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育活動報導/眾生書房《恰美山居法五》導讀
即使生病,也能讓我們修行進步
主講:堪布羅卓丹傑
時間:2018年09月18日
地點:化育道場
攝影:周彰
(與卡塔仁波切連線,翻譯:比丘尼洛卓拉嫫)
大家吉祥如意。主辦單位希望我來講一下關於《恰美山居法》的想法,首先我就緣起部分說一下。十六世大寶法王在美國的時候,希望能將《月光大手印》翻譯成英文,因此跟薩迦派的德松仁波切說了這一件事情。當時沈家禎居士就發心助印這本書。之後法王再到美國的時候,德松仁波切對法王說,恰美仁波切的《山居法》是極為殊勝的,建議也翻譯成英文。法王聞言之後就說:「好吧,就翻譯這兩本著作。」當時我也在場,於是心裡想著,一定要盡我的一份心力,讓這件事情能圓滿完成。
在印度,很多的大成就者、學者著有很多論典,每位都有各自的重點,而《恰美山居法》說的是什麼呢?這是一本專門給閉關人提供指導的一本書。所以可以這麼說:《恰美山居法》是總結所有的經論、所有一切教法跟口訣的一本書。書裡包括中觀、大手印,及四個密續的教法,這樣一本書,是非常稀有的。所以,如果能夠依著這本書來做修持的話,就等於含攝一切教法。有一句話:「書就好像是一位從來不會生氣的老師。」隨時有問題,你隨時可以去參考這本書,它從來不會生氣,而且不會有任何錯誤,你可以一再地去請教這書本。所以我們一直到成就佛果,都可以依賴這本書來做修持,它是一本融攝所有教法精華的書。要教授這本書,應該是一位大學者或大成就者才行。我自己其實沒什麼學識、也沒什麼功德,但是我懷著利益他人的發心,所以雖然自覺不夠資格,也就教授了這本書了。化育這麼有心,同時我也看到非常努力的法友,所以我也希望能提供小小的貢獻,希望這本書對大家有幫助,希望大家讀了都能究竟成佛,這是我的一個願望,謝謝大家。
(以下堪布丹傑繼續導讀)
剛剛是卡塔仁波切開示最短的一次。通常我翻譯的時候,都是A4紙寫了4~5頁。卡塔仁波切也提到,對於想專心一意閉關的人來說,《恰美山居法》整合了所有的教法,是非常實用的。剛才仁波切提到:「這本書就是不會生氣的老師。」記得當時,我是20多歲的小毛頭,仁波切就是這樣慢慢、慢慢的講,我翻譯到後面就會急、就會沉不住氣。但大家可以看到,修行很多時候就是慢慢的做、慢慢的講,這本書這樣上完,真是不容易的。這本山法,直接翻譯出來就是「山法閉關之親誡」,或者說直接的教授。山法基本上會談到山還有法,大家有沒有聽過天法?樹法?伏藏法?所謂樹法,指的是很多的伏藏是在那裡取出來的;天法有的是直接在淨觀中顯露出來的法,但這裡的山法並沒有這些意思。就像卡塔仁波切在連線直播裡說:「你要去山上、去淨處修法」,其實這也是佛陀時代告訴我們的。
山居法的「山」,指山崖
在佛陀《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經典裡,佛陀說:「如是苾芻,如來大師於諸聲聞弟子所應作者教令疾作,為欲哀愍以大悲心成就利益,所應作事我已作訖,汝等作者自可修行,當離喧鬧獨處閒居,往空林中在一樹下,或空室內或在山崖或依坎窟,或在草積,或於露地,或向塚間,或屍林處,隨宜臥具趣得支身。如是等處當可端心,勤修靜慮莫為放逸,勿於後時情生悔恨。此則是我之所教誡。」這裡的山崖,就是山居法那個山。你可以看到,佛陀當時教完了弟子後,並不是要弟子一直跟在他身邊,而是要他們好好找時間去山林裡閉關。
山居法的「法」,是證法
所謂的法是指什麼呢?之前說過,法寶分為教法跟證法。教法是三藏十二部典籍,供我們聞思修;證法是什麼呢?是我們聽了課,可能學了一部論釋、上了空性禪修五次第之後,你真的去聞、思、修。即便只是發菩提心也是,就是不光光只是停留在經論裡,而是你真的在心中將聽聞到的法實踐,你就真的皈依法了。這個在你心中生起的戒定慧功德,就是所謂的證法,是你實際去練習它,此論的法,就是屬於證法。佛陀當時告訴所有修持者:「若諸苾芻受持讀誦、善解其義、謹慎奉行,能令梵行久住不滅,如是之法便得弘廣,利益有情哀愍一切安樂人天。所謂四念處、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分、八聖道,當知此是現法利樂及後世利樂,應當讀誦受持勿忘。」就是說這些證悟的法,能夠利益今生、利益來世,你應該不停地讀誦,受持勿忘。我們現在最麻煩的就是都忘了。舉例來說:「諸惡莫做、眾善奉行!」好簡單,對吧,但可能常常忘了,甚至念過去都已經無感了,但是「諸惡莫做,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創古仁波切一定要弟子們記得的。我們有沒有給自己一點時間,每天自淨其意呢?不管你用任何方法,你有沒有做到呢?如果你做到「諸惡莫做,眾善奉行」,基本上四正勤你做到了,也就是「已生之惡令斷除、未生之惡令不生、未生之善令生起、已生之善令增長」等四個部分。這些內容指的就是山法。在這本書裡,你可能會看到好多新名詞:像是西藏文化或是密乘裡的一些東西。但所依止的,其實就是佛陀在律典裡告訴我們:聞法之後要每天練、然後不間斷地修持。
現代人為什麼要閉關呢?
