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六十〉禪修慈悲,是件超快樂的事!

禪修慈悲,是件超快樂的事!

    文:黃靖雅(眾生文化總編輯)

 

 

cb 60 2

 

在今天「腦神經科學證明禪修力量」的主題中,配圖用觀世音菩薩,我知道顯得太古典。但要知道觀音菩薩就是慈悲的代表,光是看到觀音像,就會收到「修慈悲」的提醒。如果有「世界上最快樂的人」,那一定是觀世音菩薩,以及所有像觀音菩薩的大德,乃至內在具足「自心觀世音」的我們自己。這是連續三次觀音配圖的第三幅,圖為我敬愛的弘一法師所繪觀音像,大家熟悉大師的書法,但大師所繪觀音見者不多,因此特別引來供養大家。

 

為什麼,觀修同理心(sympathy),會讓人覺得悲慘,才修一會兒就覺得累壞了;而觀修同情心(compassion),這個詞佛法會譯成「慈悲」或「悲心」,會讓人充滿喜樂,並且覺得放鬆而有利他的能量?

 

   腦波檢測說:

禪修慈悲好快樂!

 

這是以《僧侶與哲學家》和《快樂學》等書聞名的馬修.李卡德博士(Dr. Matthieu Ricard),在接受腦神經科學家理查戴維森(Richard J. Davidson)在內的團隊主持的腦波檢測後,所得到的科學上的結論。

 

主持檢測的腦神經科學家,先要求馬修觀修同情心(compassion),也就是佛法說的慈悲或悲心,結果他的左腦額葉有明顯反應,電腦上顯示左腦額葉發亮,並釋放出大量γ 波(gamma wave),就是一般說的快樂指數,在他觀修慈悲時大幅上揚。

 

接著,腦神經科學家要求馬修觀修同理心(sympathy),去想像受苦的人所受的苦,結果他的右腦額葉部分發亮,這是代表負面、消極的反應,他應要求做了半小時這樣的觀修,結果覺得自己累壞了。

 

這樣的結果,令腦神經科學家們覺得驚奇,為什麼慈悲心和同理心在大腦的反應區,和在腦波所顯現的正負向反應,竟然如此不同?

 

大腦具有可塑性,

    禪修的確可以訓練心!

 

上周五晚上,我去看了一部紀錄片,叫《達賴喇嘛:大腦故事》。

 

這個紀錄時間長達30年的紀錄片,以達賴喇嘛尊者與理查戴維森博士(Richard J. Davidson)所主持的「心智與生命」(Mind and Life)研討會為事件主軸,介紹腦神經科學與禪修結合的研究,發現眾所周知的「禪修證明大腦具有可塑性」,以及「有長年禪修經驗的人,在禪修慈悲時,大腦會發出驚人的快樂指數」,這些都是這個機構研究的成果,整部紀錄片也環繞著這個主題開展。

 

學佛的朋友,尤其是藏傳學生,在明就仁波切第一本書《世界上最快樂的人》的相關介紹,已看過類似研究,所以對這個觀點並不陌生,只是不清楚技術細節,看到以此為主題的紀錄片,會很樂意一探究竟。

 

可能是對結論已熟悉,引起我注意的,反而是一些細節,比如說本文一開始所引述的觀修「同理心與慈悲心」的不同反應,這對釐清法友對「慈悲禪修」有些似是而非的觀點甚至誤解,很有幫助,所以特別引出來分享。這樣這些科學對禪修的研究,就不只是滿足好奇心而已,也能釐清誤區,確認重點,增益我們的修持。

 

累人的不是慈悲本身,

    而是陷入情境

 

為免誤會,這裡首先必須澄清:同理心當然是好東西,一般都認為「同理心是慈悲的基礎」,一個有同理心的人,就能感同身受、苦人所苦,就會設身處地為人著想,這是令人讚嘆的心靈好品質——所以這裡並非二分法的,把慈悲心當成好東西、把同理心當成壞東西,而是它們為什麼在大腦上顯現出不同的訊號,這樣的訊息可以提醒我們什麼?

