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四十二〉 從物的「斷捨離」,到心的「斷捨離」

從物的「斷捨離」,到心的「斷捨離」

文:黃靖雅(眾生文化總編輯)

 

cb42 1

一,懺悔,是和罪障斷捨離的微妙法門。法王  噶瑪巴不但實修懺悔法門,並以書寫、講說,弘揚「三十五佛懺悔文」功德。攝影:高原

 

 

疫情三級警戒往後延,大家宅在家時間長了,都在做些什麼呢?

就修行而言,當然希望大家多些聞思修的時光;但我猜,很多人不是邊看疫情新聞邊焦慮,就是在追劇。

你追的劇,會讓你停下來深思嗎?

 

「我是遺物整理師」留下的問題

 

最近我也追了一個劇。

我追劇耐性不佳,超過十集,就會追到有頭無尾的斷掉,但這個劇短小有力,正好十集,那就是我同溫層的朋友間最近都在推薦,討論度頗高的韓劇:「我是遺物整理師」(Move to Heaven)。

我有位朋友看完之後,忽然有感而發的說:「如果我死後,怎麼可能整理到只剩一個紙箱?要幾卡車吧.......

 

想想看,最近防疫期間的熱門醫學名詞「快樂缺氧」,如果有一天發生在自己身上,我們會留下什麼讓別人傷腦筋?想到這裡,就悚然一驚。

 

「整理物品,就是整理人生」,這是近年著名的「斷捨離」系列居家整理學信奉的格言。現在整理居家,已不再是一年一度大掃除的觀念,而是「當你覺得和物品的關係緊張,就是該整理的時候」,隨


時清理,跟那些「已經不再讓你怦然心動的東西」,說:「謝謝,再見!」

 

需要「斷捨離」的,不只是東西

 

防疫宅在家,讓人特別想整理東西。

 

這可能跟宅在家全時面對有關,再也不能門一關、眼不見為淨。你和家的關係,你和物品的關係,你和回憶的關係,你和自心的關係,在這防疫期間,短兵相接的獨處時間多了,無可迴避,只好真正面對。

其實,現在正是整理居家和整理生命的好時機,看看家裡和生命裡,有多少早已不再「讓你怦然心動」的東西,它們占據著居家空間和心靈空間多大一部分,停滯、招灰塵、發著霉味、累積沈重的能量。它們不只是讓你行動困難,找不到東西,還象徵著一種「卡住」的狀態,家裡和心裡,都是。

 

所以這次「總編雲書房」就來談談,我因為捨不得而特別不擅長的「斷捨離」:從物的「斷捨離」,看看在全球都掀起風潮的「減法居家整理」;到心的「斷捨離」,看看如何和囤積、上癮、匱乏感的習性和解,看看就解脫而言,真正要「斷捨離」的是什麼。最後,也會介紹最深刻的「斷捨離」,以懺悔和罪障分手的眾生文化好書:《乾乾淨淨向前走》。

 

先處理「人和物」,再整理「物和心」

 

現代人不管貧富常有過度消費的現象,結果就是多數家庭都有東西太多的問題,「多」接下來就是「亂」,和令人窒息。

 

有需求,就有供給,所以近年來收納類的書一直熱銷,乃至居家整理影片、居家整理諮詢,都變成一種發展蓬勃的產業。

 

比如Netflix就推出大受歡迎的「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實境秀影集,主角就是以《斷捨離》系列作品掀起熱潮的日本「收納女王」近藤麻理惠。還有可說是同類觀點延伸的紀錄片《極簡主義:簡單就是潮》(The Minimalists: Less Is Now)。

 

因為斷捨離的減法整理,就會漸漸走向極簡,處理了外在「人和物」的關係,就會開始整理「心和物」的關係。減減減,有些人就會朝「極簡,極美」靠近;有些人對本質的反思,就會像雲開月現般,在心頭浮現——

 

  「我真的需要這麼多東西嗎?」

  「我的心是怎麼回事,怎麼會被這麼多東西綁住?」

  「總是覺得不夠、老是要再買點什麼的源頭,是什麼?」

  「人生困在舊物裡,癥結在哪裡?」

 

所以「整理物品,就是整理人生」這話,其實有一定真實性。

 

 

 

 

感覺你的家,謝謝你的家

 

說到這裡,想拉開支線,說一個細節。這個細節,在我看來,正是「居家整理,即生命整理」這個信念具象化的小動作。

 