談完山法之後,再來是閉關。為什麼要閉關呢?《恰美山居法》裡說:「為了脫生死,唯一辦法是見到自心光明。」換句話說,你要了悟自己的心性,最好的辦法就是萬緣放下去山居、去閉關,然後努力精進修持正法。恰美仁波切說,閉關獲得成就後,你的目的是教導有緣眾生,也幫助他們出離輪迴。閉關這詞,你可以說它有一點嚴謹,它可以引經據典,是佛陀當時要比丘們去山林中勤修;但同時,你也可以看到現在有很多短期閉關的課程,參加的人也很多。短期閉關之後,上師會給你一些功課,做完後才可以參加第二階、第三階等等。現代人為什麼要閉關呢?以下是三個理由:
一、減少焦慮:關於閉關禪修對大腦的影響,這部分我之後會再提出科學家的數據說明,我覺得正念禪修對現代來說,最重要的就是減少焦慮。偶爾靜下來閉關或用任何方法每天持續練習禪修,你的焦慮真的會減少很多。大家覺得自己焦慮、不安嗎?會不會?因為現在這個環境很舒服,我也覺得很舒服,沒有太多不安跟焦慮,但是現代人的不安指數是很高的。
二、認識自己:正念禪修還有另一個好處是認識自己。現在東西方很多著作都談到這部分,其中有一位歷史學者繼《人類大歷史》、《人類大命運》之後,最近又推出一本叫《21世記的21堂功課》,本本都是超級暢銷書,我在想,他可能對佛法也有些涉獵。這位作者談到,現代人認識自己是很重要的,因為如果你再不認識自己,GOOGLE、大數據、甚至政府,都會比你更了解你自己。在很多時候,我們的資訊是被操控的,可口可樂、亞馬遜、百度和政府,爭先恐後都想駭進你,以前是駭客攻擊電腦,但現在已經是駭客攻擊人腦、攻擊人體的時代,我們很容易就會被操控。
三、快樂──不散亂:已有專家學者研究推論出:「散亂的心,是不快樂的心。」
以上三個是現代人為什麼要閉關的理由,尤其是焦慮。現在的生活很容易讓我們焦慮,香港曾做過一項研究,一般人光看到手機沒電的圖案,就會造成極度焦慮。其實我也常常這樣,我相信很多人是這樣的,就是有「無手機恐懼症(nomophobia)」。
我們在追劇,追自我的劇
有沒有人上廁所還帶著手機?看到已讀不回也會焦慮,時間愈久你就越想越多。我們不斷、不斷的被訓練,即便是一刻的等待也無法忍耐。就連追劇,都可以無縫接軌的一部部接著看,因為前面的片頭你可以選擇直接跳過,我們連幾秒都等不了,不斷的在讓自我、煩惱延續。《平靜的心,專注的大腦》一書裡指出:「大腦有一個地區,就是預設模式,一旦我們散亂,預設模式就會出現。」這是心理學家跟神經科學界教授兩人合著的一本書,他們得到的結論是:散亂的心,是不快樂的心,也發現大腦的預設模式,是在我們散亂的時候出現。譬如念頭、情緒、人際關係、誰喜歡我的臉書貼文等等,一旦我們不斷的跟自我沾黏在一起,就是不斷的在追自我的劇,然後大腦的預設區塊就會一直散亂、一直浮現。譬如臉書,可能有些人光看到零留言、零分享、零讚都會不安。所以昆士蘭大學研究指出:收不到讚和留言的人,他們的歸屬感、成就感等,明顯較差,這情況就像被社會排斥;而收到讚和留言時,人的瞳孔會放大,大腦的伏隔核會特別興奮。
現在就在健心房了!
