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姆醫師的尼泊爾視角〉系列之6 ▍尼泊爾壇城和西藏佛教高手

20210318tamu 6.1

高手在民間

文:塔姆醫師(尼泊爾龍樹慈善藥房義診醫師)  

佛教或其他宗教「聞思修很好的人」,一般都會稱「大師」,但我在這篇文章用「高手」一詞,而沒有用大師,這是因為我們這一代人對「大師」的形象已經固定下來,一聽到大師,無論什麼領域的,在我們眼前浮現的就是:長相顯赫,穿著出眾,極具親和力的人。

這篇文章裡談的,至少尼瓦爾人(加德滿都山谷為中心的尼泊爾壇城原住民「大師們」與上面的標準不相符,所以用了「高手」一詞。我這裡說的高手又是什麼樣的呢?我說的高手是,長相一般、穿著更一般,但精通佛經,能夠著書立說,修行達到很高水平,甚至有一些法力的人。

尼瓦爾佛教高手,是印度佛教學者大師和加德滿都山谷當地學者混合而形成,這種混合不只是學術和修行上的混合,也包括血統上的混合,這種混合進入本土化階段後,才形成真正的尼瓦爾佛教高手。

他們大概都是公元11世紀以後出現的人物,其中以「24位密宗師」為代表,但稱得上高手的不只24位。尼泊爾壇城(加德滿都山谷)歷史初期,即公元1世紀到12世紀,佛教受到王室的重視,當時修建了像自生大佛塔(Swayambhu)、滿願大佛塔(Boudha)這樣大型的佛教建築,也修建了像黃金寺(Golden Temple)之類的佛教寺院和佛學院等,並給寺院封地,讓寺院能獨立長期生存。

12世紀改朝換代後,佛教不再是加德滿都山谷的國教,雖然寺院未遭破壞,寺院財產、土地也沒有被沒收,但是佛教徒逐漸在宗教和政治上被邊緣化。寺院的收入僅夠讓寺院的宗教活動勉強維持運轉,這些佛教高手們為了過上世俗的生活,不得不從事世俗的某種職業,所以他們就要邊學習佛法、佛經,堅持修行,同時也要為生存而努力。

傳統上他們從事的職業,有做黃金白銀首飾、傳統醫藥、傳統曆算、裁縫,到他人家裡做法事和儀式等,後來也有人從事製作佛像和畫唐卡。他們經濟狀況不是很好,政治上又被邊緣化,他們的世俗面貌可以說是貧窮、膽小、禮讓、不敢為天下先,看起來他們沒有一點「大師」的樣子。

西藏佛教高手,是印度、尼泊爾和漢地輸入的佛教融合後,由當地人形成,他們純粹是宗教和學術的輸入,血統輸入極少。後期出家人開始有政權和財政分配權,所以他們絕對不會處於貧窮狀態,也不需要為生存而從事其他職業,可以全身心地投入修行和學術研究。他們過著類似當代發達國家大學教授的生活。

尼瓦爾佛教和西藏佛教同屬金剛乘佛教,地理上又比較接近,這兩組高手之間長期的交往是很自然的,在西藏佛教體系完善之前,經常有西藏寺院派人來邀請尼瓦爾高手,以高規格地迎接過去。根據歷史記載,一些尼瓦爾高手曾從加德滿都被藏族人用轎子抬到西藏去。

但後期西藏佛教體系走向完善,尼泊爾佛教慢慢進入一種外面看起來像休眠的狀態,但是這些佛教高手們並沒有放棄學習和修行,仍然保持著很高的水平。西藏佛教界他們把這種表面上的休眠狀態,視為尼瓦爾佛教的沒落,從而開始輕視這裡的佛教高手們。西藏的佛教高手們不敢到尼泊爾來挑戰這裡的高手們,但對從尼泊爾到西藏去切磋的高手們,卻有不尊敬的行為。加德滿都仍然有不少傳說,流傳這些尼瓦爾高手們在西藏,如何「收拾」和「教育」西藏高手們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