「斷捨離」教主近藤麻理惠,每次受邀去客戶家做整理諮詢時,動手之前,都會有個儀式性的動作:跪坐下來,閉眼,合掌,像禪修一樣,有時帶著那家人,有時自己做,連結並感覺那個家,感謝那個房子

曾經給予的陪伴、承擔和守護,告訴它:「謝謝你,但現在我想要有些改變」。

 

這個很東方儀式性的舉動,乍看很刻意,不同文化的人看來會有些尷尬,但幾乎每個委託家庭、包括老美,都會受到觸動,有些人甚至當場流下淚來。

 

因為我們對「家」無感太久了!我們一直把「家」當成一個「東西」,一個無情物,沒把休養生息的房子當成家,沒把家當成家人,所以會任性對它,忽略它,乃至傷害它。

 

這個儀式想傳達的訊息是,真正的「斷捨離」,其實是從感謝開始,那麼人與物,就不再是個始亂終棄的關係;鄭重道謝之後,即使分手,都不是恩斷義絕。

 

所有的儀式都非必要,但不同的領域都存在著儀式,可能是因為儀式是外在和內在、物質和精神的連結點,至少這個過程讓人有時間靜下來,讓溝通的品質不一樣。

 

 

cb42 2

二,近藤麻理惠的「斷捨離」整理法,不只是丟東西,更包括處理人與物、物與心的關係,整理東西,就是整理生命。圖片引自:Netflix

 

 

 

你的家,是你心的投影

 

我們的家,就像我們的臉、我們的身體,都像一面鏡子,其實是心靈狀態的某種反映,除了疾病和老化等不可逆因素,它的誠實,令人吃驚。

 

你的家,就是你心的投影。

 

近藤麻理惠提倡的「斷捨離」,不能簡化成「丟東西」,而是藉由外在的整理東西,開啟內在整理的門,開始整理家、整理關係、整理回憶、整理心。

 

至於是不是要從「斷捨離」,做到「極簡主義」、東西越少越好?

 

對這一點,不少人有不同想法。很多人同意極簡主義的家很美,但冷冰冰像個僅供拍照的布景或道具,沒有滋潤的生活感和溫暖的人味,簡單的說,「不像家」。

 

所以「斷捨離」的風潮也帶來反思。主要是人和物的關係,千絲萬縷,不是往外一丟這麼簡單。

 

尤其華人一直有「惜物」的傳統,把沒壞的東西丟掉,會有罪惡感,對斷捨離有種道德上的反制力。尤其是長輩。在物力維艱的年代,每樣東西都得來不易,屋裡每樣物品裡都有回憶,這讓很多老人家晚年得了「囤物癖」,甚至病態的從地板堆到天花板,連出入都困難,讓兒女不知如何是好。

 

不要說極端的囤物癖,中年的大叔大嬸,甚至年輕一輩,遇到周年慶、折扣季,乃至十元小物、百元好物,也都是直覺往前衝,好像不買就虧到了,於是家裡堆滿了用不上的特價品,這種消費狂潮帶來的囤物災難,是「斷捨離」比較容易擺平的,因為來時不經大腦,走時就不撕心裂肺。

 

難的是,那些承載了感情的,因為它們不只是東西。

 

深情不必戀物,善待才是真正惜物

 

我們或多或少依戀某些非必要的東西,因為它是一種回憶的載體,代表生命中某段珍貴的時光,這是「它發生過」的物證,證明你和你的愛沒有完全斷離。

 

問題是這種「物證」要留多少才算珍貴,或健康。

 

比如幾年前,我一位至親驟逝之後,我在一年之間賣房子、買房子、搬家,只是不想留在有回憶的地方,但搬家紙箱裡卻裝了幾十個他生前蒐集的簽名棒球,我很清楚我沒放下的不是簽名球,是回憶。

幾年後,我終於必須面對匆匆搬的老公寓,其實不適合常出國的自己,我需要電梯,只好再次搬家時,搬家工人說:「你新家空間只有現在的一半,真的要帶走這麼多東西嗎?」我終於只帶走一顆球,其他都送給很高興接手的搬家工人。

 

