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給明就仁波切:夢中人帶著覺知,做如夢的祈願
吉祥如意,非常高興大家來參加祈願法會!
■同心祈願,多少人就有多少倍功德
《阿毗達摩經》中說,一個人自己單獨去做一件善行,或者是四個人,大家一起帶著同樣的心意去做善行,總之不論他們一起做了什麼,只要這四人是同心協力一起做事,每一個人就可以得到四倍的功德利益。
現在很多人來參加祈願法會,有些人即使不知道如何祈願,不知道法本的念誦步驟、流程等,但是只要帶著一種意願,願意來參加祈願法會,並且祝福世界,能夠發願利益一切眾生,這是很重要的。
■三善圓滿,如法生起功德
當我們聚在一起做各種修持的時候,譬如說祈願法會,許多人聚在一起修持,任何的祈願、禪修,如果希望如法生起功德,我們要注意三個重點:
一,前行:皈依發心
一開始是皈依發心。
祈願法本內一開始就有皈依,所謂「皈依」,意思是想著佛及所有菩薩,他們都在我們面前,不用擔心他們長得怎樣,以及各種細節上的觀想,其實只要想像他們在我們面前,想像他們在面前時,他們就在了,沒有日夜差別,也沒有遠近的差別,甚至也沒有你祈願或不祈願的差別,佛陀的智慧是永遠與我們同在的。
你只要想著,佛陀看得到我們,他有著慈悲、加持,祝福著我們,這樣相信就行。然後就作皈依,皈依其實有很多好處,但你可能有個問題,也許你會想:「我有這麼多問題,但當我祈請佛陀時,佛陀他知道我的問題,他有慈悲,他有加持的力量,那為什麼不讓馬上我遠離這一切問題,不馬上幫助我呢?」
其實是沒有辦法這樣做的,因為我們有自己的業力,業力是無法從外在去改變的
因此我們需要努力,我們需要從我們自己這方面去做出努力。
如果佛陀能改變業力的話,那麼這整個世界就不會有各種問題了,不會有海嘯、不會有颱風,也不會有任何個人的痛苦、問題。但是佛陀卻並不能這麼做,所以佛陀並不能從外在這樣去做。
也許你還會有第二個問題:「如果佛陀不能夠幫助我們去除業力的話,那我們向佛陀祈願、祈請有什麼好處呢?」其實是有好處的。因為這樣子的祈願、祈請,也是在造業、造善業,透過你的信心,透過你的祈請,就有了加持。我們說這就是緣起的力量,這是很重要的。所以一開始我們說,任何修持首先都要作皈依。
2. 發菩提心:為了幫助眾生解脫,我願精進修持
前行第二個重點是菩提心,菩提心就是我們的動機,不論你現在要修的是什麼,這個修持不是只為了自己,當然是要利益自己,但是同時也要利益到自己的朋友、家庭、國家,甚至世界,以及一切眾生。
你想著,為了利益一切的眾生,所以今天我要在這裡做這個祈願,為什麼我要去利益一切的眾生呢?因為一切的眾生都有佛性,而這個美妙的自性,普遍於一切的眾生,這個美妙的自性,普遍於我們每一個生命,但是我們卻並不認識到這一點。
因此,雖然痛苦本身毫無意義,它甚至並非是真實的,是空性的。但是我們卻製造出這樣的痛苦,然後我們跟隨著輪迴的一種循環。所以在這裡我們要想:「我要利益一切眾生,去認識到這個自心的本性,我要利益一切的眾生,能完整地認證出自己的自性,從而達到證悟與解脫。因此,為了這個目的我要修持,為了這個目的,所以我來參加祈願。」
這樣子的發心,我們說就是菩提心,如果你能夠生起這樣一個菩提心一剎那的話,那麼你的人生就變得很有意義了。
以上這兩個,就是一開始最初前行的部分。
二,正行:止觀修持
剛剛講到的兩個小點,是屬於基礎的修持,也可以說是「前行」的修持。接下來我們就要進入到第二個重點,就是「正行」的部分。
「前行」完接下來是「正行」,最後第三個重點就是「結行」的修持。我們剛剛已經講完了前行的修持,現在要講的是正行的修持,正行的修持就是止與觀的修持。
所謂「止」的修持,重點是覺知。
你可以覺知著每一個祈願文字的意義,比如說,你覺知到這個「七支供養」文字裡面,有「頂禮」、有「供養」,你可以想像著供養,你可以想像著自己在頂禮,還有「懺悔」,還有「隨喜」他人的功德。第一個就是「頂禮」、「供養」、「懺悔」、「隨喜功德」、「請轉法輪」,還有「請佛住世」,最後是「普皆迴向」,這就是七支供養的禪修。
