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六十九〉看著虛空:讓心「重新開機」

看著虛空:讓心「重新開機」

文:黃靖雅(眾生文化總編輯)

 

 

 

cb69 1

 

 

有時候,當我們手機或電腦當機,有經驗的人都知道:別急,重新開機試試!

 

其實,我們的心也一樣,「當機」的時候,別急,重新開機試試。

 

讓心「重新開機」的方法很多,最近我發現,看著虛空,是很輕鬆好用的方式之一。

 

對虛空的需要,連身體都知道

 

最近,也許是疫情紓緩,也許是春天來了,各地景點又開始湧現「報復式旅遊」的人潮,身為著名景點三峽的住民,最近頗受其苦,假日從家門口開始堵車,必須出門時,覺得很無辜。

 

對這種出遊潮,一般簡單解釋為:就是「悶壞了」,必須出門透透氣。有時佛弟子也會以「天人五衰」中的「不樂本座」來解讀:我們就像快要掉到下界的天人,坐不住,老是要衝去別的地方。

 

但最近,我開始有不同的觀察,出去走走,其實也反應了一種內外的自然需求:心對虛空的需要,連身體都知道。

 

看著虛空,大禪師這樣休息

 

心嚮往虛空,身體也嚮往虛空,所以我們到高處、到開闊的地方,會自然覺得神清氣爽,一陣子和虛空失連,身心都有一種自然衝動:出去走走吧,去連結內外的虛空。

 

最近,一些本來住在城市多年的朋友,到鄉下或山裡住一陣之後,從身到心習慣了自然和開闊,都紛紛喊著「回不去了」。

 

這一點,修行人老早就發現了。

 

記得以前妙融法師曾分享一個小故事,就是堪布  竹清嘉措仁波切還在全球弘法時,她曾擔任亞洲華人課程的翻譯。那時她剛為仁波切翻譯,心裡還有著小粉絲心態,對這位名動東西方的大禪師充滿好奇,有時經過仁波切門口前時會刻意放慢腳步,看看下課的時候,仁波切都在做什麼?或者說,仁波切是怎麼休息的?

 

她常常看見這樣的畫面:竹清仁波切站在窗邊,嘴巴微張,眼神微微往上,看著窗外的虛空,就這樣久久不動。

 

這就是大禪師的休息方式。

 

三虛空法

 

後來,我聽到一位佛法老師喇嘛滇巴說,可能是藏族人對修行都有特別的嚮往,他幼年時母親就送他去向一位大圓滿上師學禪修。那年他才五歲,就和嚴肅沈默的上師,天天坐在山頂,看著虛空。

 

坐在山頂,看著虛空,就是大圓滿禪修嗎?不要說五歲的孩子不懂,連大人也不懂吧。但這樣「坐在山頂看虛空」的畫面,倒是聽過就很難忘。

 

也許因為竹清仁波切「看虛空休息」的畫面,加上喇嘛滇巴「坐在山頂看虛空」的童年經驗,從此虛空對我充滿了吸引力,覺得背後一定有些什麼。

 

直到後來,我看到祖古烏金仁波切《大圓滿之歌》的〈三虛空法〉(這是公開出版的書),有種恍然大悟。

 

祖古烏金仁波切是這麼說的:

 

「外在虛空」是清朗的天空;

 

「內在虛空」是空虛心性的本初清淨;

 

「秘密虛空」是對此之了知,

 

即無二明覺本身。

 

當我們修學虛空時,

 

切勿住於念頭之中,

 

而要住於明覺之中。

 

讓眼神如鳥翼上揚,讓眼根如花鬆放

 

「修學虛空時,切勿住於念頭之中,而要住於明覺之中。」

 

也就是說,虛空不是「想」出來的,是「覺知」出來的。

 

後來,我真的有點嘗到「看著虛空」的味道,是在河岸散步禪修時。沿著河岸走路,走得累累的,找個開闊處坐下來,放下放鬆,妄念的浮雲偶爾才從心的天際飄過,一坐下來就是自然的無所緣。

 

這時,我會沒有特定焦點的,往前看著河上開闊處,看著面前虛空。

 

看著外在的虛空,連結內在的虛空,開啟那內外無別的秘密虛空,就這樣,在河岸練習著看虛空。

有時會想起措尼仁波切說的身體要點:「大圓滿的眼神」,就是讓眼神像鳥飛翔中的雙翼,自然上揚,讓眼根像綻開的花朵,放鬆舒展。就這樣看著,忽然有點「知道」看著虛空是什麼味道。

