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定大司徒仁波切:唯有利他,才能證佛果
本屆2019第16屆台灣噶舉大祈願法會能圓滿成辦,得到傳承許多上師的加持和護佑,其中廣定大司徒仁波切、國師嘉察仁波切、詠給明就仁波切、堪布卡塔仁波切等四大仁波切,更應今年主辦單位化育道場祈請,慈悲錄製祈願相關主題的開示,視頻從首日第二座法起,陸續在法會現場播出,大眾無不虔敬聆聽,十分激勵人心。
今天上午10:50第一個播出的視頻,是慈氏怙主金剛持廣定大司徒巴尊者,在台灣化育道場具信弟子眾等祈請之下,於聖地駐錫地──八蚌智慧林,所作與祈願相關之甚深開示,以下是開示內容(視頻連結):
吾等教主釋迦能仁,謹向其清淨無垢之尊足,頭面頂禮,三門恭敬禮拜皈依!
吾等上師,諸部眾壇城之主,無比大恩,至尊大寶,謹向其無垢尊足,頭面頂禮,三門恭敬禮拜皈依,祈請加持我與一切眾生。
具德根本上師寶,安住在自己頭頂蓮花月墊上,以感恩之心,祈請賜予身口意之成就。
為了安置一切眾生得證遍知無上正等正覺果位,對於此次講說的甚深法教,請帶著清淨的動機和行為來聽聞。
■佛陀因地時,廣行供施以發菩提心
要聽聞的法教是,簡略講說祈願的內容。賢劫千佛當中現在的教主,無比釋迦王,是第四尊佛,他[因地]發心的時候[曾勤行布施供養,經典上記載]:
「我昔生為貧者時,曾於釋迦能仁前,供以盛滿之乳糜,最初發起菩提心。」
透過供養、布施,在佛陀的眾多本生傳,例如《佛陀百部本生傳》當中記載佛在因地時,曾佈施自己的身體、佈施寶庫的財寶等等,有許多布施和供養的方式。首先發起菩提心和祈願,之後陸續積聚資糧,淨除罪障。
同樣,過去的三尊佛:拘留孫佛,拘那含牟尼佛、迦葉佛,他們修持安忍,救護他人解脫於恐懼,同樣在身口上,行持苦行等等方式而發心。例如在平常課誦中會念誦:
「南無多寶如來,南無妙色身如來,南無廣博身如來,南無離怖畏如來」
其中「南無多寶如來」,就清楚說明我佛教主釋迦牟尼佛透過佈施和供養的方式而發心,以修行初善來說,首先就要發心,這時候,就是要次第發起和修持願菩提心、行菩提心,這就是「祈願」極為重要的原因。
此處我們講的不是世間法,而是佛法,所以首先要讓自身出離惡道,最終從輪迴中解脫。不僅是解脫,更是證得無上正等正覺佛果,而且一切都是為了利益眾生。如果帶有私心,是不可能成就圓滿佛果的,私心造成的,將會是有限制的果位。然而圓滿的佛果,是沒有任何限制和無上的,因此是為了利益一切眾生成佛,才有可能得證圓滿究竟的佛果,發菩提心就應該如此,一切以此為基礎。
■本智波羅蜜,依靠祈願而生起
以波羅蜜多乘來說,提到六度波羅蜜,從佈施波羅蜜開始,有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波羅蜜。以智慧波羅蜜來說,在《入菩薩行論》寂天菩薩說:「如是諸支分,佛為空慧說」,一切波羅蜜,都是為了明瞭、了悟和開顯智慧波羅蜜而說,在次第闡述智慧波羅蜜的修持次第,和了悟的次第,地道的論述時,分為方便、力、願和本智,以這樣的十波羅蜜來闡述。
其中本智波羅蜜,就是依靠祈願而生起,次第就是方便、力、願到本智,這裡的祈願是和基礎有關聯的祈願,本智就是基礎,而果位就是和基礎的無二無別,因此,我們要如何發起和基礎相關聯的祈願呢?
