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屆噶舉大祈願法會.正行課程《修心絮語》第二堂(四之二)

40474877752 0361fe048e z

 

真正善巧有膽識?那就一心證菩提!

 

授課上師:第十七世法王噶瑪巴

時間:2018227日上午9:00-10:30

地點:印度菩提迦耶大祈願會場

藏譯中:堪布羅卓丹傑

 

祈願法會正行第二天第二座法,準時在9:00開始,由於昨天法王已開始《修心絮語》課程第一天的講授,因此今日大眾都在充滿期待中,等待法王開示再次登場。

在熟悉的迎請隊伍前導下,由竹奔德千仁波切和安增仁波切奉持的法王等身高法照,被安奉上法座,大眾頂禮三拜之後,維那師帶領大眾作〈皈依發心〉、〈獻曼達〉、〈菩薩戒傳承祈請文〉、〈請轉法輪〉等請法的前行唱頌之後,法王的影相在大眾期待中出現在壇城兩側大布幕上。法王在祈請傳承祖師加持之後,開始《修心絮語》第二天課程的講授。以下是法王開示內容:

今天是祈願法會正行課程的第二天。首先要問候國師嘉察仁波切和明就仁波切為主的上師、祖古,以及僧伽大眾和具信的在家男女信眾們,吉祥如意!

改變頑強心續,才是清淨聞思修

因此,如果有很好的方法從今天開始步上成佛之道的話,這才是所謂的精通謀略、有膽識的人,同時這才是所謂的一個「準備妥當」的人。從佛法的角度來說,這就是智者,這就是持戒清淨者,也就是一個妙賢尊者。這也就是快速成佛的唯一方法。這就是俱舍,也就是經論,也就是律典。這就是聞思修。匯聚了一切難行的苦行和力量,就能夠成就佛果。從律典到密集金剛的一切經典、續典,都是眾生修行的法門,都是佛陀觀待不同時節因緣而說的。

依照波多瓦大師的看法,所謂的「有膽識、精通謀略、善巧」是什麼意思呢?主要是指在「成就菩提」上的膽識和善巧。一個能言善道、滿頭白髮的人,並一定是所謂的智者,真正的智者是指懂得善惡取捨之道,而且付諸實踐的人。如果能夠這樣做到,也就是持戒清淨者,也就是妙賢尊者,意思是一個好人。俱舍、經論、律典所講的內容也就是這些。能夠這樣做到的人,就是在做聞思修,如果表相上看起來是在學習、思維和修持,但自己的頑強心續卻一點也沒有什麼改變的話,這樣算是正確清淨的聞思修嗎?不算的。

總而言之,正法中所說的一切都離不開修行,每一個法門都是應該修持和實踐的。這一切的佛法,都是成佛的方法,雖然有三士夫次第的法門,但究竟來說,沒有一法不是究竟成佛的方法。因此從基礎的戒律開始,到時輪金剛的內容,這裡是提到密集金剛,意思是一樣的,總之一切佛陀開示的法教,都是一個行者應該放在心上修持的方法,不會有哪些法門應該修、有哪些不用修持的情況。一切佛法都是修行的法門,無一例外。因此如果想要成佛,不了解萬法是不可能達成的。

然而現在很多人,一個簡短的開示,學習一部小經小論,就覺得滿足。如果這樣就足夠的話,佛陀也不用那麼辛苦三次轉法輪了不是嗎?因此,如果只要給予一個簡短的開示就足夠的話,佛陀也不用費心傳授八萬四千法門了不是嗎?相反的,就是因為簡短的開示不夠,因此佛陀才要講說八萬四千法門。

一般來說,想要成就菩提佛果,就要具備渴求的心,不要有「夠了」的想法。覺得自己不用再學,這並不是一個正確的心態。這種渴求的心態,不僅是成佛重要的心態,比喻來說,就像是一個鐵匠,當他製作一個茶碗的時候,如果只有一個工具也是不夠的,工具是需要很多的。同樣在成佛上,不能有「一個口訣就已足夠」的輕忽心態,不要有像是「蛇脫皮」一樣的心態,蛇只要時間到了,就會需要換皮,把舊的皮整個脫掉,這是比喻,不要有這種像是蛇脫皮那般容易的輕忽心態。

