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脫比減肥還容易?

<丹傑異想剪貼簿>

 

KD2019SM

 

解脫比減肥還容易?

前陣子,有位法友說他想要放棄學佛、修行,因為功課太多做不完。事實上,這是我們最常聽到的一個說法。包括我自己在內,有時也懷疑到底是雜事太多,因此讓太多的功課無法完成?還是功課太多本身就是個問題?或是另外什麼原因?

 

知道問題出在哪裡嗎?

無論什麼原因,首先想一下「想要放棄學佛修行」這句話合不合理?佛陀開示了大小二乘的教法,這包含了所有的佛法,所有的修行也在裡面。小乘法的核心是「不害」,大乘法的核心是「利他」。所以難道他是想要放棄不害和利他,意思是從此「想要傷害和不再利他」了嗎?「這是一句蠢話。」這是前陣子聽到創古寺閉關老師堪布拉布的結論:「會這樣說的人,他根本不懂什麼是學佛,也不懂什麼是修行。」

至於第二句「功課太多做不完」, 對於這樣一位上班族,我也想了解一下,所以問到他每天的修行清單如下:

蓮師心咒 1,000遍

藥師心咒 1,000遍

白度母儀軌 1次

四座上師相應法 1次

金剛經 1次

禪修 1小時

運動 1小時

閱讀 1小時

這樣過長的清單,是不切實際的, 就像在告訴自己「你全都做得來」。我們喜歡將目標訂得太大,通常這樣的結果就是放棄。

 

樂於少事,不好多為

「樂於少事,不好多為。」為了幫助初學佛法者能夠聚焦、增進佛法的修持,不白白耗損精力和時間,佛陀告訴弟子若能少事,那麼「則法增長,無有損耗。」樂於少事,是學會捨的一種智慧。然而什麼事該減少? 什麼又不能隨便捨棄?什麼事是多做了?什麼又不算是多做呢?

比起去問如何做和做多少,我覺得更重要的是要認識佛陀所指的少事的「事」和多為的「為」指的是什麼?

首先,少事、少為等等用詞,多出自小乘經典,偶爾在一些大乘典籍當中也會看到,例如《華嚴經》中一段形容小乘行者的話就說道:「性樂觀察一味緣起,心常寂靜,知足少事。」小乘法的精髓就是戒律、規矩,而且主要對治的是三種煩惱當中的貪煩惱。知足少事,就是在對治貪。我們可能以為自己是大乘,甚至是金剛乘,但別忘了小乘是一切乘的基礎,地基沒打好,其他都是空中樓閣。

總之,如果不懂得什麼是「少事」,怎麼可能會做到呢?然而這說起來或許簡單,聽起來也不難,但卻真的極難做到。

 

修行也需要紀律

舉個世間的例子來說,很多人的新年新希望的清單之一是「減肥」,我們都知道減肥應該要「樂於少吃,不好多吃」,或者「樂於運動,不好懶惰」。然而我們就是無法克制自己。 「你永遠不會不小心就在健身了。『我本來要看電視的,結果不知怎地,我竟然在做深蹲、伏地挺身、跳躍!』」因此,這位作者語重心長地說:「困難的工作需要紀律。」

然而我們大概認為解脫比減肥還容易吧,所以開始時隨便列個清單、發個願,中間時候隨便修一修,最後隨便揉掉清單、輕言放棄。然後,我們又不斷地再一次開始列清單、發願。

我們列出了那麼多的功課、修行清單,我們真的知道在幹什麼嗎?我們清楚自己的問題在哪裡嗎?知道按表操課後至少要變得「知足少事」嗎? 如果不知道,那就不是在學佛,也不是在修行。

 

------善報2019夏季號 pg. 58~59

 

善報助印連結:

https://donate.spgateway.com/hwayue/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