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鍵上的幸福

 

經過了四十多年,我又開始彈琴。

大概九歲左右吧,有一天,爸爸把姐姐和我叫到跟前,問我們想不想學鋼琴,想學的話,就要承諾會好好練琴。我們興奮得當然滿口答應。

於是家裡出現了一架黑亮亮的鋼琴,也請了老師每週來家裡上課。那時還滿喜歡彈琴,有時自己一個人可以彈上一下午。不過小孩子總是貪玩,有時也偷懶,所以偶爾還是會出現晚上生氣的爸爸,盯著自知理虧又一把鼻涕、一把眼淚的小女孩練琴的畫面。

SFL 11 1

大約一年之後,因為全家移民而失去了鋼琴和鋼琴課。那時因為「出國」的新鮮大事佔據了所有的注意力,所以也沒覺得難過,總想著以後還可以再學。到國外繞了一大圈、經歷了很多事,再回到台灣時,家裡的經濟情況大不如前,已經沒有餘裕再供我們學琴。雖然那時年紀也還小,但是家裡的情況是很明白的,所以當時在心裡許了個願:「長大自己工作賺錢的時候,一定要買一架鋼琴。」

大學畢業後,領到第一份月薪時,又再想起這件事。但是才剛入社會,有很多事情要面對和適應,也充滿了各種不確定性,所以買琴的念頭立刻就自動排到遠遠看不到邊的順位上。在那之後,工作慢慢越來越忙,在外租屋也免不了要搬來搬去,光想到要搬鋼琴就讓人頭皮發麻。眼前的現實永遠都凌駕於願望,就這麼過了幾十年。

最近這段時間,因為全球疫情而取消了所有的外地行程。好好待在一個地方,生活作息自然穩定下來,也就有更多時間和空間來沈澱與吸收。如此,在一個陽光明媚的早晨,一邊享用著早餐,一邊聽著巴哈的鋼琴曲,心不由自主地隨著傾流的音符而飛舞。

腦海裡突然冒出一句話:「來彈琴吧。」

「好啊,why not。」

就這樣,辯論了幾十年的議題,當下沒有任何糾結地取得協議。當天立刻花了一些時間做功課,開始去瞭解關於鋼琴的事情(才意識到小時候爸爸買琴給我們是多麼昂貴的一個決定)。從買琴、租琴,到新琴、二手琴,各種可能都考慮一遍,最後卻出現了意想不到的選項──電鋼琴。

我這個人骨子裡可以說是acoustic(原聲)的基本教義派,過去從黑膠唱片過渡到CD就花了很長的時間來做心理調適。以前聽到「電鋼琴」會撇嘴,很不屑的。但在不斷琢磨著各種可能和條件,特別是家中空間擺放的問題時,體積較小的電鋼琴取得了關鍵性的優勢,可以使用耳機而不怕要是夜裡發瘋想彈琴時會吵到鄰居更是加分,黑馬於是勝出。我想這是年紀大了的好處,不耐糾結又十分務實。

決定了有信譽品牌的入門基本款(錄音等等什麼功能通通都不用,我只是要彈琴),第二天就直接去經銷商店面,看到了實體琴,試彈後就確定了。然後再去專賣琴譜的老牌書店,在肅穆如殿堂的一排排書架上找到了小時候最後練的那幾本琴譜,就是個接演續集的概念。回家挪這挪那把空間騰出來,就等琴送到家了。第二天,二大包裝的琴就送到了,還跟管理員借了推車才能搬進家門。費了九年二虎之力,把琴架、琴椅組裝好,顧不得滿身大汗,迫不及待地開始彈將起來。

SFL 11 2

剛開始,一些初入門的簡單小曲還可以湊合,稍微再難一點點的就很不順。畢竟已經這麼多年沒有碰琴了,常常得停下來仔細看一下琴譜,才能捉到正確的琴鍵。有種齒輪年久生鏽,突然轉動起來嘰嘰嘎嘎的感覺。但即使如此,還是覺得很開心。

就這樣,想到時就會練一下琴,手指慢慢比較靈活有力。本來以為會像小時候一樣,喜歡彈小品鋼琴名曲,但是彈著彈著,發現現在的自己反而更喜歡彈小時覺得無趣的小奏鳴曲。印象中,《小奏鳴曲集1》只學過第一首,結果發覺原來還學過三首,於是想應該先把這三首練熟一點,再去彈新的曲子。

曲子當中有些小細節不太能確定,上網找到了從小朋友到80多歲專業演奏家的許多演奏版本。同樣的樂譜,在不同演奏者的手中,傳達出了完全不同味道和感受,真的非常神奇。

這給我很大的啟發,在慢慢熟悉指法之餘,也開始去留意彈奏的一些微細差別。練習時,有時會在兩三個不順的小節停留很長的時間,反覆彈奏間,感受著每一次的差異;有時會嚐試不同的力道輕重,去體會呈現出來的不同感受,也試著模仿自己喜歡的演奏版本的方式去彈奏。如此,三個月來就只彈這三首,但是到現在絲毫不感到厭倦,每次都興致勃勃地想要去做更多的探險。

沒有任何目的,純粹只是因為喜歡而去做一件事情,讓我能夠在這當中,充分享受每一個片刻。即使碰到一些困難,也都是帶著「到底應該怎麼彈呢?」的一種好奇心,去研究指法、拍子等等。這種狀態,讓我感到很快樂。

SFL 11 3

想到《有限與無限的遊戲》裡有關藝術的主題中談到:「除非在旁觀者中產生創造力,否則藝術不成為藝術。擁有藝術物件者,並不等於擁有藝術。」藝術本身並不是一種製成品,而是一種向前開放的動態,是充滿可能性的創造過程。如果在作品中看到了創造本身,那麼就會脫離旁觀者的角色,從作品中找到自己,成為了開啟者,開啟各種的可能性。

所以,樂譜本身也不是一件藝術製成品。藝術是發生在音樂家寫作的過程,而樂譜只是一個記錄。對於這個記錄,如果只是刻板地想要去彈對、彈快,沒有任何內在的啟發,那麼就算彈奏得再精準,也無法稱為藝術。無論彈奏得如何,在過程當中,如果能夠找到內在的啟迪與驚奇,那麼我們就參與了這項藝術的開放動態。

是這充滿可能的創造性狀態,讓人感到幸福。因此,在任何事物上、在任何情況下,即使是一般人認為的再微不足道的事物,只要能找到屬於你自己的創造,幸福──就已經在那裡。

*如欲轉載,請註明作者及出處。

「心慧時間」部落格https://wmindtime.wordpres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