 

關鍵應該是陷入或超越。

 

怎麼說呢?原來慈悲禪修一般來說有三種:

 

一,生緣悲:

以眾生苦為所緣,而生起慈悲。

這種我們最熟悉,所有可憐的人事物都可以引起我們這樣的反應。一般人的同情心,也類似這種「以眾生苦為所緣的慈悲」;而所謂的同理心,感覺也與這種慈悲最相近,同理心應是生緣悲的基礎。

 

二,法緣悲:

以眾生的本質、也就是無常為所緣,而生起慈悲。

想生起這種慈悲,必須要有佛法的「無常觀」,在現象界一切都會成住壞空的法則下,即使快樂發生當下都潛藏著壞滅的苦因,不了解、不接受無常觀的人,注定要受苦,因無常而生起慈悲,這是佛弟子特有的慈悲心。

 

三,無緣悲:

從空性或自心本性中生起慈悲心,因此充滿開敞、喜樂和利他的熱情。

 

超越現象,而掌握本質,就能讓慈悲是個無礙的修持,在不陷入對境而引發負面沮喪情緒中,身語意積極從事予樂拔苦的慈悲事業,而不會你哭、我也哭,大家苦成一團。

 

慈悲要升級,別做累壞的好人

 

我們都聽說過,有些從事救災或守護生命的人,後來自己因為無能為力或壓力太大而得了憂鬱症。

 

慈悲明明是好事,為什麼竟然在身心產生負面反應?關鍵還是陷入或超越,能不能超越現象、掌握本質。就像本文一開始所說那個「慈悲心與同理心」的實驗,它們其實連反應的區塊都不同,腦波誠實的說:抓住苦的對境不放,即使感同身受是好品德,依然是負面感受。

 

其實,因眾生苦而令自己陷入苦惱,這沒什麼好丟臉的,一開始還滿感人的,至少看起來很奮不顧身的全然投入。

 

傳說中,連因地的觀世音菩薩,都曾有這樣的歷程。雖然這件事是「特意故事化,以提醒我們」的可能性也很大:傳說觀音菩薩發了大乘菩提心,以救度眾生為已任,「千處祈求千處應」的結果是......累壞了!

 

因為眾生數量之多、惡業之深重、習性之難以轉化,令一位發心利他的菩薩覺得心好累。但就因這一念退轉,破了菩薩誓戒,傳說觀音菩薩因此碎為千片,靠他的上師阿彌陀佛引導重新發願,才重塑金身,這就是千手千眼觀音菩薩的故事。

 

這個故事是個提醒,如果陷入眾生苦的情境,就會這樣,眾生無量,惡業無量,需要救拔的苦也無量,所以要掌握的是慈悲的本質,而不是苦難的現象。

 

修得好,連電腦都知道!

 

有些人看到佛法中的「悲心」,會以為是「悲傷的心」,其實它是「救護別人免於悲慘的心」,是種高貴的心。

 

這種高貴的心靈品質,是科學檢測得出來的。而這項檢測,一開始是來自達賴喇嘛尊者對科學家逆向思考的點醒。

 

有一天,理查戴維森等「心靈與生命」研究機講的心理學家和腦神經科學家,拜訪尊者時,尊者忽然說:「你們這些科學家,老是研究壓力、憂鬱、精神失常等心靈負面的狀況,你們為什麼不去研究慈悲、禪定、覺知等心靈的正向品質?」

 

這真是醍醐灌頂!這個建議,對習慣「針對問題,解決問題」的科學家,是個逆轉的思考,「對啊,為什麼不去研究人性光譜正向的那些部分?」

 

這就是一系列相關研究的緣起,理查戴維森等科學家,開始邀請有長期禪修習慣的人,研究他們在不同觀修狀況下的腦波反應,結果令這些實事求是的科學家大開眼界,原來修得好,連電腦都知道!