所以,現代人更應該給自己一點時間,下線充電。譬如每天一早起來或睡前做功課的。《恰美山居法》裡有一段提到:「我想要閉關、修持,那是太陽出來前還是未出來前好?是中午前還是下午好?或是晚上好?」這些很細節的部分,精進大海都一一詢問。恰美仁波切回答是:「看你修的是什麼法?你就在那時候繼續修。」在這個時代,我們會特別照顧身體的健康,會去運動、調整飲食,但關於自己的心呢?是不是也需要去
關照呢?而閉關就是在修心,就是在證悟、了悟自己的心。關於閉關禪修就是在修心,在《平靜的心,專注的大腦》裡也有相關的內容。兩位作者研究發現:「禪修的人,大腦的預設模式區塊,基本上是不會運作的,有禪修習慣的人,比較不會跟自我沾黏在一起,即便遇到很多痛苦問題,都不會跟自我黏在一起。只是發生、結束、發生、結束。」所以佛教說「我」是煩惱的根源,從大腦的角度看,「自我」的確造成很多的問題,但透過修持,我們是可以改變的。基本來說,禪修現在已經變成一個顯學了。在《平靜的心,專注的大腦》一書裡,兩位作者覺得,練心就應該跟健身一樣,要成為我們每天例行的工作,即使光是數息的練習,它對於你大腦、對心的改變,都是非常有幫助的。我們不斷說閉關很重要,就好像你會去健身房或在家鍛練自己身體一樣,我們對身體的健康會有一個警覺;同樣地,對心也要有警覺:不能再這樣重複煩惱了。所以心也是要鍛鍊、也是要健心,現在我們就在健心房裡啦!
修行人對疼痛的倒V反應
《恰美山居法》裡還有透過疾病達到突飛猛進的方法。我們一般人說「轉病痛為道用」,書本的第37章裡,這部分講說的非常仔細。這裡有一句話:「沒有比觀修空性,更加深奧的治療方法了。」這是非常佛法的一句用詞。一般來說,我們面對疾病時,內心就會告訴自己「我病了!」這就是妄念分別的想法。內心會想著「喔!魔鬼邪祟要來傷害我了!」因此會想自己可能有這個病、那個病,這些妄念就會在內心翻騰不已。當有「我病了!」的念頭生起時,就直接去看著這些念頭。想著「我病了!」、想著「我沒病!」這兩者是一樣的,就是個念頭而已,那麼就只要去看著念頭,看著內心的分別念。在《平靜的心,專注的大腦》裡,作者特別訪問尊者,尊者說:他仍然還是有病痛,但是沒有以前的那種焦慮,之後也不會有悔恨跟其他的東西產生。因此,兩位作者研究得出,禪修不見得會減少生理上的病痛,當你了悟空性的時候,基本上你不會跟自我連在一起,真正讓我們受不了的,常常是心裡過度的一種焦慮。兩位作者曾做了一個疼痛的實驗。作者說,一般人在做實驗的前一天就開始擔憂,焦慮就開始生起:「啊,我明天要去作疼痛實驗」,等到真正被燙到的時候,他反而沒有辦法覺知到那個燙。有趣的是,一般人在碰到加熱的鐵板之後,還繼續在擔憂,大腦情緒繼續生起,也就是說一般人產生類疼痛預期焦慮是非常高的。書裡提到,相較於有幾十萬小時禪修經驗的修行人,等於是十年當中每天禪修12小時的行者,他們的生理疼痛反應則是呈很深的倒V型:在預期疼痛時幾乎沒有大腦活動;疼痛時,有一個強烈卻短暫的高峰;然後大腦活動很快就平息下來。也就是在測驗時候,這位行者很平靜的把手放在鐵板上,科學家甚至特意的跟他說:「下一分鐘,你的手就會變得很燙,你的手就會變得很痛。」但是這位行者的大腦沒有起任何變動,依舊很平靜,但有趣的是,當這位行者被燙到的時候,生理是非常敏銳的,他們感受到的那個痛,比一般人敏銳,但很快地,馬上就又恢復平靜了。
八分鐘的正念,就能減少分心
好,我們再講回突飛猛進的方法。其實每天練習是很重要的。再來一個是,我覺得精進也是很重要的一個部分。書中有一章是「精進是突飛猛進的基礎」。首先你要從內心的建設開始,如果我們要求自己的覺受跟證悟都能突飛猛進,最重要的是一定要精進。一個行者如果實修時非常懶惰,不管他瞭解多少突飛猛進的方法,都突飛猛進不起來,因為他深陷沉重的惰性之中。所以一切方法的最基礎,就是要克服我們銅牆鐵壁般的惰性,提起正念努力精進實修。正念禪修可以是某一種禪修方法,或是做本尊的觀修、數息,都可以增加專注力,改善工作記憶,有助管理衝動,以現在來說,這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有研究指出:「十分鐘的正念,短期內可以克服多工任務對注意力的蝕害,八分鐘的正念可以減少分心一陣子;兩周十小時的正念,可加強注意力和工作記憶,而且大幅提高研究所入學考試的分數。」雖然正念禪修可以迅速提高注意力等,但多是短期的利益,這都不是我想講的重點,佛教著重於長期的利益,而這則有賴持續練習。所以禪修真的不是一蹴可幾的,是必須不斷的去練習。
