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七十四〉朝聖:從外在聖地,回內在聖地

朝聖:從外在聖地,回內在聖地
文:黃靖雅(眾生文化總編輯)
 
cb74
 
 
◆佛塔邊上的拿鐵
忽然想到尼泊爾「滿願大佛塔」繞塔道邊上,小咖啡店的拿鐵!
想念那杯拿鐵的滋味。沒有座位的半坪小店門口,散置著幾把歪歪的矮凳,繞塔繞累了的旅人,會靠向吧台點杯咖啡,坐下歇歇腳,邊喝咖啡邊看鴿群,有時咕咕咕地在腳邊覓食,有時成群飛起羽翼遮住半個天空。
那是我的「套裝行程」。繞塔繞到兩腳發紅,迴向完畢,會在小咖啡館前停下腳步。這裡除了拿鐵口味還算到位,很能撫慰「美好時光一定要來杯咖啡」的旅人;重點是,這裡景觀無敵,喝咖啡時還能看著正前方全世界最大的滿願大佛塔,在陽光下閃耀著光芒,五色風馬旗在光中飄揚,塔上四方的四對佛眼,一千多年來,像修觀禪一樣,直直、定定的望向前方。
「佛塔上的眼睛,代表自心的明性,象徵智慧之眼一直張開著。」
記得帶領學生朝聖的明就仁波切,曾經這麼為我們解釋著。
 
◆薩噶月修持「賺很大」?
今天是藏傳佛教最重要的月份「薩噶月」第一天,佛陀出生、成道、涅槃都在藏曆四月,相傳這個月修持功德會呈百億倍成長。
「薩噶月修持賺很大」的想法雖然有點可愛,有點太講求投資報酬率,但就像明就仁波切說的:「如果你口渴了還要喝水、肚子餓了還要吃東西,那表示緣起的力量對你影響還是很大,就要敬畏世俗諦的一切善法。」
依於聖者願力和加持的相對累積資糧法,雖然有點作意,但對「直到證菩提,資糧不嫌多」的我們,還是深具意義,所以薩噶月當然要卯起來修,修行上要多做點燦爛的事......
然後,我就想到了那杯「聖地的拿鐵」。
就像這樣,關於聖地,先想起來的,常是那些點點滴滴的小事,無關弘旨,但在記憶裡,卻和繞塔、禪修、祈願,和對上師的思念,交織在一起。
像我們這樣不成熟的修行人,通常精進得太用力,在聖地作意的繞塔、祈願、禪修之後,心不一定升級,但身體通常累壞了,所以下座時光,可能因為放下放鬆,反而更安落本然。放下目的性、放下神聖的框架,心不忙了,只是享用當下小小的美好,也許這樣,反而離不修整的平常心,更近了一點。所以,對太用力的大手印練習者,歪打正著的,座下的禪修品質,有時竟比座上更好。
於是,在疫情這三年,我常常忽然想起那些聖地的座下時光,鹿野苑土陶缽盛的香蕉拉西(Lassi),恆河邊的鮮榨石榴汁,菩提迦耶大塔邊清涼尸陀林門口的奶茶......那些小事,以及那些小事背後連結的人與法,成為在回憶裡發光的點點滴滴。
 
