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四十四〉好好說再見

好好說再見

文:黃靖雅(眾生文化總編輯)

 

cb44 2

一,措尼仁波切在《如何陪伴臨終家人》和《好好和生命說再見》課程中,提醒「送行者」,先整理好自己的心,生死之際才幫得到家人;提醒「遠行者」,想真的「好好說再見」,就必須先認出本覺、心性。

 

 

上最不討喜的工作之一,就是「死訊告知者」,偏偏在西方,這還是一種專業。

有一天,一位任職於警方的專業「死訊告知者」,有了新任務,他按了一戶人家的門鈴,一個年輕太太來應門,他訓練有素的按照標準作業模式,告知年輕婦人,她的丈夫剛在工地的意外中,去世。

接下來事情出乎他意料之外。年輕太太楞了半天之後,開口的第一句話竟是:

「感謝神,還好今天早上我和他好好說再見了!」

 

每次都要好好說再見

 

前天和大前天(6/266/27),在措尼仁波切《如何陪伴臨終家人》與《好好和生命說再見》兩堂線上課程中,忽然想起以上這個真實故事。

這來自我曾看過一本書,書名忘了,也查不到,講的是「死訊告知者」職業生涯中發生的真實事件,前面所引的,就是其中一個故事。驟然面對最親愛的家人永別,乃至面對最珍愛的自己死亡,在那最赤裸、沒有防備的瞬間,你會怎樣面對生離死別?

 

措尼仁波切在這兩天的線上課程中,說了好幾次:「每次都要好好道別,因為你不知道有沒有下次。」

所以,這次「總編雲書房」就來說說「好好說再見」這件事,順便介紹一下措尼仁波切相關的書,眾生文化2016年出版的《中陰解脫門:生死之旅一定要記得的6件事》。

 

一期一會:這樣的因緣和合,一生只有一次

 

我們其實一直在「道別」,只是有沒有發覺。

 

日本茶道有一句名言,叫「一期一會」,意思是:這樣因緣和合的相會,一生只有一次,請珍重赴會,全心受用,因為後會無期啊。

 

這是日本茶道之父千利休所說的話,後來他的弟子山上宗二記錄在《茶湯覺悟者十體》中。在日本戰國時代,那個「人命在旦夕之間」的環境裡,無常就是日常,今朝座上客,明日陌下塵,都是可能的,所以今天能好好坐在一起喝一杯茶,真的可能是一生一次,所以要全心全意的珍惜。

 

其實不只茶道,所有的因緣,都是「一期一會」。

 

我們不是戰國武士,沒有「壯士一去兮不復還」那種戲劇化的悲壯感,但「不一定看得到明天太陽」的狀況,卻是一樣的。這不只是指現在變種病毒肆虐,無常就在身邊;而是同樣的因緣組合,絕對不會發生第二次。

 

即使只是家庭茶會、甚至是一人茶席,一樣是「一期一會」,一生只有一次。因為我們的身心狀況、天氣溫濕度、茶的狀態、水的狀況.....一切都有著微細的差異,沒有「複製貼上」這件事。同樣的美好,絕不重來,所以要帶著「一生只有一次」的珍貴感,全心受用,因為後會無期啊。

 

就算是家人,仍然是「一期一會」。

 

即使早上分開,晚上再見,內外因緣都已經有了微細變化,所以我們的相見和分離,每次都是一生一次。只是在微細流動的無常之河裡,我們沒有發覺,即使發覺卻沒有在意,等到粗大的無常大浪打來,才發覺自己「上次分離,忘了好好說再見」,這時嘆息已經來不及。

 

要像「一生只見一次」那樣珍惜,當下有著「惜別」的心意,當粗大的無常以事件的形式現身,世間的別離來臨時,才能無憾,才能像本文開始那位年輕太太說的:「還好我和他好好說再見了!」

 

 

cb44 3

二,「一期一會」是日本茶道重要的提醒:這樣的相會,一生只有一次,所以請當下全心珍惜。圖為書畫家小魚作品。

 

 

別時容易:其實沒有「重逢」這件事

 

珍重再見,當下珍重了,就是好好說再見了。

 

國畫大師張大千居士,也是一位古文物收藏家,收藏家間常互通有無,所以大千居士有時也會出讓典藏品,凡是從他的「大風堂」讓出的書畫作品,都會在不起眼的地方,鈐一方小印:別時容易。

 

這是一種文學式歇後語,沒說出來的後半句是:見時難。

 

這是來自李後主的詞〈浪淘沙〉中的句子:「別時容易見時難」。大千居士用它來寄托收藏家的深情,對珍愛事物的離情依依。

 

其實,一切人事物都是「別時容易見時難」。

 