這件事充滿象徵。人整理東西,就像整理心,要有個過程,扎入心越深的,越要給足道別的時間。有個泰國文青電影《就愛斷捨離》,就對丟東西以創造極簡主義的美感,提出「丟掉不等於忘掉,道歉不一定釋懷」的反思,那些被你往外一丟的東西,不只是舊物或廢物,它們還代表你對往事、對回憶的態度。

 

深情不必戀物,好好對待東西,才是真正的惜物,這是「從抓滿手,到鬆開手」走了一圈之後,才能心平氣和做到的,就把掙扎當成漫長的告別,最後還是要放下,生命才能往前走。

 

就像《極簡主義:簡單就是潮》紀錄片中,男主角之一在母親去世後,去整理老太太獨居的小公寓,發覺那是個回憶的廢墟,床下還有裝滿他小學作業簿的紙箱,可能三十年都沒打開過。他像個老派的孝順兒子,不假思索的叫了一輛大卡車,想帶走百分之八十的母親遺物,但當他在房子裡靜下來,忽然領悟到「其實不是帶走東西,才帶得走回憶」,最後他只帶走極少的幾樣東西,包括一個手編的紙杯墊,每次他喝咖啡,就會想到媽媽。

 

我們會放不下的,其實是和心的連結深的。那就好好感謝,好好說再見,然後帶走回憶,不必帶走東西。

 

匱乏感,讓你失去自由

 

關於戀物,我們會用感情來包裝,看起來甜美而值得原諒;但佛法會提醒我們誠實面對:我們會淪為物品的奴才,「心為物役」,為東西做牛做馬,其實是被貪心綁架,源頭是心的匱乏感、不滿足。

 

所以,真正的斷捨離,越斷越深,最後一定會追到源頭,發覺該斷的,其實是永遠覺得不夠的匱乏感,和想要更多的貪心。想要更多,討厭不夠,不知道這樣的困境怎麼發生、要怎麼自救——這就是貪嗔癡,輪迴的三個典獄長。

 

我們要斷的,其實是上了輪迴的癮。

 

依南傳修行人的戒律,不可以在同一棵大樹下待超過三天,因為待久了就會生起貪愛和依戀,會開始認為「這棵大樹是我的」,這些都是輪迴的鎖鍊,障礙解脫。

 

聽說台灣有些道場,為免住持各地的僧眾,對派駐地的寺院和信眾,產生這是「我的寺院」、「我的信眾」的執取感,會以制度性的輪調來避免,甚至連住的寮房都會定時輪換。簡單的說,就是讓出家眾一直搬家,避免累積過多身外物。

 

在家眾做不到這樣,但這些都是好提醒。我們在搬家時,都會有點恨自己:「到底幹了什麼好事,東西怎麼會那麼多?」「搬家」這件事是個好象徵:有一天,當你要搬今生最後一次家時,你會剩下什麼?一如「我是遺物整理師」掀起的深思,你最後要留給後人的是什麼?那些東西,會是人們記住你的最後的容顏......

 

想到這裡,會打一下寒顫的同學們,請開始斷捨離,整理你的東西,整理你的心。

 

以拜懺法門,和罪障斷捨離

 

講內外「斷捨離」到最後,一定要說一下拜讖功德。

 

上周六下午,我在線上參加了化育道場主辦,在妙融法師和覺揚法師等僧眾引領下,身語意合一,一佛一拜的修持「八十八佛洪名寶懺」,修完身心有種難以言喻的輕鬆感,非常奇妙,我想這是藉由諸佛加被的拜懺法門,和罪障作「斷捨離」,所產生的超越言詮思的功德。

 

拜完懺那種輕鬆感,很令人深思。師父說:「拜懺法門會流傳這麼久,一定有它的道理。」我想那個道理之一,是「身語意三門合一懺悔,願意和罪業斷捨離」的力量,所以一修有感。

 

「八十八佛洪名寶懺」,分成兩部分,就是「五十三佛寶懺」,加上「三十五佛禮懺文」,除了線上拜懺共修,我們也可以找法本來自己修持。

 

所以最後要以推薦眾生文化出版的懺悔法門好書作結,那就是堪布  卡塔仁波切講授的《乾乾淨淨向前走:三十五佛懺悔文釋論》,如果您想為自己的解脫之路掃塵除垢,為累世的陳年積垢作深度的「斷捨離」,推薦您聞思修這個連法王、仁波切們都在實修的懺悔法門。

 

 

 

▲相關文章,請見「探路客」部落格

https://www.timelog.to/user?id=6074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