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息一下,放鬆力量大!
文:黃靖雅(眾生文化總編輯)
這是一次「撞牆」事件的領悟。
◆也是「護法神的加持」
事情是這樣的:前天,我在錄podcast「六條到彼岸的船」系列「第四條船:精進」的時候,到第二段,忽然精進不下去,「第四條船」卡在半道上,錄音機出現「write error」的訊號,再也錄不了!
像我這種機器弱智,自然十分驚慌,開開關關十多次之後,機器在發燙,發出一種「別再逼我了」的訊息,技術上明顯做不下去,又到了「人的盡頭」啊.....只好像個「老密」習慣做的,搬一下救兵,祈請護法神之後,就去睡了。
這次護法神有顯神威,但顯相上並沒有發生神奇的事。
第二天早上,我自動從大手印練習者,回到善男信女那一組,帶著「有所求的虔敬心」,跟所有認識的護法神再祈請一遍,然後再去開機——沒有奇蹟,一樣「write error」,而且這次不要說錄音,連關機都關不了!
「啊!護法神也放母親節連假嗎?」
我倒抽一口氣跌坐在坐墊上。接著,我幽幽想起明就仁波切教到「當你的禪修有狀況時」,曾經教了一招:「如果你各種方法都試過,覺得精疲力盡,那就休息一下,去做點別的。」
好,那就依仁波切說的,休息一下。我連一步都沒離開的,在坐墊上原地坐了下來,什麼事都沒做,就只是靜靜坐了一下。
那實在是超短的一座無所緣。但我跳電的腦子好像接上電了,飛過一個念頭:「也許,我應該去網路上找找解決方法,也許護法神的加持就在網路上,要靠自己的手指去找到。」
然後,沒幾分鐘,我真的在網路上找到那個狀況題的排除方法,其實很簡單,講起來有點丟臉,就是把記憶卡重新format(格式化)就行了!
◆只是坐下來,什麼都不做
重新format就行了!
啊,這麼簡單,需要我把護法神都請出來嗎?
但平心靜氣想一想,這真的是一次加持,我祈請的護法神看起來什麼都沒做(還更糟,後來連關機都關不了),但這種明顯的「撞牆」讓我安靜下來,想起明就仁波切「休息一下」的禪修開示,我用「只是坐下來,什麼都不做」來休息一下,然後內在不放棄的堅持,讓我閃過到網路找解決方法的靈感。
奇蹟要靠自己不放棄,但安靜下來什麼都不做,是祈請之後的結果。
還有,format這個動作,就是碟片的歸零重來,還是一種「休息一下」。
機器要休息,人也要休息,外在、內在都要休息......「這是常識吧,這位同學!」很多人看到這裡恐怕會這樣想,但偏偏我就是「休息會有罪惡感」那一組,休息多了,會覺得浪費生命,覺得愧對「轉心四思維」裡「人身難得」、「死亡無常」的教法。
所以,學佛之後,我會對「純娛樂」的晚會之類坐立不安,對言不及義的「純聊天」覺得很忍耐,對學佛的人這樣大把大把豪擲生命,覺得很驚悚。
意義、意義、意義,我讓生活填滿了意義,我覺得我在實踐〈普賢警眾偈〉裡說的:
「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
當勤精進,如救頭燃,但念無常,慎勿放逸!」
但填滿意義的日子,其實有種緊繃感,身心的絃常有種快斷快斷的感覺。
其實我自已也清楚「對休息的罪惡感」,好像哪裡不對勁。禪修不是遇到什麼情境,都要「當下覺知並放鬆安住」嗎,那「純娛樂」或「純聊天」的時候,為什麼無法輕鬆安住?
這其實很明顯,太緊了!但我似乎要等「顯相的上師」用故障事件來教我面對。
◆絃太緊則易斷,太鬆則不成調
關於修行「太緊」這件事,佛弟子多數記得佛陀傳記中,有一則「修行如調絃」的故事。
傳說那是佛陀35歲那年的事,在極端苦行中修了六年的悉達多,偶然聽到尼連禪河上有人在船上彈琴,因此領會到「絃太緊則易斷,太鬆則不成調」的道理,了解太緊繃的苦行對真正的了悟沒有幫助,因此決定放下苦行,改行中道,終於在菩提樹下成就正等正覺。
這個故事太有名,我對鬆緊這個命題也有種切身感,所以往經論找源頭,想看看關於「調絃與調心」,佛陀直接所說是什麼,卻一下找不到直接的依據,倒是在《四十二章經》中,找到一則角色與情節不同、但開示內容幾乎一樣的實錄:
佛陀有一位出家弟子,平時修行非常勤奮,連深夜也在念經,但很奇怪的,他念經的聲調聽起來卻很悲傷、緊繃,他也逐漸生起退轉心,準備還俗回家。佛陀便請他過來,瞭解他在俗家時喜歡彈琴,就對他說:「修行就像調絃,絃太鬆不成調,太緊則容易繃斷,只有鬆緊適中,就會各種音調都很協調。心也是這樣,如果調得鬆緊適中,就可以得道了。」
(《四十二章經》原文如下:
沙門夜誦《迦葉佛遺教經》其聲悲緊,思悔欲退。
佛問之曰:「汝昔在家,曾為何業?」對曰:「愛彈琴。」
佛言:「弦緩如何?」對曰:「不鳴矣。」
「弦急如何?」對曰:「聲絕矣。」
「急緩得中如何?」對曰:「諸音普矣。」
佛言:「沙門學道亦然,心若調適,道可得矣;於道若暴,暴即身疲;其身若疲,意即生惱;意若生惱,行即退矣;其行既退,罪必加矣。但清淨安樂,道不失矣。」
◆說是「放下」,其實是「放棄」?
