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姆醫師的尼泊爾視角〉系列之53 ▍八十四大成就者是什麼種姓?

20220217tamu 53

八十四大成就者是什麼種姓?

文:塔姆醫師(尼泊爾龍樹慈善藥房義診醫師)

經常被說成印度教社會的頑症──種姓制度,在南亞延續了幾千年,古代南亞一般讀書、思考、修行等宗教活動,都是婆羅門種姓的人做的事情,所以當時除了釋迦牟尼佛和耆那教的創始人,找不到其他不是婆羅門種姓的大學者或修行成就者。

為推翻種姓制度,南亞曾發生多次社會、宗教運動,但都沒有能夠根本上成功過。佛教是反對種姓制度的,儘管佛教接收了所有種姓的人們,但早期佛教中的大部分大學者、大修行人都還是婆羅門種姓,一直到中世紀後,情況才發生了變化。

中世紀的西元第八世紀至第十二世紀,在南亞出現的「八十四位大成就者」中,開始出現非婆羅門種姓的人,而且數量可觀,但並非像一些學者說的那樣──絕大多數來自非婆羅門種姓,實際情況是,超過半數的大成就者仍是婆羅門種姓。

那些不是婆羅門種姓的成就者,其中一些是首陀羅種姓,有些比首陀羅更低,不在四個種姓之內。他們一般通過打獵、捕魚等維持生計。信仰《吠陀經》的雅利安人跟他們接觸的晚,所以還沒來得及確定他們的社會等級。

八十四位大成就者中出現許多非婆羅門種姓的人,這說明了幾個問題。

第一、南亞《吠陀經》學問的勢力進一步減弱,大乘佛教、金剛乘佛教為反對種姓制度再次作出努力。雖然《吠陀經》勢力、甚至正規大乘佛教學者和信徒強力地反對八十四位大成就者和他們的教義,但當時的南亞人民接受他們,所以八十四位大成就者在宗教上的地位相當高。

第二、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點:非婆羅門種姓的大成就者的思想和學問的來源是什麼?

部分外國學者,包括大學者們認為,古代南亞思想和學問只有《吠陀經》,不論是「印度教」或是原始佛教,採用的都是《吠陀經》思維,但首陀羅或更低社會階層的人是不可能接觸到《吠陀經》的,這點說明了古代南亞的思想、宗教、學問的來源除了《吠陀經》以外,至少還有另外一個。

也就是說,當時的原住民雖然被雅利安人打敗,但他們的思想體系並沒有消失,繼續以某種形式存在於喀什米爾、孟加拉、奧裡薩、尼泊爾等南亞的邊緣地帶,直到八十四位大成就者在自己的教義中充分利用那些思想以後,那些古老的思想才重新被人們接受。

或許這也可以解釋,金剛乘雖然屬於大乘佛教,但許多的觀念和修行方式與早期大乘佛教仍有著很多的不同。

圖說:來自低種姓的大成就者魯易巴祖師(Luyipa Mahasiddh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