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18日「眾生書房」堪布卡塔仁波切暨堪布羅卓丹傑《恰美山居法五》開示摘要

 20180919 2

 

■「奉上師十六世法王指示,我為自利利他而說山居法。」

今晚8:00,當95歲的成就者,
《恰美山居法》釋論作者卡塔仁波切,
相隔萬里,透過網路連線,
從美國三乘法輪寺(KTD)的三年閉關中心噶瑪林,
透過女關房指導上師比丘尼洛卓拉嫫現場翻譯,
向坐在台北化育道場「眾生書房」的200位讀者,
介紹《恰美山居法》的講說緣起,和特殊功德,
現場的法友,看著老仁波切精神奕奕的一口氣講了好久,
感動得眼淚都快飆出來。

堪布卡塔仁波切說:

「這本書就像是一位不會生氣的老師。
做學生的人如果有問題,一再請問上師的話,
上師可能會不耐煩,若能有一本書在手,
就可隨時請教這本書。」

仁波切並說:每一本論典都有各自的重點,
但是《恰美山居法》,是一本專門提供給閉關者的指導,
總集了所有的經論、教法和口訣,這是非常稀有的,
包含大中觀、大手印、四部密續等等,
若能依照這本書的教導,就可以進行閉關修持。
這本書是從入門到最究竟的心性修持,是融攝一切的。

仁波切自謙說:
「我自己沒有什麼學識和功德,能教這樣的法,
必須是一位證悟的大成就者,
但因為上師第十六世法王如意寶的心意和加持,
而我只是本著自利利他這樣的發心來完成教授。」

 

20180919 6

 

■「用想閉關的心,去實修『證法』。」

今天的主講老師,
也是《恰美山居法五》譯者堪布羅卓丹傑,
在現場以豐富的PPT做導讀時也說到:
《恰美山居法》整合所有的教法,
對於想要閉關或是專一實修的人,是非常實用的。

堪布說:「法寶,分為兩種,
一種是教法,另一種是證法。
證法就是學習之後,你真的去思維它、修持它。」
堪布丹傑溫柔提醒在場的大眾:
你要先照顧好自己,早上起床時,做皈依發心,
並且告訴自己:我要照顧好自己,才能去照顧所有的人。
將聽聞的教法去實踐,在生活中應用,
在心中生起的戒定慧功德,就是所謂的「證法」。

為何要閉關?其實早在佛陀時代,佛陀就鼓勵弟子閉關,
佛陀告訴弟子:聞思之後,找一棵樹,找個靜處,
坐下來禪修,
現代的「山居」,指的是找一個安靜的地方坐下來,
安排自己的時間去閉關。

有修持的心,經得起檢驗,連科學家都可以作證,
堪布丹傑引《平靜的心,專注的大腦》一書說:
心怎樣測不出來,但腦怎樣是測得出來的,
禪修有沒有做,你的杏仁核裡有資料,機器一測就出來,
你是經常修、偶爾修,或者是都不修,
你的平靜,是種暫時的狀態或經常的素質,也看得出來。」
因此,回到坐墊上,每天禪修是很重要的,
即使只是八分鐘、十分鐘的觀呼吸,
養成習慣,就能安定自己的心。
要知道自己需要完成什麼的修持,
要找到自己修持的節奏,
重點就在於要自己找一個寂靜處去做修持,
因為就如法王說的,現在即使到山上也不見得比較安靜。

比起古代人,現代人其實是更需要閉關的,
我們已經在各種強迫行為中不知不覺被控制,
擔心手機沒電,擔心「已讀不回」,
心總是散亂在外,充斥著各式的焦慮,
而散亂的心,就是不快樂的心。
堪布丹傑告訴大家:「所以,這個時代,更需要實修。」
而實修,就是「做多少,就有多少。」
讓自己靜一靜,就能減少焦慮,更加認識自己。
我們會透過飲食,健身來保持健康和身材,
那我們漸漸失控的心呢?更需要「健心房」。
閉關就是上「健心房」,
「讓練心成為我們每天的例行工作」,
健心就應該跟健身一樣,成為我們的日常練習。

 

20180919 1

 

堪布自稱沒有閉過三年三個月的關,
自己以翻譯護關的經驗,可能還比閉關多,
「但是看到其他人閉關,對我就是一種鼓勵。」
前陣子,創古仁波切才在法王噶瑪巴勸請之下,
閉了七天白度母的關,
堪布說:
「仁波切在這麼忙的狀態下,還是安排了七天的閉關。
我陪著仁波切閉關,回來就想:『我也要閉關』!」

現代人如果能找到一個時間靜下來,
是一件很酷、很有勇氣的事情,
當每個人都不停地想做點什麼的時候,
能靜得下來,真的是一件很難得的事情。
「靜下來」的畫面很重要,但是在現代卻不容易看到。
「我記得有次和一群喇嘛在一起,
大家忙完,一整排的僧人就倒在通舖上滑手機,
通訊軟體的聲音此起彼落,
忽然就有一位僧人,開始坐正、打開經書,做自己的功課。」
當一個人開始安定下來,面對自己的心,這就是一個「靜處」。

這樣一個「靜下來」的畫面,其實會影響和感動很多人。
未來,我們一定會有因緣,可以好好地實修和閉關,
終有一天,我們都能去到一個地方閉關。
因此,現在的練習很重要,
不要小看這一天一天的累積,
也不要小看彼此影響的力量。
光是一個想要閉關的「心」,就會很有力量。

 

(2018年9月18日「眾生書房」堪布卡塔仁波切暨堪布羅卓丹傑《恰美山居法五》開示摘要)

 

20180919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