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四十八〉茶席上,有明光

茶席上,有明光

文:黃靖雅(眾生文化總編輯)

 

cb48 1

一,明就仁波切,茶是禪修很好的所緣,人在茶中,心自然會平靜、安定。

 

 

常有朋友問我:「你做早課嗎?」

我一下不知怎麼回答,我有,天天做,但可能不是你想的那種。

因為我的早課,在茶席上。

 

 

▍禪修小日子,在有滋有味中安住 

 

今天是台灣疫情降級解封第一天,其實日子沒有改變,但心情忽然有種鬆活起來的感覺。

 

所以繼上周的「黃昏散步禪修」之後,今天的「總編雲書房」,想說說我「早晨茶席上的禪修」,分享一些生活上可以做的禪修,有方法、很實用,不會高來高去,大家可以參考看看,用在生活裡,過過「在有滋有味中安住」的禪修小日子。

 

以往大家一想到「修行」,就直覺和「吃苦」畫等號,其實不盡然。雖然「生起出離心、為了究竟的利益而修苦行」,是令人讚嘆的;但修行不一定要受苦,把禪修用到生活裡,心在當下,就有機會受用當下全然的滋味,那種歡喜滿足,也是禪修的自然效應,所以古來有「禪悅為食」這句話呀。

 

茶席上的禪修,尤其如此。美麗的色聲香味觸,都是帶覺知回到當下的所緣境,潤澤了口,清香了鼻,安住了心,對我真是何樂而不為。

 

cb48 2

二,結合禪修與茶道,是我每天的早課。

 

 

▍在作意的形式下,安住在不作意  

 

當然茶席這種形式,乍看讓人心生疑慮。

 

尤其是近年,如果你參加過正式茶會,看過在茶道美學領軍的風潮下,茶席之美令人嘆為觀止,外在美之強勢,讓人對在美生疑:行頭這麼多、動作這麼多,能安住嗎?在作意的形式下,心可以契入不作意嗎?會不會以禪修之名,追逐的其實是感官之樂?

 

最近這些年,佛法老師們也開始擔心,禪修在這些優雅的形式下,會不會成了一種「小資情調」、城市中階級趣味?美不是問題,但當重點被放在形式上,涵上則掠影浮光、淺即止,就是問題。

 

尤其在西方正念業蓬勃發展,新時代相關的療癒靜心大行其道之後,「心靈按摩」式只追求放鬆舒服的輕禪修、「心靈雞湯」式只求柔軟適口的輕見地,很可能成為趨向實相正道的歧途,最終會障礙解

重點是容。

 

即使禪修在茶席上進行,也可以生起菩提心,為解而做,成為一座專注的座上修。

 

 

▍茶和禪修,老早就「八字很合」  

 

其實茶和禪修「八字很合」這件事,修行人早就發現了。

 

明就仁波切:「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都可以禪修」,記得覺知,就是禪修,茶席上當然也可以。

 

還記得201010月,台灣茶道團體「清香齋」,為明就仁波切舉行「茶禪一味」茶會,茶會前,請仁波切為大眾開示喝茶禪修,仁波切,他發現茶是禪修很好的所緣境,在茶中,人很自然就能放鬆、安定,難怪古代中國禪寺以茶幫助禪修。

 

連大禪師都肯定,聽到這裡,我就更理直氣壯了,覺得茶一定有一種安定沈靜、引發深思的特質,才會從一種形而下的飲料,變成一種形而上的靜心助緣,乃至禪修主題。

 

因為事實上,茶和禪修結合,已經有一千多年歷史。

 

中土早在唐朝,禪寺就以座間奉茶,幫助行者提神,增進清明。後來茶更從配角變成主角,從提神助緣一躍而成禪修主題,禪師們不只「以茶入靜」修止禪,更「以茶直觀」修觀禪,提出充滿智慧機鋒的禪語話頭,

比如唐朝趙州禪師的「喫茶去」,宋朝圓悟克勤的「茶禪一味」,千年下來,參研不息。

 

日本方面,大化革新之後,也把唐朝禪茶的做法引入日本,成為日本文化中極重要的茶道,在有才華的茶人和禪師手中發揚光大,像千利休提出的「和敬清寂」、「一期一會」,到今天都還在無數心中引起共鳴。

 

▍把胃養好,和茶白頭偕老

  

說起茶道,那是我今生學習和實踐最久的事物之一,僅次於禪修。所以結合這兩者為一,我十分樂意。

 

多年來,我幾乎每天早上像座上修一樣,很穩定、規律、重複性的,在茶席上專注的泡茶、喝茶,同時把相關的禪修練習一遍,茶席上萬緣放下,只是喝茶,讓心休息。

 

尤其是台灣疫情三級警戒以來,我和很多人一樣,在家工作了70天,不出門的日子,茶席上的早課,更是一種日常。

 

我先會像修「前行」一樣,以清淨壇城的心情,先把茶席環境整理好,這是我的一方小淨土,準備好,讓自己乾乾淨淨、安定從容的上座。

 

接著準備好早餐,這聽起來和禪修沒關,但這是我事先預備的「結行」,泡完茶、清完茶席後馬上吃。因為愛,我不任性,會好好吃早餐,養好喝茶的老本。我把一天最清新的味覺留給茶,之後會好好吃早餐,把胃養好,才有機會和茶白首偕老。