佛法中的每一個字,都是修行口訣

因此,對於聞法要永不知足,同樣在佛法的實踐上也要永不知足,帶著這樣的心態而修持是非常重要的。

宗喀巴大師住世的時候,有一位博學的論師曾經請問說:「噶當巴是什麼意思?」意思是請問「噶當巴」這個詞要如何解釋?這位論師的名字我不記得了。大師回答說:「佛法當中的每一個字,都是修行的口訣,這就是噶當派的意思。」這位博學者聽完之後很高興地說:「大師,您今天的回答,給予我很大的啟發。」

總之,所謂的噶當派,意思就是「佛法當中的每一個字,都是降伏自己心續的修持。」因此,我們在聞思修上要永不知足,行善上也要永不知足,這是非常重要的。

沒有一個是不需要的法門。萬法一味。《般若八千頌》告訴我們:「如果分別自他,輕視他法的話,將會落入地獄。」不要隨便批評其他人,因為萬法的修持在於心,因此對方的心思如何我們無法得知。在一個世俗人的眼光看來,對方好像都在做世俗的事情,但他可能完全沒有私心,而是一心在做著利益眾生的事情。當然也有一些人口口聲聲說自己在利益眾生,但其實都是為了自己的私利。[相對來說]也有些人看似自利,卻是真正在利益他人。如果你說「沒有人能夠做到毫無私慾的」,這是你的心有問題。

一般來說,什麼是清淨修持佛法?如果有「我是屬於這個團體、傳承」的分別執著而自讚毀他的話,這別說是清淨的修行了,甚至連修行都談不上。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我們都是無常的,剎那剎那不會停留,離死亡愈來愈近。死亡之後,一定會陷入輪迴的痛苦當中,如果不想辦法出離的話,輪迴就會無止盡的延續下去。這是一定的。因此現在就是應該修持遍知佛果的時候。

沒有真實四無量心,想成佛是自欺欺人

如果是真的想要成就解脫遍知佛的果位,應該怎麼做呢?首先需要具備一念真實的發心:「我要為利益一切眾生而成就佛果。」也就是生起願菩提心。生起願菩提心之後,不能就停留在發願,一定要付諸於實踐,直到真正付諸實踐的那一刻,行菩提心才真正生起。如果行菩提心不生起,可以說我們就沒有成佛的可能。因此,這一念利益眾生而成佛的發心,是所有修持的基礎。要讓願菩提心在心中真實生起,是需要因緣條件的,無因無緣是不會發生的,因緣是什麼呢?就是在心中要生起「和眾生無有遠近、是一體感」的四無量心。

如果生起了四無量心,會是怎麼樣一種情況呢?這個人就不可能再有自私自利,傷害他人的心態。波多瓦大師認為,現在大概沒有什麼人真正生起四無量心。一般來說,外道也有四無量心的修持,他們的心續中也可能具有四無量心。因此,如果不具有四無量心,也就無法證得世間的初禪、二禪,更遑論證得佛果。現在很多人連四無量心都不具備,卻口口聲聲地說要成佛,這種自欺欺人的情況,實在是很可憐。

佛教正在崩裂,如白雲即將消散

佛陀也曾經授記說:「外道無法摧毀佛教,而會因為佛弟子強烈的煩惱紛爭而毀滅。」這主要是在說僧團的不和合。也就是佛弟子相互之間的分裂,例如說我的佛法才是如法,你的佛法不如法,我的佛法是清淨的,你的佛法不是清淨的。佛教會因為這樣的分裂而毀滅。因此我們一定要謹慎小心。