■想「離苦得樂」,證明「眾生皆具佛性和本智」
之前談過,首先一切眾生的心續,都具備圓滿佛陀的精髓;同樣的我們也講過,輪涅一切萬法,僅僅是緣起的錯亂相,實際上,萬法無一實有存在──這種種不可思議的道理,都在幫助我們了悟實相從本質即為錯亂的一切顯相中解脫。想要得證無上圓滿菩提果位的基礎就是這個,有非常多清楚的證明,說明這個基礎是存在的。
其中一個清楚的證明是什麼呢?在這個世間裡,六道、五道四生包含的一切生命。三界的眾生,上從無色界天開始,下至無間地獄,一切眾生都想要得到快樂,遠離痛苦,從未有,也不可能有一個生命是想要得到痛苦、離開快樂的,只要是關乎自己本身的都如此,這就是具有如來藏的清楚證明,同樣也是勝義本智的證明。
眾多的明證所陳述的實相,都是針對某種錯亂顯相,為了證明和開顯其相對應的本智自性而說;至於能否明瞭這些證明,就看個人的智慧了。除此之外,一切都是可以被證實的,因此,就像上面的比喻,一切都是緣起,都是空性,例如《中論》說:
「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是故一切法,無不是空者」
就像這樣。以上是粗略地講解祈願和波羅蜜的關係。
■《金光明經》教導,成就「願波羅蜜」五次第
[一,聽聞法性,心得安住:]
在《金光明經》中提到:「一者,於一切法從本以來不生不滅,非有非無,心得安住」心得安住,也可說是對於此義的相信、不動、不疑,這即是成就「願波羅蜜」的次第,法性基礎、道法、果位。
[二,觀照理趣,心得安住:]
接著,我引用的這部《金光明經》中說道,「二者,觀一切法最妙理趣,離垢清淨,心得安住」,上面談到的「心得安住」即是此意。觀一切法最妙理趣,離垢清淨,那麼心即得安住。
[三,於勝義諦,心得安住:]
「三者,過一切想是本真如,無作無行,不異不動,心得安住」對於這些道理,首先聽聞,之後思維,然後修持,由於知道了這樣的道理,證悟次第開展,心就會得到安住。這樣的道法就稱為祈願之道,願波羅蜜。
[四,於世俗諦,心得安住:]
接著說:「四者,為欲利益諸眾生事,於俗諦中,心得安住」,勝義諦上,眾生皆是具佛自性者,但在俗諦上,眾生未悟此點。因此經典說有斷滅種姓、不定種姓和聲聞、緣覺種姓,也說有菩薩種姓等等。為欲利益眾生,為了調伏眾生而示現不同的化現,所謂的為欲利益眾生,是在世俗諦上而言;勝義諦上,眾生都是具佛自性者,因此勝義諦上,我們無法給予眾生任何新的東西。
但是在世俗諦的顯相上,由於眾生有著各自的顯相,各自的業果,和各自的煩惱,因此顯現出各自不同的錯亂顯相,因此在輪迴大海,本無時間卻執著有時間,例如我們常說的:執著不淨為淨,無常為常,執著痛苦為快樂,執著無我為我等等,執著常樂我淨雖然上下乘法有些微不同的解釋,但意思一樣。
我們就是這樣而錯亂,勝義諦上是毫無錯亂的,一切錯亂都是世俗,如果勝義諦上有錯亂的話,那就很難說過去諸佛有成佛,也很難說未來還有成佛的機會,因為若說一切的錯亂都是恆常,一切錯亂都是勝義勝義諦上有苦、有無明,這樣的說法是不行的。因此從沒聽說勝義諦上的無明,或者勝義諦上的覆障。因此這裡說:「於俗諦中,心得安住」。
[五,止觀雙運,心得安住:]
接著提到:「五者,於奢摩他、毘鉢舍那,同時運行,心得安住」,首先以奢摩他(止)為基礎,再在止的基礎上生起觀(毘鉢舍那),經云:「有止諸勝觀,能滅諸煩惱」,實際上來說,究竟上自心遠離一切煩惱垢染,住於寂靜,煩惱的垢染,業力的垢染,習性的垢染等等無論任何垢染,無始輪迴以來,勝義上從未染著過,直接認識、了悟、觀見此理,就是「於奢摩他,毘鉢舍那,同時運行」的意思,接著說「心得安住」。
以上出自《金光明經》,這部經被稱為經中之王,這樣的說法普見於眾多經典之中。
■發什麼願,就得什麼果
總之,所謂的祈願就是這個意思。發什麼願,就會成就什麼樣的果,未發善願,就不會有善果,一開始,自己如果沒有生起想要出離輪迴的心,也就不可能某天碰巧就出離輪迴了。
同樣,如果自己沒有想要成佛,你也不可能突然碰巧就成佛了,因此,自己想要脫離輪迴,並發心利益安置一切眾生於佛果,以此利益眾生出離輪迴,成就佛果的清淨發心為起始,那麼相對應的究竟結果才可能達成。
■賢劫千佛,都因祈願而成佛
以我們這個時劫來看,到目前為止,千佛當中的四尊已經降臨過,第四尊佛的教法,也是我們正在修持和依止的。如果加上沒有算在千佛當中,但也在此世間成佛的佛,那麼釋迦牟尼佛是第七尊佛,被稱為賢劫七佛,毗婆尸佛、尸棄佛、毗舍浮佛、拘留孫佛、拘那含牟尼佛、迦葉佛、釋迦牟尼佛。
