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姆醫師的尼泊爾視角〉系列之75 ▍尼泊爾宗教中的融合

20220721tamu 75

多彩多姿的宗教融合

文:塔姆醫師(尼泊爾龍樹慈善藥房義診醫師)

 

古代南亞(包括尼泊爾在內)是宗教的肥沃土壤,宗教的多樣化是這裡的自然現象,宗教融合則是這裡人為的行為。

每過一段時間,這裡的有識之士會進行一次宗教上的融合。宗教是多方面的現象,所以這裡發生的宗教上的融合也是多方面的。

「融合」是當今的流行概念,在音樂、烹飪甚至政治上,經常聽到融合的概念和例子。把不同來歷的兩個類似東西強行弄到一起,並不構成融合,融合過程必須是有機地放在一起,變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程度。

不同的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兩類人,一起生活一段時間後,即使沒有主動行為,也會逐漸開始影響對方,比如錫克教教徒和伊斯蘭教徒處於敵對狀態打仗的時候,從伊斯蘭教徒那裡學會了一些他們的傳統和習慣;同樣地,中國的道教也從佛教那裡學習了許多宗教儀式,但我認為這些現象都不能被稱為融合,因為它們都是被動的影響,而融合則是一種主動的行為。

兩種或更多宗教最高神的融合,可以算是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融合。我們上次談到的佛、濕婆和毗濕奴三神合為一體的神像,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把一種宗教的最高神或其他神請到自己宗教中來,也是宗教融合的一種形式。尼泊爾佛教把濕婆神、毗濕奴神、因陀羅等非佛教的神,請到佛教中,並給他們特定的職務的做法,可以認為是宗教的一種融合。

不同宗教裡,不同主神之間劃等號,也是宗教融合的另一種形式。

尼泊爾人把毗濕奴教的財神(Laxmi)和佛教中的土地女神(Vasundhara)劃上等號;婆羅門教的智慧之神(Saraswati)和佛教的文殊菩薩劃等號,更大膽的做法,是把佛教中的五方天佛與濕婆神的五個形式劃上等號。

給另一個宗教的神或節日賦予新的含義,又是一種宗教融合的形式。

加德滿都山谷帕坦市內的紅觀音,是被多種宗教徒朝拜的對象。濕婆教的教徒把他當做濕婆神的兒子朝拜,納特教(Nath)的教徒把他當他們的師傅和大成就者來朝拜。佛教中的黑天護法(Mahakala),被濕婆密宗派的信徒當做沙尼神(Shanideva)朝拜。尼泊爾女神教教徒的最大節日德賽的時候,加德滿都的佛教徒也很忙,不同的是,他們拜的不是女神教的女神。

作為當代藝術現象的融合,目的是追求美感上的享受,而且被融合的事物的跨度很大。尼泊爾人對宗教的融合,本來都是不遙遠的事物,融合的目的,是達到一種和諧。

圖說:尼泊爾人把毗濕奴教的財神(Laxmi)和佛教中的土地女神(見圖)劃上等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