跟隨上師,要如同蜜蜂採蜜
《恰美山居法》是恰美仁波切在一生閉關的時候講的,是噶舉很重要的一本著作,也是堪布卡塔仁波切在高齡的時候為我們做的開示,它不只是知識,對真正修持的人而言,真的是很有用、很重要的精髓。大家接著看39章「佛子應有的行持」,這裡的重點是噶舉祖師對跟隨上師求法的建議:「我們可以親近各種不同的上師,猶如採蜜一樣,蜜蜂採蜜的時候,他不看那花怎樣,只要甜就好,採完蜜就飛走。」換句話說,你可以有很多的上師。但問題來了。現在的人依止上師,有時候是看花很漂亮就飛上去了,焦點都不在花蜜上,結果可能碰到的是一朵假花。其實我們可以想想佛陀的教言:「依法不依人」,這就像蜜蜂採蜜一樣,蜜蜂在群花中辛勤的飛舞,是為了採集花蜜,我們跟隨不同的上師學習,是為了求取上師心中的佛法精髓,求到法後,就感謝這位上師,這種感覺很重要。
你與上師的連結是什麼?
就好比今天是眾生出版社的《恰美山居法5》導讀課程,看到「眾生」這兩個字,我就想到,它最早是大家一起發起的一個出版社。當時我才小學,就被抓去校對《大般若經》。當年出版社的長輩們覺得讀經很重要,即便讀誦時不了解經意,但也達到很好的教化。所以小時候的我只要放學來到化育,就會看到出版社一大堆人在那邊讀經。所以一看到眾生出版社,我的連結就是:讀經、修持、大家用功的地方。同樣地,來到化育也是。在化育就想到,之前創古仁波切與好多上師都曾在這裡為大家上課。所以來到這裡,應該要想到曾經在這裡上過的課,憶起上師說過的話,而不是只想到化育這個建築或是佛像,這些都不是重點,重要的是,在這裡你學的法,有沒有帶回去。化育,就是讓我覺得,這裡不斷有法在帶給大家,不斷有花蜜給予大家。但對於是否要跟隨那麼多上師,也有另一派的說法。譬如第八世大寶法王及其他上師認為,當弟子對傳法大師的人格特質、法脈傳承、所持守的戒律、清規都不清楚時,最好不要隨便就跟他們有法上的連結。所以第八世大寶法王等上師,建議後世弟子:千萬不要輕易的就跟著那麼多不同的上師學法。但阿底峽尊者等其他上師也依止那麼多上師,那是什麼意思呢?第八世法王在書裡也有提到這部分,翻成白話就是:「你又不是阿底峽尊者!」也就是阿底峽尊者已經達到證悟的境界,他跟隨很多的上師,有的是為了接那個法再傳給其他的人,或者那個法快要失傳了,要去延續那個法脈等等,就算他依止到一位不清淨的上師,他也不會受到影響,因為他已經到達證悟的境界了。
修行最殊勝口訣:承諾少,修持多
接下來是39章的,我覺得最重要的地方──修行最殊勝的口訣「承諾少,修持多」。當然這本書所有內容都是很重要的。恰美仁波切在這裡說:「不要發心去修我們達不到的儀軌修持,或無法達成的咒語持誦數字。一旦發心要修持某個本尊法,一定要修持比自己所承諾的數字還要多。」也就是說,不要承諾太多,如果承諾了,就要做到,而且做得更好。有沒有人在做十萬遍四加行的?有沒有想一萬遍就好的?上兩個月我跟在創古仁波切身邊做翻譯,有弟子問到修持四加行的問題,他們很認真,才幾個月的時間,已經做完仁波切給的第一個功課──一百萬遍的「嗡瑪尼貝美吽」六字真言。幫他們翻譯我還滿開心的,雖然他們對佛教的正知、正見可能不是很懂,但是他們就是照著仁波切的教導,一步步去修持。仁波切鼓勵他們多聽課,他們想要修四加行,仁波切就說:「好,傳統上來說,修持四加行不要中斷,你要很清楚自己能夠做到多少,你就承諾多少。舉例來說,你要滿十萬拜,那不中斷是指,你可以分兩階段:第一階段可能半年,休息一下,接著再半年。你如果承諾:在這半年裡,一周七天修持六天,你就規劃清楚;或是一天當中要有一座法,這都要先想清楚,然後去圓滿它。」所以這重點就是在這裡,你承諾要做到多少,都要先想清楚,這樣會比較好。
問答
接下來歡迎大家提出問題,或對剛剛內容有什麼不清楚的,也可以提出來。
問:《恰美山居法》裡說的山居閉關,是一定要去山裡嗎?還是山居其實是一種象徵、比喻?其實指的是寂靜獨處?如果說我就是去不了山裡,那可不可以到寂靜處?我們生活因緣就是在城市裡,那要怎麼創造我們的寂靜處?
