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三十〉如果明天就要說再見

如果明天,就要說再見

文:黃靖雅(眾生文化總編輯)

 

cb30 1

 

如果明天就要和生命說再見,

你準備好了嗎?開始準備了嗎?

如果親愛的家人、朋友,正在走最後一哩路,

你會怎麼陪他?有能力陪他嗎?

 

死生事大

 

法王書畫俱佳,這是大家都知道的,除了天份,也來自他的書畫老師寂雲法師的陪伴教導。

有幾年時間,寂雲法師會到印度上密院,教法王畫畫、寫書法,書畫之餘,寂雲法師談起他在北投地熱谷崖壁上的關房,總讓法王覺得好奇和嚮往。

大約十年前,法王傳來訊息,希望我們去訪問他的書畫老師寂雲法師,報導介紹在《善報》上。

約訪那天,我把車停在一片硫磺白煙繚繞的地熱谷邊上,舉目四望,不像有人家,十分疑惑:「這像有人住嗎?」

然後,就像武俠小說,有個載斗笠的僧人,從白煙後面走出,揮了揮手。

那就是六十多歲,但因每天赤腳跑山,所以顯得結實的寂雲法師。

細雨中,寂雲法師帶著我和同事,迂迴曲折的緣山溪、穿竹林,終於在一個不知該說是違建還是關房前止步,只見山壁上看起來弱不禁風的斜掛了幾間雜木拼湊的房子,柴門上的木牌寫了一行字:

「死生事大」。

 

《回眸》,陪他們一路好走

 

「死生事大」,昨天忽然想起法王書畫老師山中關房前那四個字,那在關房門口明白揭示,用來警醒自己、也分享給有緣人的四個字。

可能是周日(3/21)剛參加一個試片會,看了一個講「臨終靈性關懷」的紀錄片《回眸》,既切題也不太切題的,忽然想起十年前那個畫面,那四個字。

《回眸》中,以三個癌末病人臨終前後的真實故事,以志工陪伴面對死亡的歷程,帶出大悲學苑的特別志業:末期病人靈性關懷。

片中,大悲學苑以佛教出家眾,帶領部分有長年護理訓練的志工,從醫院到居家,做臨終前的身心靈照顧,尤其是面對死亡的「靈性照顧」。

 

謝謝你們把痛苦變成法供養

 

以往華人忌談死,認為是「觸霉頭」的事,覺得雖然早晚遇得到,但也不必終日掛嘴邊。

但近年來源自西方的「死亡學」,引入國內成「生死學」,教育界再調整成「生命學」,逐漸為大家接受,直接談死亡這件終身大事,已不再是忌諱。安寧照顧和臨終關懷,也是從醫院到社工到宗教師,都在做的事。

但那些直接面對死亡的陪伴歷程,除了當事人、家屬和照護者,其實一般人無從知道是怎麼進行,中間會發生什麼事,也無法從那些他人的「預知死亡紀事」,獲取經驗和觀點,省視或調整當下的生命。

也就是說,能不能讓這樣的臨終陪伴,成為和一般人分享的經驗?有些要緊事,可不可以不要最後才學,最好是現在就學,當下就受用?

《回眸》就以三個真實故事,試著做到「分享善終經驗,利益當下生命」這一點。

看完,很感謝那三位病人,願意在鏡頭前裸現自己面對死亡的歷程,讓自己最後一哩路的經驗,成為對有緣人的法供養,那要有勇氣和利他的心。我們問問自己願意嗎?多數不願意吧。

當然也很感謝從事臨終靈性關懷的法師和志工,陪伴臨終病人面對死亡,整理人生,好好告別,絕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有慈悲、也要有智慧,有時連佛法觀點都要暫時放下,隨順病者的信仰,甚至不勸病人求生淨土,想去天堂的,想去「理天」(一貫道親信仰的淨土)的,都幫他相信,那個家就在終點線後面。

 

其實你不懂「五福臨門」

 

凡是華人,幾乎都聽過「五福臨門」,但聽是聽過,多數人搞不清楚那五福是什麼。其實那源自古老的《尚書·洪範》:「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終命。」意思是:一長壽,二富有,三身心安康,四樂於善行,五善終,白白的說叫做:活得久、很有錢、很健康、做好事、走得好。

所以,除了世俗認為「好命」的前三種「長壽、有錢、健康」之外,還有兩種福氣和一般理解不同,第四種是「能做好事是福氣」,第五種是「一路好走是福氣」。

其中,第四福「能做好事就是福氣」,還滿勵志的,是很重要、但大家常忽略的一點,不像前三福是外在條件,第四福已經轉向內在的富足。而第五福「走得好是福氣」,則是內外福氣的加總,如果我們認為「走得安定從容」才是善終,更要轉心向內才是善終之道。

所以,當我們祝人「五福臨門」,其實最後是「祝你善終」。

 

預約「第五福」:善終

死亡從來不是個新聞,只是不知它何時要來,所以善終是個好祝福——但「善終」的定義是什麼?