說也巧合,錄音機壞掉的時機,正好是在錄「精進」時。
傳統教法說要修好「精進」,要有四種力:
一,勝解力:要生起動機
二,堅固力:要下定決心
三,歡喜力:要熱情歡喜
四,暫捨力:要暫時放下
這次,我特別注意到第四力「暫捨力」:暫時放下力量大!
因為這是我的盲點。
我為了充份把握暇滿難得的人身做有意義的事,所以幾乎每天都把體力像手機電力一樣「用到最後一格」,睡前上床都要小跑步,免得在半路上睡著。
其實,連菩提心最著名的論典《入菩薩行論》裡,寂天菩薩都在〈精進〉這一品都說,如果覺得身心俱疲,為了長久的利益,你應該暫時放下、好好休息:
身心俱疲時,暫捨為久繼,
事成應盡捨,續行餘善故。
意思是說:實在無能為力時,暫時放下來;事情圓滿之後,徹底放下來。
不過,有些人「放下」就等於「放棄」。
堪布索達吉在講解「身心俱疲時,暫捨為久繼」這兩句時,就有感而發的說,有些學生或寺院出家人,以太累或病了為由告假或中斷閉關,就再也不回來了,暫時放下變成永遠放棄。
◆當「放鬆」成了一種緊繃的概念
其實「鬆緊」真是個古老的修行命題。顯相上,精進的那一組看起來偏緊,懶散那一組看起來偏鬆;但其實事情也沒這麼簡單和表面化。
有些注重放鬆的人,放鬆成了概念,對「放鬆的概念」很緊繃,只要聽到有人要他「放輕鬆」,就會像被按到按紐一樣彈起來發火——執著於放鬆,和執著於用功,一樣都是執著,都很緊啊!
對禪修比較有經驗之後,我們會知道:鬆緊其實是搭配問題,沒有哪個絕對好。施身法女祖師瑪姬拉尊說:「緊而緊兮鬆復鬆,此即禪修之要點。」一開始要提振心力,有點收束、有點緊,接著要放鬆再放鬆,覺得自己鬆到散掉了,就要再提振一下,禪修就是這樣「在鬆緊之間微妙調整」的動態平衡。
不過,包括我在內的很多人,都有個技術問題:想鬆鬆不了。
說到底,直到證菩提,我們其實都在各種層次的「想鬆鬆不了」裡,從粗大的煩惱,到越來越微細的善法習氣,到「有佛可證,有眾生可度」的極細概念,直到有一天連指月之指、彼岸之舟,都還要放下來,「鬆」字這條路,還長著呢!
◆遇到撞牆期,記得這四招
話說回來,像我「偏緊」這一組的,面臨撞牆期,還是應該像寂天菩薩、像明就仁波切說的:休息一下,擁抱鬆的智慧。
所以,最後,我們來看看,在我錄音撞牆時,想起的明就仁波切教言,原貌到底是什麼。仁波切在「轉化焦慮為覺知」的開示中說,當我們禪修有狀況,特別是禪修困難的情緒,遇到障礙、有點修不動時,可以試試以下四個方法:
一,首先:去看。(覺知自己的狀態)
二,嘗試不同的方法。(換不同的禪修法,比如從情緒禪修改修無所緣)
三,退後一步。(去看障礙背後,是不是隱藏了希望和恐懼)
四,休息一下:然後,如果你真的精疲力盡了,就去睡覺,或做點別的,像是喝杯茶,暫時不要禪修,
直到你覺得有點更放鬆了,這是第四步。
這四個方法,不只禪修中很好用,其實生活中、工作中、人生中遇到狀況,也都很好用。如果試來試去每一招都不管用,至少我們還有大家都愛的最後一招:
休息一下,放下放鬆,讓心歸零,記得回來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