 

記得以前剛學茶道的時候,老師過一個「真的愛茶,就會為它改變」的故事:有位學姐是夜貓子,起床很晚,通常不吃早餐,作息不正常,東西隨便吃,年紀輕輕就把胃弄壞了。她開始學茶之後,發覺自己沒有喝茶的身體本錢,沒有好胃,就不能和茶天長地久。因為愛茶,她開始改變生活作息,每天早起,先好好吃早餐,吃完好好喝茶,再去上班,就這樣茶喝到了、胃也養好了、身體也健康了。一個小小的善的循環,在茶席上發生。

 

老師:「你真的愛它,就會願意為它改變。」後來我在不同的領域都一再想到這句話,不願改變,應該就是不愛吧。

 

cb48 3

三,我的早課,在茶席上。一邊受用著茶,色聲香味觸的美好;一邊以此為所緣,禪修自心。攝影:殷裕翔

 

 

▍茶席上,可以做什麼禪修?

至於實際上,「茶席上的禪修」可以怎麼做呢?

 

一席茶,除了要用法器的本尊法,其實所有的禪修技巧都可以用上:

 

——你當然可以靜靜的從「三皈依」開始,觀想三寶是座上賓,你泡的茶就是供養;

 

——你當然可以熱切的生起「菩提心」,這樣整席茶會充滿正氣;

 

——你也可以觀修「轉心四思維」,逐個思維暇滿難得、觀死無常、因果業力、輪迴過患。這是真的,茶席上當然可以觀修「轉心四思維」,而且很有感,茶道中的名言「一期一會」,其實就奠基在這樣的認識上,因為無常,因為不重來的因緣和合,所以這樣一杯茶,一生只會遇到一次。我的茶道老師就常:「茶席上,有很多微細的無常,你看到了嗎?」

 

但我茶席上的主要練習,是覺知眼耳鼻舌身意的對境,以此安住自心。

 

以下分享的容,是我每天早上在茶席上會做的禪修,主要來自明就仁波切「開心禪」的教導,基本上是止禪的修持,把覺知帶到茶席上的色聲香味觸,帶到身體,帶到心,還有自然穿梭其間的心性禪修:

 

一,無所緣禪修:

坐上茶席,我會先讓心休息在開放的覺知一會兒,什麼都不做,只是讓心回到當下,以無所緣放下放鬆。

 

這是正式泡茶前的間隙,我會安住這樣的間隙一下,這有種讓心「歸零」的味道。明就仁波切每座禪修都會以「無所緣」禪修,或「開放的覺知」,作為開始和結束,我的茶席禪修,也是這麼做。

 

二,身體禪修:

泡茶不只要用心,還要用身體,練習茶道的人都知道,身體有覺知、有記憶、可訓練,身體是誠實的,它像一面老實的鏡子一樣反映你的心。茶道的練習,都是要練到「連身體都記得」,練到習慣成自然、成反射動作。

 

泡茶時的身體禪修,就是把覺知帶回身體所在的地方,就是當下,鬆鬆覺知手的動作,手在心在,置茶、倒水、出湯、分杯、送茶、喝茶,在動作中覺知著身體,在茶湯流動的氣和能量中,覺知著身體四大微細的變化,安住著心。

 

三,氣味禪修:

茶香,是茶之美的重點之一,享用茶香同時,可以做氣味禪修;做氣味禪修,可以讓茶香經驗更敏鮮活。

 

怎麼做呢?就是以氣味為所緣,讓覺知與它鬆鬆同在,鼻在心在,就是氣味禪修。比較特別的是,氣味禪修因為要配合呼吸,在呼出時,會有一個間隙,有短暫的片刻進入無所緣。在茶香中,自然交替著氣味禪修和無所緣,一有一無間,安住著自心,享用著茶香。

 

四,味覺禪修:

茶韻,就是一般的茶滋味,更是茶席上的重點,喝下一杯美味的茶,一天都覺得幸福。

 

那如何用禪修的方式喝茶?原理和所有的禪修一樣,讓覺知和茶湯鬆鬆同在,口在心在,就是喝茶時的味覺禪修。

 

你也可在喝下茶,充滿感謝和感動的當下「加碼」,做感謝的禪修和祈願的禪修:「感謝萬緣和合才有這麼美好的一杯茶,而我們有福報受用,是多麼令人感謝的事」,「願一切有情,惱熱時都得到清涼,乾渴時都得到滋潤」。

 

五,心性禪修:

學過心性禪修,受過心性指引之後,心常常自動導航到心性禪修。

 

整個泡茶、喝茶過程中,心性禪修自然發生著,那可能是在聞著茶香的那,可能是在一杯茶入喉的瞬間,憶起明空,心會自然安住片刻,在作意中嘗到不作意的味道。

 

最後,收拾茶席前,我會停一下,以安住在心性中作結,充滿感謝的,復習明就仁波切教導「大手印四教言」,茶席上有明光,在難以言的瞬間,我們相逢,在茶席上。

 

 

 

相關文章,請見「探路客」部落格

https://www.timelog.to/user?id=6074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