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姆醫師的尼泊爾視角〉系列之173 ▍南亞人對歷史的態度

20240718tamu 173

歷史也有賞味期?南亞人的「超智慧」

文:塔姆醫師(尼泊爾龍樹慈善藥房義診醫師)

要瞭解現在的南亞人對歷史的態度,我們還要回到幾千年前古代南亞的社會環境。一般認為,幾千年前吠陀經文明,最初形成於森林。森林裡各種動植物豐富,人口數量不多的社團在那個時代,僅靠森林資源就足以生存。

不需要勞動的情況下,人們有很多時間思考各種問題。人生的目的、追求等,無疑是他們思考的重點。

在釋迦牟尼佛陀還沒有出生的時候,古代南亞人就普遍認為,人生有(或應有)四個追求:行善、掙錢(收集財富)、享受和解脫。(這個是用梵文講的順序,現實中的順序可能會改變。)

我們不難看到,雖然這種思考和總結很全面,但這四者都是個人的人生追求,沒有愛國、愛民族等的民族大愛。當時還沒有城市和國家的概念,所以沒有愛國、愛民這樣的宏大追求,是可以理解的。

後來古代南亞也形成了國家和政權,但人們還是沒有改變或重新定義人生的追求。

當時的智者把管理國家的權力和任務,放在國王一個人的頭上,並稱之為「王法,即國王必須履行的職責」。國家大事,也就是政治,並沒有變成人人要管的事情,愛國沒有變成一個普通人的追求和責任。這樣宗教思想和人生哲學,造就了對政治的冷淡,也影響了古代南亞人對歷史的態度。

人的求知欲是無限的,人們對過去發生的事情,自然也會有些興趣。但這個「過去」也是一個相當廣的概念。我們出生前的數十年事情,是有可能影響自己現在的生活,因此人們對幾十年前的事情產生興趣,是很正常的。但一個人對比自己出生早幾百年的事情感興趣,這就不屬於一般求知欲的範疇。而往往是某種思想灌輸的結果,而且這種思想灌輸,是以政治為目的。對政治本來就沒有多少興趣的南亞人,自然對歷史也就沒有產生興趣。

現代派的歷史學家經常講,學習歷史讓人變得智慧,於是南亞人也開始學歷史。但他們還是沒能夠對歷史產生更多興趣,因為除了近幾十年的歷史的教訓可以借鑒外,數百年前的歷史,是不可能借鑒或重新使用的。時代的改變也會使那些「智慧」過期。

南亞歷史充滿了外族侵略的痛苦,現代南亞人最初認為,也許是因為沒能夠總結歷史教訓的緣故導致,但最終發現,即使是具有詳細和系統的歷史民族或國家,也沒有免於各種災難、屠殺或被征服的命運。由此他們更堅定地認為,歷史的教訓對現實是沒有多大用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