以前認為的「善終」,可能是走的時候壽終正寢、子孫滿堂、隨侍在側;但今天認為的「善終」,更是「安心放下,好好告別」。前者,是一種因緣福報的外在狀態(因緣福報的遠因還是心,所以這還是一種內在條件,遠一點的內在條件);後者是心理的內在狀態。前者取決於過去的業力因果,後者取決於當下自己願意放下和面對。

想要預約第一種傳統的「善終」,能做的事,我想是敬畏因果、累積資糧和淨除罪障,從因果業力上種下「善終」的遠因、正因,避免「非時死」等惡緣。

想要預約第二種現代的「善終」,在最後關頭,自己要願意整理自己的生命,願意放下和面對,幫助的力量才進得來,這包括臨終靈性關懷的陪伴與引導,才能在最後一程發揮作用。

能夠帶著愛和祝福,走完生命最後一程,在病痛的折磨和分離的哀傷中,仍有著接納和放鬆,這樣「說再見」,就有機會安靜從容,有一絲泰戈爾的詩:「願生如夏花燦爛,死如秋葉靜美」的味道。

《回眸》裡,「靈性陪伴」志工要幫忙成全的,就是這第二種善終。

直面死亡,一點都不容易,癌末的痛讓人優雅不起來,和至愛永別也讓人撕心裂肺,所以在終點來臨前,願意陪伴的和願意被陪伴的,都令人深深隨喜,這條悲智菩薩道充滿了淚水和藥味,更顯出它的深刻和莊嚴。

 

佛法的「善終」有兩種:自力和他力

 

不過,對一個佛弟子而言,「善終」不只以上這樣。

以佛法的觀點,死亡是一個機會,解脫的機會,解脫方式有兩種,一是自力,一是他力。

「自力」是依自己修持力,不管是活著的時候,或死亡來臨時,掙脫生死幻化網,出離輪迴,得到真正的自由。

「他力」是依佛菩薩願力,往生淨土,先到究竟解脫前的中途之家,充電續航,邁向最終的成佛。一般常說這是「買保險」,如果你的修持力極有可能是「自我感覺良好」,生死之際緊要關頭其實不太可靠,那買個保險是必要的。淨土不只一個,無量佛菩薩,就有無量願力化現的淨土,以華人來說,最有緣、最常發願往生的,是西方淨土,阿彌陀佛的家。

一般常歸類在他力解脫的淨土法門,雖說是「他力」,其實源頭還是自心,如果沒有意願、沒有信心、沒有善業福德等內因緣,即使佛來敲門,也會吃閉門羹。所以淨土法門應該說是「自他合力」,比較恰如其份。

 

二力合一,預約「最好的善終」

 

無論是「自力解脫」或「他力解脫」,從臨終到中陰,都是關鍵時刻。

對致力於自力解脫的修行人,死亡是一個機會,只要生平有禪修自心的訓練,就有機會在臨終中陰「識大融入空大」、妄念止息的時候,認出並安住在心的法身,這樣死亡就成了一個空前的解脫機會。

如果錯過「法身解脫」的臨終中陰階段,還有下一個機會,就是報身解脫的「法性中陰」時,認出文武百尊都是悲空不二的空相,是自性的化現,就擁有解脫機會。

如果錯失第二次機會,還可以在化身解脫的「投生中陰」時,關閉胎門、抉擇投生處,有的上師說,此時仍有機會求生淨土,但明顯算是「他力解脫」。不過,不管是自力、他力、或者二力合一,能解脫就好!

自力、他力並不相違,關於臨終解脫,你可以修「雙學分」,既勤修自心本質,也祈願求生淨土。明就仁波切就說過,即使是修持心性法門的行者,仍然可以發願往生淨土。這樣,無論如何,都是通往解脫,是最好的「善終」。

關於臨終解脫法門,在眾生文化出版的明就仁波切《歸零,遇見真實》,和措尼仁波切《中陰解脫門》,以及東杜法王的《藏密臨終寶典》中,都有清楚的介紹。

 

幫助自他解脫,是最好的陪伴

 

我相信,解脫是最好的善終,要幫助自己和親友得到這個究竟善終,除了臨終陪伴,如果能在生命倒數計時之前,就開始聞思修,開啟自心的力量,開始了解中陰教法和淨土法門,在「死生事大」之前,擁有一些自主權,不只是度過最大難關,而是轉成最大的解脫機會,這是一種更積極的陪伴吧。

不要等流淚時才開始想要陪伴,不要等倒數計時才珍惜當下。

就像《回眸》片中說:「整理生命,為什麼要等到臨終呢?」當下就可以開始整理生命,做放下的練習,分享生命的美好,當下就開始訓練自己的心,開始對淨土生起信心和嚮往——因為就如大家常聽到的一句話:「明天或下輩子,你永遠不知道哪一個先到!」

誰也不確定「明天是不是就要說再見」,那麼,當下此刻,就像享用無與倫比的珍寶般的活著吧,享用無與倫比的當下因緣,以自利利他讓生命無憾。就像「五福」裡的後二福,先享用「能夠行善」的福氣,再享用最後那個福氣:善終。

#圖片故事:堪布竹清嘉措仁波切常帶學生到尼泊爾著名的巴須巴帝火葬場,面對火化中的遺體,在死生現場,觀修死亡無常。 (圖片提供:台灣馬爾巴佛學會)

 

相關文章,請見「探路客」部落格

https://www.timelog.to/user?id=6074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