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姆醫師的尼泊爾視角〉系列之142 ▍如是我聞

20231102tamu 142

如是我聞

文:塔姆醫師(尼泊爾龍樹慈善藥房義診醫師)

釋迦牟尼在世的時候,在南亞流行的一種重要的宗教思想是《吠陀經》思想。對信仰吠陀教(學術上被稱為婆羅門教)的信徒來講,《吠陀經》是最高權威,一切違背《吠陀經》的學說或思想都是不對的或不好的。

但他們的這種權威,只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因為《吠陀經》本身充滿著自相矛盾的內容。也由於《吠陀經》中前後不一致的內容,後來形成了六種不同的經典吠陀哲學,它們都是以《吠陀經》為依據,且為信仰《吠陀經》信徒所承認,最有意思的是,其中的兩哲學理論是無神論。從這一點看,《吠陀經》的真正的權威性在哪裡?大家不清楚。但是只是涉及到社會經濟、政治利益以及排擠低種姓的人時候,他們就會團結起來。

《吠陀經》末期釋迦牟尼誕生,並建立了佛教。佛陀開始講法以後,情況跟《吠陀經》大不相同了。當年創作《吠陀經》的哲人超過兩百人,在那麼多人且長時間的創作中,出現自相矛盾的內容,是可以理解的。但釋迦牟尼佛陀是一個人,所以他講的內容,就不得有自相矛盾的內容。因為佛陀在佛教有著崇高的地位,絕對的權威性,這種權威與《吠陀經》的抽象權威完全不同。

古代南亞人過去對絕對權威性並不習慣,他們對佛陀的絕對權威性肯定也不習慣。絕對權威性,很容易出現嚴格的是非之辯論,因為不同的人,對同一言論的理解可以不相同。一旦社會產生矛盾激化,可能就會導致社會不安定。

釋迦牟尼在世的時候,對佛陀言論的不同理解就已經產生,如果不採取什麼措施,佛陀弟子之間也會出現很大的矛盾分歧,於是在佛經的一開始加上「如是我聞」,便可以成為緩解這個問題的一個有效辦法。

「如是我聞」意思是我是這樣聽到的,但佛陀不一定是這樣講的,也可能我聽錯了,或我沒有聽全,或我的理解不一定正確。

因為加上了「如是我聞」後,佛陀的絕對權威性不受影響,但佛經可以不是絕對權威的,因為中間隔了一層聽者和記錄者。如果記錄的地方有不合理、講不通的內容,這些都是可以商量、可以糾正的。

過去在古代南亞的其他宗教教派的典籍中,為了防止其他人改變其中的文字,一般採取各種文學手段,把教義以詩歌的形式寫成,每句詩行的每個字母都要符合規定,如此以詩歌的形式把教義寫起來很難,所以修改也就更難了。

佛法是要普及一般普羅大眾的,普通老百姓不會懂得那些詩歌,所以釋迦牟尼佛陀不願意把自己的教義以百姓聽不懂的語言記錄下來,也因此,在佛經中採用的「如是我聞」辦法,也許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