答:剛才卡塔仁波切的直播開示也有提到,真的就是要一心到山裡,而且獨修。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嚴格的定義。論典裡的山法,的確就是這樣子。就我們現在人來講,不太可能有那樣長的時間閉關,但是每天的功課是很重要的,就是你要找到一個能夠修持的節奏,然後每天修持你的功課,我覺得這就是閉關最重要的地方。而所謂寂靜處,法王有一次對年輕人的開示曾談到:「現在要找寂靜處並不容易,因為就算到了山裡,也可能還是一樣的吵雜,也還是有手機、上網的干擾。」
問:這本書又叫做「一生中山居閉關的實修教法」,但因為我們現在都在城市裡工作,每天都要上班,如果想要做一點小閉關,請堪布給個建議,可以如何開始?請問堪布有沒有自己印象深刻的閉關經驗可以分享。
答:閉關實修是有力量的,甚至只是護關對於我們而言,都會是一種鼓勵,是一種說不出來的力量。舉例來說,在幾個月前,我陪著創古仁波切閉了7天的白度母關。為什麼呢?因為法王突然對仁波切說:「您年紀大了,壽命上可能會有些障礙,所以仁波切您要閉關。」於是創古仁波切在那麼忙的因緣之下,就真的抽出了七天去閉關。其實這過程還發生算錯時間,在規畫閉關的第七天,還答應別人要去其他地方上課,於是仁波切只好跟主辦單位說:「可不可以延後一天,法王要我閉關七天。」也就是法王怎麼說,仁波切就怎麼做。同樣地,卡塔仁波切也是,法王叫他怎麼做,他就怎麼做。我覺得仁波切這種閉關都有一種加持力,跟在他們身邊,你會覺得閉關實修的重要性。實修其實是一件需要勇氣和意志力的事。我常跟仁波切到國外弘法上課,一般隨行喇嘛很多,大家忙完回到大通舖,通常就直接躺在那兒滑手機。我曾看過一個畫面讓我覺得很酷,就是一位本來是斜著滑手機的喇嘛突然端正起來,身體轉向、面對牆壁,然後打開經典開始他每天的功課。他把布蓋在頭上,靜靜地做著功課,其他人還在玩手機講話,那位僧人給人一種「眾人皆醉他獨醒」的感覺。這裡的意思是說,修持是需要勇氣的,需要意志力的,即使在混亂的俗世生活中,你也應該要堅定修持。我覺得你不要小看你自己想要閉關的心和實修的舉動,會影響很多人的,尤其在現代,其實可以感動很多人,這更是這本書要傳遞出的一個訊息──這是一個要實修的時代,不管你用什麼方式。譬如每天在大家忙於滑手機時,你卻可以放下手機靜下來,反觀自心,或者只是輕鬆地看看大自然,你會發現這就是修持,累積下來一定是不一樣的。各位並不孤單,因為我相信在座都是有心想要實修的人,如果你有一念想要閉關的心,或者有一個實修的動作,即使只是在家裡禪坐幾分鐘,或者就是靜下來數息幾分鐘,我覺得都會影響到周遭人。實修這種東西是很有力量的,在這時代是非常重要的。
問:虹光身的成就者是不傳法的嗎?
答:這我沒聽說,但我知道歷史記載,恰美仁波切是虹光身修持成就的,然後他也有在傳法。
(系列二〈完〉)聽打:徐姮巧
------善報2018冬季號 pg. 74-81
善報助印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