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姆醫師的尼泊爾視角〉系列之7 ▍加德滿都的佛教譬喻

20210325tamu 7.1

是故事,也是佛經

文:塔姆醫師(尼泊爾龍樹慈善藥房義診醫師)

 四、五十年前,我還記得在加德滿都帕坦市區有幾個佛教學者,每年固定的時間,在固定的寺院公開講經三、四個月,去聽的大部分人是中老年婦女,而且大部分是文盲。我覺得很奇怪,佛經道理那麼深奧,他們那些沒有世俗學歷、甚至是不識字的人去聽講經,能明白嗎?當時沒有得到答案,我也沒聽過,所以也不知道講的是什麼經。

 直到二十年前,我結識了當年講經最出名的大師的兒子。

 我問他:「對那些中老年婦女們講佛經,他們能聽懂嗎?會有收穫嗎?到底講的是什麼經?」

 他回答說:「那裡講的不是《中觀論》之類的學術經典,而是故事性很強的佛教文學,他們都能聽懂,而且會覺得很有意思。這一類的佛教文學叫做譬喻(Avadana)。」

 縱觀佛教文學,可以發現很早以前就有這種佛教文學的存在,其中一些被認為是佛祖自己講述的,所以在佛教界,它的地位並不亞於其他佛經。有名的「本生經」(Jataka Katha),也被認為是佛教譬喻的特種。

 後期在不同時間和地方,借用譬喻這個詞,也創作了不少佛教文學,有學者研究得出結論,影響尼泊爾壇城的佛教譬喻文學,約有二十種,其中三、四種是尼泊爾學者自己創作出來的,是專門講尼泊爾故事的佛教譬喻文學。

例如大家比較熟悉的捨身餵虎的故事,就是以譬喻的形式存在,這個譬喻叫做《摩訶薩埵譬喻(Mahasattva Avadana)》。講述加德滿都東北部摩尼祖德國王獻出自己人身寶的故事,則見於另外一個譬喻,即《摩尼祖德譬喻(Manichuda Avadana)》,這個譬喻在尼泊爾壇城也很有名。

 不管是佛祖自己講的,或者後期學者創作的,所有譬喻故事的基本教義是相似、相同的,也就是因果報應,鼓勵人民行善布施、愛護生命等。

 印度次大陸的佛教在內的各種宗教(也就是法Dharma”宗教),跟中東宗教不同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在宗教哲學價值不變的情況下,為了適應不同時間和地方的文化,可以創造出新的經書。新的宗教經書一旦出現,那個宗教的外在形式也會改變,這種情況也會被認為是正統的,於是就不存在宗教異端這樣的事情。

 所以印度次大陸的佛教等各宗教,都有許多經書和宗教文學,各地方的宗教形式和特點,就是取決於它所使用的經書。

 從這個角度來談的話,尼泊爾壇城的佛教之所以不同於其他地方,是因為它採用的佛經,與其他地方不完全一樣,除了採用《妙法蓮華經》等九部大乘佛經,更加上了佛教譬喻文學和當地佛教大師們創作的多部密典和儀軌書籍,這些佛經和宗教書籍,決定了加德滿都佛教的性質和特點。

圖說:佛陀捨身餵虎的聖地,傳統上認為是在尼泊爾南無布達(Nanmobudha),當地村民修建了石碑供人朝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