 

覺知那「無阻礙的」,不只有療癒力

 

記得讀佛學院時,《攝類學》中對「虛空」的定義(傳統名相叫「性相」)是「無阻礙的」。也就是說,凡是無阻礙的,就是虛空,不一定是我們抬起頭看見那藍藍或灰灰的,才叫虛空。

 

但在〈三虛空法〉中,第一個條件「外在虛空」是清朗的虛空,所以一開始,到一個開闊無阻礙的地方,比如山頂,用眼睛去看著近乎全然空闊的外在虛空,還是很重要的。

 

身體很誠實,身體很敏感,當我們藉由眼根連結到外在虛空,微細身是知道的,是放鬆愉悅的,氣、脈、明點都有了共鳴,乃至寂靜的歡呼。我相信從眼根連結的智慧脈,也自然開啟了。於是從色身、到微細身、到心,都得到療癒和休息了。

 

但虛空的力量,不只是療癒和修復,它是一道門,通向更深的地方。記得《施身法》正行就叫「開啟虛空之門」,打開通往虛空的門,我相信空性的力量在那裡,本初所有的富裕,明朗朗的都在那裡。

 

覺察身心的「虛空鄉愁」

 

很多藏族上師、仁波切常常讚嘆「華人和空性特別有緣份」,所以佛陀三次轉法輪所說的八萬四千法中,華人最相應的,竟是《心經》和《金剛經》,而這兩部經其實直接說空性。

 

所以不要覺得「空」很難、很遙遠,和凡夫俗子沒什麼關係,它和華人很有善緣,有善緣就容易一學就相應。

 

這一點,請不要只是去想,而是去感受、去覺知:我們的身體、微細身和心,都和虛空相應,都需要虛空,請從我們為什麼一直「想到開闊的地方、看看虛空」,體會這一點。

 

所以「出去走走」這個顯相,其實不只是悶壞了的「報復性旅遊」這麼簡單,它其實也是在回應「虛空的鄉愁」,我們想念虛空、需要虛空,光是去親近那「無阻礙的」,就足以令我們直接覺得放鬆愉悅,身心得到休息。

 

在玫瑰中,看到玫瑰的虛空

 

空很有力量。那些看起來空無的部分,其實是真正有用的。這一點,在不同的文明裡,智者們都發現了。

 

老子《道德經》說: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

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

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

 

白話說就是:空無的地方,才是車子有用的地方、器皿有用的地方、房子有用的地方。

 

這話一聽就懂,一個空杯子才能裝咖啡,空的地方才是有用的地方,只是以前我們只注意到乍看實有的部分。

 

還好虛空一直都在,一直和乍看實有的部分不相離,只是我們有沒有注意到。

 

包括一行禪師、宗薩仁波切、明就仁波切等上師,都教我們去看「一朵花的虛空」,當我們看到一朵花,別只是看到它的顏色形狀,還要看到花之所以成為花,是因為有虛空同在——如果花瓣、花萼、花芯之間沒有虛空,花就不是花了。

 

從一朵花都可以看到虛空,只要我們願意,任何時候都可以看到虛空,不一定要到山頂,任何地方,只要連結到那「無阻礙」的,再小的虛空仍是虛空,身心在那裡停一下,放鬆,很多壓迫扭曲的會自然復原,當機的,就有機會重新開機。

 

找一個「能看見天空」的地方

出去走走,雖是我們身心對虛空的鄉愁,但實際上在城市中工作生活的多數人,更多時候是待在室內的,那怎麼辦?

變通方法是,找個有窗戶的地方,只要能看到天空都行。

先以眼睛看著外在虛空,把那個「無阻礙」傳達給微細身,傳達給心,連結內在的虛空,再安住在內外虛空合一無別之中,那就是從未離開我們的,秘密的虛空。

 

就像佩瑪丘卓在《別上鉤》裡說:

 

當你坐立不安或者覺得不自在時,

 

當你深陷其中、不知如何是好時,

 

可以找一處能看到天空的地方,

 

並在那裡獲得嶄新的經驗

 

沒有希求或恐懼,沒有偏私或成見,

 

只是全然的開放。

 

這是時時可得的,在我們生活裡,

 

虛空無處不在、 無時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