◆結合旅行與修行
我對聖地有鄉愁。我在那些遠方,有一種回到家的感覺,經由外在的聖地,千山萬水的,一步步走回內在的聖地:自己的心。
最近,忽然又熱切的想起朝聖的日子,也許是因為眾生文化六月推出的新書,是《蓮師在印度》。
這是「追尋蓮師腳步」系列第二本,上一本是《蓮師在尼泊爾》,印度和尼泊爾的聖地,我二十年來探訪過無數次,在心中留下的印記很深,光是看到剛印出來的新書,就引發我的聖地鄉愁——好想去朝聖啊!
何況此刻,大環境也有種「開放倒數計時」的味道。
雖然疫情仍在高原期,朋友也紛傳染疫,我依然小心翼翼的在家上班,離家最遠是到全聯和菜市場,連台北都成了好久不見的遠方......
但世界開放交流的腳步顯然加速了,聖地重新有了現場弘法活動,比如宗薩欽哲仁波切日前就在鹿野苑開示「六中陰」,透過zoom鏡頭看見現場聽講的老外幾乎沒人戴口罩。近日有善知識從尼泊爾參訪歸來,也說:「尼泊爾的聖地,人潮都回來了......」
「尼泊爾的聖地,人潮都回來了啊」,我心中響起了一種像聖地的鴿群起飛時響亮的振翅聲。所以今天「總編雲書房」就來分享「朝聖」這件事,不否認其中可能包含某種「悶好久的報復性旅遊」的心情,但更重要的是,對即將可以出去走走的日子,我們可以開始給自己安排聖地之旅,結合旅行與修行,去聖地領受加持,和成就者之心相應。這是堪布 竹清嘉措仁波切、明就仁波切自己都這麼做,也帶學生這麼做的行持。
 
◆到聖地,請做三件事
話說回來,到聖地到底要做什麼?
當然不能只是去喝拿鐵、奶茶或石榴汁,那些是聖地之旅的「紅利」,像修本尊法最後「吉祥祈願」的撒花結行,正行還是要正經做點事,才不浪費聖地的加持力。
那麼,除了朝聖常見的點燈、繞塔、掛風馬旗、供花供果、護持寺院和僧眾那些基本盤的外在修持,面對自心,我們還可以做什麼修持?
最後,我就以2018年春天,明就仁波切帶領剛上完《了義大手印祈願文》課程的學生,在尼泊爾朝聖所作的開示,為大家很快來臨的朝聖修持抓重點,希望它是一個吉祥緣起,願我們都經由外在的聖地,早日回到最重要的聖地:我們的心。
明就仁波切在司瓦揚布自生大佛塔的聖地現場,是這麼說的:
一個修行人,在聖地應該怎麼修持呢?簡單的說,有三個要點:
 
一,皈依發心:
你為什麼要朝聖,要到聖地修持呢?你並不只是為了自己,也是為了家人、朋友,和一切有情眾生而做這個修持。真正的聖地,其實不在別處,就在我們的內在,是我們的心,我們的自心本性,就是究竟的聖地;相對的聖地,就像這裡,充滿歷史和記憶,充滿了緣起相對的力量。世俗諦一切現象,都具備性相、特性,比如火就具有熱且燒的特性,沒有火就沒有熱且燒;聖地因為千年來有無量的修行人在這裡禪修、發願,因而充滿了緣起相依的力量,如果你來這裡修持,就可以得到正向的緣起力量,這就是「加持」。
了解這一點,來這裡朝聖就很有利益;不了解這一點,就算你生在這裡,也沒有太大好處。所以,朝聖首先就要認識這一點,要憶持自己利益一切有情的發心。
 
二,相對和究竟的修持:
(一)相對修持:要觀想無量諸佛菩薩示現在你面前虛空中,你以虔敬心對祂們作皈依和頂禮、供養、懺悔、請轉法輪、請長住世、迴向等七支供養。
(二)勝義修持:同時,我們可以做禪修,連結你的心,連結那往昔無量在這裡做思維、修持和發願的證悟之心,接著安住在心性或空性之中,這就是勝義修持。
 
三,迴向:
最後要迴向修持的功德,給家人、朋友,特別是那些生病的或往生的親友,還有一切有情。
這樣的朝聖就會很有利益、很有意義。
〔圖片故事〕竹清仁波切和明就仁波切都相信,聖地有成就者的願力和證量所形成的特別加持力,行者光是簡單的生起信心,直接的安住自心,禪修的覺受和證悟都會得到不可思議的增長,這就是「加持」!
〔圖片引自:Pinterest〕
「總編雲書房」系列作品,請見化育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