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姆醫師的尼泊爾視角〉系列之56 ▍三種佛教語言

20220310tamu 56

三種佛教語言

文:塔姆醫師(尼泊爾龍樹慈善藥房義診醫師)

佛教在古代南亞使用過三種語言,其中巴利文使用得最早。

釋迦牟尼雖然精通當時文人使用的正式「雅語」梵文,但還是選擇了當時普通人們能夠明白的語言來傳法,那就是巴利文。

巴利文屬於自然語言(Prakrita)的一種。當時整個南亞講的自然語言有七到十幾種,說法不一。與佛教同時代創立的耆那教,傳法使用的語言也是自然語言,但與巴利文不同。用巴利文寫的佛經數量很大,現存的巴利語文獻中,小乘佛經和佛教文學占了絕大多數。

大乘佛教從形成到盛行,始終使用梵文,典籍都是用梵文寫成。當時佛教為什麼不再使用普通民眾使用的語言,而選擇梵文?這裡也是說法不一。應該是為了讓更多的文人能夠看懂佛教典籍,使大乘佛教能夠進入當時的知識界,並尋求他們的認同。因為相較於巴利文,梵文使用的地域的確更廣、人數也更多的多。

儘管大乘佛教的典籍都用梵文寫成,但在梵文文獻裡占的比例還是很小,因為梵文是古代南亞文明的主要語言。南亞各派宗教的典籍、醫學、天文學、史詩等多種文學作品,都是用梵文寫成,所以梵文的文獻數量是相當大的。

佛教使用過的第三種語言是阿帕布拉姆沙語(apabhramsha)。Apabhramsha 的意思是不標準的或不符合語法的。這種語言在第八到十八世紀的南亞成為了繼梵文和自然語言之後的第三種文學語言。

現代學者最初把Apabhramsha語言看成是沒有固定語法的語言,所以比較輕視,但後來他們開始發現,這種語言也有自己的語法,只是沒有梵文那麼複雜,比較容易掌握。

信仰佛教的八十四位大成就者中的一部分人,使用這種語言創作了道歌和其他作品。雖然他們的作品成為Apabhramsha語言文獻中重要的一部分,但是這種語言卻不是他們的發明,耆那教的一部分典籍和文獻,也是用這種語言寫成。更有不少的詩人、文學家,也用這種語言寫過文學作品。但因為各種原因,大部分文獻沒有保留下來,或迄今還未被發現。

佛教為何再度選擇普通人民的語言來傳法?這可以理解為:他們希望重新進入社會底層民眾。從第八世紀佛教開始在印度衰敗的歷史分析,那時候佛教徒可能已經辯不過講梵文的異教徒了,所以他們尋求往社會底層發展。

但這個現象並沒有持續很久,佛教在印度還是衰敗並逐漸走向滅亡。另一方面,金剛乘佛教成熟後,也選擇梵文來著作佛教典籍。

圖說:佛教八十四大成就者之一帝洛巴大師,曾用Apabhramsha語創作道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