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經密續中的瑜伽士

顯經密續中的瑜伽士

 

作者:尼師噶瑪凱秋(不丹竹德尼寺)

譯者:當代漢藏佛學院翻譯小組

 

〈第一部〉先如法做個好人,再做瑜伽士

 

要寫關於「瑜伽士與瑜伽女」的文章,可真是件難事。

怎麼說呢?在我們自己還未達到那個層次的狀態下,就對瑜伽士、瑜伽女的主題大放厥詞,就像「根本沒到過美國,就對美國說三道四」。

話雖如此,以下還是就我所知道的,根據祖師們的教言,稍作觀點的分享。

 

瑜伽「能安住實相,與法性相應」的人

 

先來說說經論和續典上,是怎麼定義「瑜伽士」的。

所謂「瑜伽」,應該要理解為「能夠安住於三摩地」,或者說,能夠在自心的實相或法性上,契入禪定,並保持安住在這個禪定的狀態中。

而能進入實諦,或證得勝義諦的實」,這樣實修的人,就被稱瑜伽」、「瑜伽女」。

這樣的看法,在續典中有:「所謂『瑜伽』,是指因為了悟法性,而能與法性清明相應,且能無顛倒地了知。」續典中也提到:「關於『瑜伽士』的稱呼等等,具備真如瑜的,就是瑜伽士、瑜伽女。」

而在著名論典《入行論》中,也將有情世間分為一般世間與瑜伽世間兩種,而認定瑜伽是一種三摩地,並說「於此實修的人,即是瑜伽士」。同樣在《入行論》中也說到:「世見二種人:瑜伽師、一般。」(世間有兩種人:瑜伽士和一般人)在它的釋論,智作慧大師所著作的《入行論難語釋》中也提到:「『瑜伽師、一般』,這兩類是要怎麼區分呢?瑜伽就是三摩地,而『能夠安住在一切萬法不可得的性相(特質)中』,就是瑜伽士。」

在查閱祖師大德的典籍後,我認為對於所謂「瑜伽士」、「瑜伽女」,應該要理解為以上所描述的這樣。

 

一般人:「被無明污染,看不見實相」的人

 

以上先說明什麼是瑜伽士,那和瑜伽士相反的一般世間人,又是什麼狀況呢?

應該理解為「受到無明影響的凡夫」。

這一點,在《入行論難語釋》也說到:「關於一般人,既然進入輪迴的因是『無明』與『有支』,那麼由此而生的即是一般人。」因此,我認為應該要將一般世間人理解為「被無明所染污,處於顛倒狀態,未能見到真理」的人。

這樣的說法,在《楞伽經》也可以見到:「凡夫眾生為顛倒,現見真實而遮止。」安慧論師所著作的《辨中邊論釋疏》也引佛陀的話這樣說:「迦葉,諸凡夫以其自造之色、聲、香、味、觸等流轉輪迴,然於彼等法之真義,極不如實了知。」

而其他關於凡夫與瑜伽士的差別,《入中論》中則說:「諸凡夫受分別縛,無別瑜伽即解脫。」(凡夫都是受到分別妄念所綑縛,一旦能超越於分別妄念,就是解脫。)我們也可從這句偈言得到理解。

 

跟著老虎跳,狐狸跌斷腰

 

相傳,已經通達空性、心懷悲心的瑜伽士與密乘修行者,在受用酒肉女人等等的時候,就他們而言,是能夠做到貪自解脫、嗔自解脫、癡自解脫的;並且這些都是在洞見眾生不同的心性、根器與意樂動機之後,所努力做出的幫助眾生解脫的方法。

這種不可思議的行誼,真是超越我們凡夫的理解範圍。總之,對於像我這樣的人來說,那真是難以想像啊。

也許有人會想:「那我們這些被妄念和執著束縛的凡夫們,也可以那麼做嗎?」

這萬萬不可!

