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姆醫師的尼泊爾視角〉系列之168 ▍善與惡

20240613tamu 168

這裡的善與惡,不是二分法

文:塔姆醫師(尼泊爾龍樹慈善藥房義診醫師)

 

善與惡的問題是西方哲學的一個重要課題。接觸西方哲學後,南亞的哲學家也開始思考這個問題,對善與惡存在形式的看法,決定我們對待善與惡的態度。

有些宗教和哲學認為,善與惡是相互依賴、相輔相成的。從這個觀點來看,惡是滅不掉、永恆的存在,但我們不喜歡惡,仇視惡,我們想努力儘量去消滅它。善和惡,變成我們看待世界的一個重要標準後,消滅惡,也變成我們永恆的事業,我們的生活充滿對惡的仇恨。

古代南亞的思想中,善與惡,並不是相互依賴的存在。這裡的哲學思想中,也有「二分法」,把世上事物一分為二,比如男與女、晝與夜、知識與行動(人生中的)、努力與運氣(修行中的)、意識與能量(自然界中的)、超意識與大自然等等。

古代南亞哲學家的二分法,是有選擇性的,他們的二分法裡沒有真善美的二分法:譬如真與假、善與惡、美與醜,絕對不是相互依賴的並存。這裡認為,真善美是永恆的存在,假惡醜只是真善美的偏離,而不是獨立的存在。

南亞神話故事中,最常見的模式是神與魔的鬥爭,神最終戰勝魔。因此有人認為,這也是善與惡之間的鬥爭,是善與惡相互依賴的共存具體表現。

實際上,古代南亞的神話故事,不同時間出現的魔是不同的,他們的特徵、力量、弱點等,都是不相同的,這些可以視為善的不同形式的偏離,是社會上出現不同性質和類型的惡劣現象,而作者以魔的形式描述出來。

更重要的一點就是,神戰勝魔的時候,不是暫時的鎮壓,而是完全消滅。這點提示著:這次的偏離完全得到糾正。

不同於其他哲學思想,代表惡的勢力,會重複出現,南亞神話故事裡,也有沒有魔的完全善的時期。

對惡的看法,決定了古代南亞人對待惡的態度。當然,每個人的性格和脾氣,在對待惡方面起了關鍵作用,但就整體來講,即使是自己認為惡的東西,也僅僅是善的偏離,是短暫的,而不是獨立的永恆的存在,所以理論上,他們對待惡,一開始有一定的容忍度。於是表現於外的排外心理,就相對輕一些。

從歷史上看,其他宗教文化進入古代南亞,雖然當時已經有許多相互矛盾的宗教和哲學思想,但之間的衝突卻很少。即使現在,起源於南亞的不同宗教和思想,彼此之間也沒有發生過衝突,我認為,這點跟當地人對善與惡的獨特的看法,是分不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