不只是少年戀情、青春大夢,回頭一看,有著難以重來的傷逝感。以佛法觀點來看,以科學角度觀察,即使是我們自己,也都在剎那剎那、方生方死,早上推門出去那個人,和晚上回來那個人,已經不一樣了。一切因緣和合的事物,所有組合的條件,都在剎那剎那改變著,身心的客觀條件不一樣了,所處環境的細微因素不一樣了。科學家也說,不只宇宙在變化,我們生活的物質世界在變化,連組成我們身體的細胞,每七年會全部更新一次。

 

所以仔細觀察,我們從未和親友重逢,我們甚至不曾和過去的自己重逢過。

 

當下幸福,不要等以後

 

就像藏傳佛法說:「同一頂帽子,絕不會掉在同一條河兩次。」河是剎那剎那變化的,帽子也是剎那剎那變化的,時間、空間、各種或粗或細的組合條件,變化不停。

 

同一頂帽子不會掉在同一條河兩次,同樣的人不會重逢兩次。

 

說這幹嘛?

 

佛法說這不是要讓人沮喪的,而是打個預防針,避免掉進「恆常」的不合理期待裡,提醒我們:不要想「下次」再做,請當下就做。當美好的事發生,當下就要滿足和感謝,要幸福,當下就幸福,讓自己和他人當下就幸福——因為在世俗諦上「很可能」沒有下次,而在勝義諦上「根本」沒有下次。

 

在這剎那變化的無常之河中,我們相遇了,多麼難得,既然後會無期,且讓最美好的當下發生完成。所以無常教法給我們的祝福,是教我們學會珍惜當下。

 

再見,珍重再見,我們以後很可能不會再見,所以要善盡這次因緣,當下就要讓自己和他人都幸福。即使是天天見面的家人,能這麼想、這麼做,沒有太多「以後再說」,很多事都會不一樣。

 

訓練自己的心,才能好好說再見

 

說回「好好說再見」。

 

關於今生最後一次說再見,措尼仁波切當然說了很多實務,包括先整理好自己的人生,乾乾淨淨告別,別留一堆爛事給別人添麻煩,成為家人貪嗔煩惱的因。

 

但真正要好好和生命說再見,最關鍵的能力,不只是事先寫好遺囑,安排好臨終助念,或沙盤推演、熟悉求生淨土的助緣和步驟;而是「整理好你的心」,那比整理雜物或財物重要多了。如果自己的心混亂不定,遇緣動盪,緊要關頭,是幫不到別人的。先鍛煉自己的心,開展愛的能力,家人生離死別之際,才有能力安排順緣,引導大去之心安度中陰、安抵淨土。

 

重點是先搞定自己的心。

 

仁波切說,常常有人問他:「當臨終四大開始銷融時,如何覺察,如何安住?」那就像有人問:「如何在泥濘地開車?」問題是,如果你連車都不會開、駕照都沒拿到,教你險境開車的高階狀況題,有什麼用?那只會是沒用的理論。

 

所以要先以禪修訓練自己的心,那就像先拿到駕照;熟悉自己的心之後,在死後中陰的險境中,才有機會安定從容,去想去的地方。但唯有認出自心實相,死亡才會是個解脫的機會。活著的時候就要在妄念和煩惱中,認出明空不二的本覺,要習慣「在法相中,認出法性」,「在變動的現象之中,認出不動的本質」,當中陰顯相在凶猛的業風中現前時,才認得出真正的安住處,那才是解脫,才是真正和生命「好好說再見」。

 

所以,仁波切說,現在就要學「立斷」,要學自心本性的教法,因為認出自心本性,才是回家真正的路。

 

科普式好奇幫不了你,當下禪修自心吧

 

我們對死亡前後的身心狀態,都有著「科普」式的好奇。以為知道這些,就可以找到一個「死亡前後完美安住SOP」,到時只要一動一動跟著做,至少可以免墮三惡道,也許還能求生淨土,上上籤是操作完美了或許可以解脫。

 

仁波切說,其實那些乾巴巴的中陰知識,在真實的中陰旅程中沒什麼用。

 

如果我們活著都無法掌握自心,遇到一點小事就跳腳,什麼事都當真,對顯相沒有定力,對實相更沒有洞察力,如何把中陰當成一場夢?這樣的心上,解脫如何發生?

 

不管你有沒有上到這兩堂「好好說再見」的課,其實,很多相關開示和問答,都可以在仁波切《中陰解脫門》中看到。這本包含了蓮師〈中陰聞即解脫〉教訣解釋與引導的書,從活著的三個中陰:生有中陰、禪定中陰、睡夢中陰,講到和死直接相關的三個中陰:臨終中陰、法性中陰和投生中陰,建議可以找來聞思修,很營養又實用。

 

但讀的時候,讓我們放下科普式好奇,當下禪修自心吧,對自心的把握,才能讓中陰成為解脫門。福德資糧對搬家到淨土有幫助,但本覺才是中陰真正的護法,請現在就連絡它!

 

 

cb44 1

 

三,「別時容易」是張大千居士「大風堂」書畫章,書畫藏品凡有出讓,會在角落一小印「別時容易」,言外之意是「見時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