千佛當中的未來佛是彌勒佛,之後千佛陸續出現,這在《賢劫經》當中有著清楚的記載。每尊佛都是因為祈願而成佛,而以願力成就每一尊佛的佛國。
■不同的願力,成就不同的果位
例如釋迦牟尼佛的剎土,在2600年前,釋迦牟尼佛,他首先發起菩提心和祈願,然後在三大阿僧祇劫中積資淨障,最後成就佛道,在印度金剛座的菩提樹下成佛。
接著他初轉四諦法輪,中轉無相法輪,後轉善能分別法輪,主要有這前中後三次的說法,除此之外,還講說了無量的法教,在此之上,也講說了不可思議的甚深密續教法,這是我們都知道的教法,這一切都是因為他的發心而成就。
發心即是最初的祈願,一切皆依此而成就,後世的追隨者,因為不同次第的如法祈願,在聲聞乘當中,成就了非常多的阿羅漢;在菩薩乘當中,出現了無量的登地大菩薩;在密乘當中,也有無量即身成就金剛持果位的行者,例如蓮花生大士,還有印度的八十大成就者,八十大成就者只是一種說法,事實上是有成千上萬的成就者,以上是他們如何得到證悟的說明。
在雪域藏地,講說傳承的十大支柱和持有實修的八大傳承等等,這一切傳承的無量大師,他們都是因為如此而成就的,不僅如此,和佛法相關的,例如透過雪域藏地的法教,究竟證得雙運金剛持普賢果位,成就虹光身大破瓦,這一切的成就,全都是因為祈願而成,都不是僥倖、碰巧發生的,因此祈願是非常重要的。
■三善圓滿,身口意合一,一 切善願如理成就
祈願有很多種,例如在經論當中提到的各種祈願的次第,這些各位都知道,例如五大願文等等。
然而其中祈願法會主要以念誦祈願之王——〈普賢行願品〉為主,這是在雪域藏地八大實修傳承的大師們過去就有的傳統,當時,會在特殊的節日,例如藏曆的一月,舉辦祈願法會,不僅如此,其他日子也可以舉辦祈願法會,主要是在重要的日子裡舉辦,法會主要念誦〈是普賢行願品〉。
這部祈願文,由印度的大智者茲拿米札、索然達菩提,和西藏的譯師耶喜德等人,翻譯、校對、定稿而成,願文從「禮敬文殊童子」開始接著「所有十方世界中」一直到後面,內容有七支供養:禮敬支供養支,懺悔支,隨喜支,請轉法輪支,祈請不入涅槃支和迴向支,等等七支供養的祈願。
不僅是七支供養,之後陸續提到祈願的理論,不可思議的清楚廣說,它被稱為〈普賢行願品〉,是名符其實,不可思議的一部願文。
在念誦這樣的祈願文時,每念一段文字,都要文義相合、專心一志地去念誦,無有疑惑地,試著去正確理解每句每字的意思,口頭上念誦,心中思維意義,如理如法地依照願文而發心、祈願,若能帶著信心、恭敬心、歡喜心念誦,這樣就能身口意三門合一地,帶給一切眾生不可思議的廣大利益。
這是真實的情況,是法性的真理這就是現象界世俗諦的自性,也是法性勝義的力量,和勝義的法相。
因此,依靠如此的顯有和法性,一切祈願都會如理成就,這是真實不虛的,因此,祈願是很重要的。
參與祈願法會的時候,要能字義相合,身口意三門合一地念誦,念誦祈願的時候,要思維意義,結尾的時候,要迴向和祈願,這是不可思議重要的事情。
如果結尾的時候,沒有做迴向和祈願的話,那麼(前中後)三清淨的最後一個就沒有圓滿,就算首先的皈依發心,中間正行的念誦祈願文都做得很好,最後的迴向和祈願沒有做到的話,善的結果還是有的,但是,這樣的善果是有限制的,不會是無量的。
寂天菩薩在《入行論》中說:
「生死獄繫苦有情,若生真實菩提心,即刻得名諸佛子,世間人天應禮敬。」
如果一個人生起菩提心,就會是這個樣子。究竟的菩提心祈願甚至在睡眠或放逸的時候,只要沒有落入煩惱,「即自彼時起,縱眠或放逸,福德相續生,量多等虛空」,結尾時如果有迴向,就會有這樣的利益。
祈願的重要性,相信大家都是知道的,以上的講說,只是對於各位的提醒和鼓勵,很多人請求我為祈願法會講一些話,因此以上也是對於他們請求的一個回應,就我個人來說,這樣的鼓勵也有不可思議的善根福德,所以做了這樣的講說。善哉!
■迴向
以如是講說、聽聞正法的善根為代表,同時加上自他三時所積聚的一切善根,一起迴向眾生得證不落二邊的大菩提。
以此功德願證佛自性,降伏煩惱怨敵之過患,
生老病死洶湧之波濤,願度眾生解脫輪迴海!
文殊師利勇猛智,普賢慧行亦復然,
我今迴向諸善根,隨彼一切常修學。
以佛所獲三身之加持,法性不變真諦之加持,
僧眾不退意樂之加持,如是迴向發願悉成就。
迴向一切樂,利樂遍虛空,
我擔諸苦痛,枯竭輪迴海!
(百字明咒)
(八蚌影視編輯於2019年5月24日,首播於2019年8月2日上午10:50,第16屆台灣噶舉祈願法會,堪布羅卓丹傑 藏譯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