有句諺語說:「老虎跳越處,狐跳便折腰。」就像這個譬喻,如果你認為「那些瑜伽士和密咒師做的事,我應該也可以做做看吧」,下場會跟上面那隻狐狸一樣了。

 

證悟再高也要謹慎,別害世人造口業

 

近來有不少令人無奈的現象,人們看到好事都視若無睹,更別提能看重和宣傳一件事美好的面向;但一看到壞的,就卯上了用力批評、宣傳炒作。對於好修行人的種種清淨功德,漫不經心的隨便忽略掉;但捕風捉影的事,卻看得煞有介事,然後因為嗔心而起了害心,加油添醋的加入八卦的行列,把那些莫須有的事說得跟真的一樣 。

在現今這個風氣敗壞的時代,看來也很重要的是,有時即使自己心中有著很高的證悟,也必須去配合世間的看法。這也像是月稱菩薩所說的:「莫壞世間許世俗。」順應世間共許的方式行事的話,也避免犯下「因為自己的行為,引發在家人批判,而害人折損福報」的業。

 

修利他之前,先管好自己!

 

總之,重要的是,即使不是瑜伽士和瑜伽女也沒關係,不是密咒師也行,就算不是佛教徒,也必須要是一個正直高尚的人。

那要怎麼才稱得上是一個好人呢?自己身語意三門的作為,能夠在正知、正念、不放逸的狀態下自立自主的話,這就很好了。

這也就像《佛子行三十七頌》說的:

「隨於何時行何事,應觀自心何相狀,

恆繫正念與正知,修利他是佛子行。」

要像這樣地去調伏身語意,自己利益自己,自己加惠自己,能夠做到自主獨立,才是最重要的。這既是高尚善良的人應有的行事風格,對眾生與教法來說,也沒有比這個更大的利益了。能夠如此,即已足夠。

以上只是尼師噶瑪堪個人的愚見。感恩!善哉!

根據經論解釋,可理解為「了悟真如,與實相相應,而能安住在勝義」。

如石法師譯。

《Bodhicaryāvatāra-pañjikā》,為入行論的釋本中唯一現存的梵文文本。作者智作慧是大約活躍於 10-11 世紀印度最大寺院超戒寺(Vikramaśīla)的偉大學問僧之一,與寶作寂(Ratnākaraśānti)、 智吉友(Jñānaśrīmitra)等論師約是同時代的人物。

即「十二緣起支」中的第十支。

此段偈言法尊法師原譯為:「異生皆被分別縛,能滅分別即解脫。」

出自《入中論》,法尊法師譯。

 

竹德尼寺,不丹皇太后供養之地

不丹竹德尼寺,是大瑜伽士堪布 竹清嘉措仁波切住持的道場。半個多世紀前,1959年,仁波切帶領依止他的尼眾離開動亂中的西藏,翻過喜馬拉雅山,顛沛流離,來到不丹,仁波切向自幼即深具信心的聖度母祈求,賜予尼眾安身之地。不久之後,不丹皇太后就將她在亭布的封地供養仁波切,成為今日竹德尼寺所在地,目前有兩百多位出家女眾在這裡聞思修。

kagyuarticle 3 1

▲對鍛鍊和培植女眾修行慧命,一直有獨特願力的竹清仁波切(右),在不丹建立了有兩百多位尼眾常住的竹德寺。

 

 

〈第二部〉佛陀的好學生,請你這樣修!

作者:尼師確佩旺嫫(不丹竹德尼寺)

譯者:當代漢藏佛學院翻譯小組

大瑜伽士鄔金蓮花生,縱使證悟如同虛空高,

猶較麵粉微細說因果,故應慎重見行勿違逾。

 

行止隨順他人雖重要,亦莫流於矯詐之邪道,

勿將他人論斷執為主,己任己之評判甚為重。

 

自心於己無所隱蔽故,各人境況各人善思量。

現下誆騙他人雖容易,自欺自者終落悔恨中。

 

雖說寂靜調柔多聞徵,無有煩惱示為禪修兆,

僅憑身語之徵或可欺,採信他人當知謹慎行。

 

四諦取捨道上之修持、金剛乘之修持任一者,

破除我執方便若不成,定是未將正法入於道。

 

悲掛於口私欲藏於心,縱然端持行者之樣貌,

僅只自利尚且不能成,自詡成辦利他落笑柄。

 

內在自心與法不相融,口上卻宣正法四不像,

衣冠端正隨心所欲眾,縱居首席亦為教之恥。

 

煩惱隨生善依對治法、出離菩提心與空正見,

誰人若於心續中具足,縱處末座亦為教莊嚴。

 

導師佛陀雖說眾法門,然若欲得無上之涅槃,

寂靜之門第二不可得,破除執境為實皆相同。

 

 

------善報2020秋季號 pg.54-61  

善報助印連結:

https://donate.spgateway.com/hwayue/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