當你做這些修持的時候,就思維它們的意義,即使你並不知道這些細節的部分,都可以同時做禪修,不論做什麼禪修都可以,你甚至可以做呼吸的禪修,然後把皈依發心的動機融入其中,帶著皈依跟發菩提心這樣的心態,做任何禪修,那麼皈依跟發菩提心,就已經和禪修同在了。
當你在皈依發心這樣的心境中做止的禪修,覺知著呼吸的進出,或者任何其他你做過的止禪修持時,你都可以時不時地在其間做觀的修持。
那怎麼做觀的修持呢?就是問自己問題:「是誰在祈請呢?是誰在祈願呢?是誰在參加這個祈願法會呢?」你就這樣問自己這些問題,當然,當你看著這個「是誰在祈願」的時候,如果你知道空性的道理,這時你就可能認識到空性。當你認識到空性,會知道你是找不到「是誰在祈願」的,這個答案你是找不到的,雖然找不到,但有著覺知,接著你就這麼安住著,安住在空性當中。
這就是我們所謂的:透過經驗來去修持空性,這就是觀的修持。
另外一個練習是,你可以問:「誰在向誰祈願呢?祈請呢?」所有的佛菩薩都是空性的,所有的眾生都是空性的,這個祈願本身也是空性的。
所以一個如夢般的我,在祈請著如夢般的佛,然後要利益到如夢般的一切眾生,去遠離那如夢般的痛苦、輪迴的痛苦。是吧?所以你就可以這樣一邊祈願著,一邊這麼問著,我們說這就是究竟的修持。你可以這樣子做著如夢般的祈願,我們說這就是究竟的修持。
雖然要做究竟的修持,但是在世俗的層面上,你還是真的,你還是無常的在改變著,所以你仍然可以迴向給其他的人、眾生、你還是可以去幫助他人,你可以做任何的義工、社會公益的事情,或者去做供養、去做布施。
不論你去做什麼善行,在世俗諦層面上來說,都是非常好的,是非常重要的;但是究竟層面來說,一切都是空性的──你必須要知道這兩個不同的層次,不要把這兩個不同的層次混淆一起了,不然的話我們就會很困惑。
這些就是我們要做的主要修持。
三,結行:迴向
現在到了最後結行的修持,其實就是迴向。
無論你做什麼祈願,你已經積聚了非常大的功德,尤其是一開始你就有著皈依跟發菩提心,現在你就必須要去迴向了。迴向的意思就是要能夠分享、能夠給予,如果你緊緊抓著自己的功德,只為了自己的話,那樣功德反而很容易失去。
如果你生氣了、瞋恨了,功德就會減損;如果你炫耀了,這個功德也會減損;如果你後悔了,功德也會減損。但如果你能夠迴向他人的話,這個功德會如水流入大海永不枯竭。
2. 隨學迴向:
那麼迴向給誰呢?迴向給一切的眾生。一切的眾生,不僅只是你的朋友跟家人,當然他們也包括你的朋友跟家人,也不要只迴向給台灣的人,這裡是要迴向給所有的生命、所有的眾生。
所以你要想著:「我要迴向給一切的眾生,遠離輪迴的痛苦,輪迴的各種障礙,並且都能夠認識到,這個真實的自性,也就是佛性。而這樣的佛性,是存在於所有眾生身上的,因此最終一切眾生都能夠成就正覺、能夠成佛。所以為了這一點,我要做迴向。而且我要做的迴向,要有如佛菩薩所做的迴向,那樣去迴向。」
這樣的迴向我們就叫做「隨學迴向」,也就是追隨著佛菩薩們去迴向。就有如佛菩薩們所做的迴向那樣子的去做迴向,然後你迴向一切眾生,給予一切眾生。
這樣子的給予一切眾生,並不光只是一種分享。所謂「分享」是說,假設你有一塊餅,你把它切成很多小塊,然後一小塊分給一個,另一小塊分給另外一個,分完就沒了──並不是這樣的概念。
迴向的概念是:你有整塊的餅,而且你能夠把這整塊餅給予每一個眾生,每個眾生都可以得到整塊餅,這是一種功德無數倍分享的觀念,是功德無量倍增的狀態。
所以當你迴向時,就可以這樣的方式去迴向,你給予一切眾生,之後你的心就這麼自然地安住著,安住在它自然的狀態上,這就是迴向。
總結而言,當你在祈願法會做各種修持的時候,一開始你要專注在皈依跟發菩提心;然後,當你在做各種祈願時,可以結合禪修,不論做的是做「止」或者是做「觀」的禪修,你都可以結合皈依和發心的心境去做;然後在祈願的最後,我們就要著重在迴向上。
好,謝謝!吉祥如意!
(首播於2019年8月3日上午11:00,第16屆台灣噶舉祈願法會,妙融法師:英譯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