀念時,很自然會以舊有的經驗作為依據或參考,來理解這個新事物或觀念,如此,可以幫助我們較快速地獲得某種程度的掌握。
這麼做本身並沒有什麼問題,問題是出在「舊有經驗」在這個過程中的角色和位置是什麼。如果它只是一個幫助我們產生認識的暫時依據,這是有益而無害的。但是,如果舊有經驗超出這個範疇,而成為了主要的解讀、詮釋者,這就會造成很大的問題。
因為,這時所有進來的訊息,都會成為助長和鞏固舊有經驗或觀點的養料,雖然耳朵一直聽到新內容的聲音,但是在心中回響的,卻全是舊有且已經長久縈繞的聲音。所以聽了半天,真正聽到的,是自己原本就根深蒂固的想法。
再以另一個角度來看,也許在課堂中,我們對於所說的道理並沒有基本理解上的障礙,例如「無常」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對於事物分分秒秒都不斷在變化這件事,應該沒有人會不理解或不認同,但問題是,這樣就是聽懂了嗎?
只是在很表面的層次上,對於「事物為無常」的認知,就像知道「這是玫瑰花」、「這是紅色」、「被刺到會流血」等這一類極粗淺的認知那樣,這樣是否算得上「聽懂」,也是個很大的疑問。
換句話說,對於一件事情、一個道理,如果沒有進入有意識思考的層次,在單點的深度和多面向的廣度上去思考,只是停留在某種「標籤性」的狀態,卻希望如此就能對自己的思想行為產生明顯的作用,似乎是一種不切實際的過度期待。
我們經常會聽到要「聞思修」,也可能會認為其中的第一項「聽聞」是非常容易的,只要坐在課堂上聽講、或是自己讀書,這不就是聽聞了嗎?但是仔細想想,要真正做到聽聞的修持,其實並不容易,要做一個清淨接收教法的容器,並不如想像中的那麼簡單。
在阻擋我們成為清淨法器的許多障礙中,可能最大的一個,就是認為「我已經聽懂」的想法。因為一旦生起這個想法,就關上了繼續學習和進步的大門。
*如欲轉載,請註明作者及出處。
「心慧時間」部落格(https://wmindtime.wordpres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