 

實例之一,就是今天很多人都知道的明就仁波切。他在理查戴維森等科學家指令下,觀修慈悲時,腦波活動立刻有了巨幅變化,在右腦額葉出現強烈光點,俗稱快樂指數的 γ 波暴增百分之七百,到達指數最高點,一度令科學家以為儀器故障,因此有了「破表仁波切」的稱號,後來《時代雜誌》也以「世界上最快樂的人」來稱呼明就仁波切。

 

值得注意的是,實驗中,明就仁波切出現七百倍快樂指數時,是在禪修慈悲,如果以這個檢測結果來說,就是「禪修慈悲,是件超快樂的事!」

 

謝謝「世界上最快樂」的稱號,

    讓很多人開始學禪修

 

有了科學作證,證明長期禪修訓練,的確可以讓修行人的心瞬間爆發破表的能量,這真的很激勵人心,具有鼓舞一般人學習禪修的正面意義,這也是尊者當時鼓勵科學家,從事慈悲等正向心靈品質研究的初衷。

 

但坦白說,心靈修行需要靠科學背書,這件事其實反襯出一般人對「看不見的心,到底能爆發出多大能量」沒信心,對「禪修有什麼真實功能」很存疑,所以需要這些像科學神話般的研究成果來壯膽。

 

我們謝謝科學家們的努力,掉轉研究方向,從問題面,轉向正向心靈品質,讓慈悲的力量可以快樂指數破表的威力,呈現在世人面前,有憑有據的鼓勵大家好好修慈悲,而且不要把慈悲修得很悲慘,在禪修大師身上,它都是超快樂的修持。

 

我們要禮敬大師們不可思議的慈悲之心,不過也不要把量化的科學數據,當成修得好唯一的證據。其實,有著和明就仁波切類似「世界上最快樂」稱號的,還有本文一開始提到的馬修.李卡德,他本是生物分子科學家,在尼泊爾雪謙寺出家後,在喜瑪拉雅山麓的寺院接受長期禪修訓練,後來在美國威斯康辛大學一個總長12年的禪修慈悲的研究後,研究人員和媒體給了他「世上最快樂男人」封號,所以那年70歲的李卡德變成了國際巨星,一年被安排了350場活動。

 

其實對一位謙卑自省的修行人,「世界上最快樂」的頭銜很令人尷尬。和明就仁波切一樣,馬修對這稱號覺得很不好意思,不斷告訴別人:「其實我看過很多出家眾,都比我更快樂!」一如明就仁波切也常告訴別人:「其實法王和我的上師,都比我更快樂!」

 

後來,馬修坦然接受這件事,並分享快樂的方法,還寫了一本書叫《快樂學》。因為尊者就在他為盛名所累、很想躲起來時,跟他說:「如果他們希望你是最快樂的人,你就去當那個人吧」。如果盛名是利他的工具,那就承擔起盛名的重量,並讓它引起人們禪修慈悲的動機。

 

同樣的,明就仁波切也以《世界上最快樂的人》(英文書名”Joy of Living”)一書,引起注意,再以禪修教學善巧,引導無數的人開啟內在的美好特質。如果今天我們因仁波切教導的禪修而受益,要感謝的許多因緣之一,就包括了理查戴維森博士那場檢測,和那個很難令人不好奇的稱號——「世界上最快樂的人」。

 

別比較!比較是快樂的殺手

 

因為今天「雲書房」分享的緣起,是那場叫《大腦故事》的紀錄片,所以最後還是要以分享馬修的話作結。

 

如果禪修慈悲令人快樂,那如何更快樂?如何讓這種快樂穩定?馬修說:「那就每天禪修20分鐘,就可以更快樂!」

 

那反過來問:怎樣才能避免不快樂?馬修的回答更簡單:「別比較!」別老是拿自己和別人比,「比較是快樂的殺手,你不會拿自己跟比爾蓋茲比,那為什麼非得贏過你的鄰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