現在佛教正處於一種逐漸分裂的階段,就像群聚的白雲即將消散一樣,曾經一度佛教是緊密結合的。在這種時候,我們更要小心,如果無法成為一個持守弘揚佛教的人,至少不要成為拖累、毀壞佛教的人。是什麼原因讓我們變成一個毀壞佛教的人呢?一方面來說,那是很容易的,因為我們身處網路科技的時代,以前我們口頭上對於朋友的話語,現在都出現在社交平台上,到處傳來傳去,有的人批評某些大師,或者批評某個教派。有時自己也陷入其中,無法自拔,平時可能也沒那麼執著,但看多了,也變得很有人我、教派之分。然後四處和人爭吵,慢慢就變成毀壞佛教的人了。因此大家要謹慎小心。

先管好自己,別忙著自讚毀他

總之,波多瓦大師在這裡也提醒我們,不要隨便批評他人。佛法在修的,就是調整我們在面對各種境界時的心態和觀念,因此我們是以什麼樣的見解和行為去做回應是關鍵。對方的心境,對方的修行程度,我們無法知曉,但如果自己是一個世間俗人,就會覺得對方也是世間俗人,因為我們受到了自己世俗習性的影響,因此所見皆是世俗。很多時候不能只看表象,因為有可能對方只是表面上是一個世間俗人,但實際上卻是一個完全無私奉獻的人。所以我們的觀感並不可靠,不要太輕易相信自己的感覺,很多時候我們都被自己的主觀判斷誤導。可能乍看之下有問題,但實際上沒有問題。

我們從過去祖師的故事當中看到很多這樣的例子,例如當時那洛巴大師見到的帝洛巴大師,就是一個在生烤活魚的人。同樣,我們在密勒日巴尊者的傳記當中也看到,馬爾巴大師看似一個很殘酷的人,竟然那麼殘酷的對待對他如此有信心、完全寄託於他的密勒日巴。如果馬爾巴活在現代,我想他的所作所為早就傳遍各個社交謀體,被大眾批評到死了。因此這一段是在告訴我們,我們不要太快地評斷自己表面看到的問題,而應該謹慎地去做觀察。

少找藉口,誰說有存款才能修行?

有的人說:「看在為了好好修持佛法這事兒的份上,是該有些積蓄才對。如果自己沒有積蓄,就需看人臉色做事;自己有些積蓄的話,就不需要看人臉色。這些儲蓄就是修持佛法的助緣。」這都是沒有思維死亡,對法沒有確信的話。如果沒有好好在心上思維憶念死亡,修持是不可能有所成就的。如果真正憶念了死亡,是會感到惶恐不安[而急欲修持佛法]的,怎麼還有心思儲蓄呢?

有人說想要好好修行,就應該要有點積蓄,經濟條件要好。不然是無法修行的,因為你就必須看施主的臉色而活。如果自己經濟能夠自足,就不需要看人臉色。所以這些人認為:穩定的經濟條件是修行的助緣,不是逆緣。但波多瓦大師認為,這種說法不對。這會變得沒有穩定的經濟條件,就不會想到佛法或修持佛法。如果一個人沒有積蓄而無法修行,那這個人很有可能變得一輩子到老都在造惡,因為這些人處心積慮地想要積聚財富,隨著他的財富和權勢的增加,他不僅沒有在做任何佛教相關的事業,而是不斷地在造惡。

尤其現在很多人以為,一座寺院是不是在弘揚佛法,或者是否在行持佛教的事業,就是寺院要蓋得愈大愈好,或者裡面供奉的佛像一定要是很特別的,比起其他寺院,不僅更大,而且用的材質更好,裝飾的珍寶是用公斤秤重的,這些人在誇說的時候,更滿是炫耀的口吻。難道這就是在做佛教的事業嗎?不一定的。

真正清淨的佛教事業是什麼呢?是指自己盡力修持出離輪迴,並且盡力利益他人得到安樂,這才是真正的佛教事業。要如何盡力地出離輪迴呢?就是應該盡力去聽聞、思維和修持佛法。聞思修是真正佛教的事業。不在聞思修上努力,而愚昧地去比較寺院的大小或者財富的多寡,這都是錯誤的行為。

囤積成性,放不下還裝瀟灑

有的人說:「還活著的時候,[這些囤積的食物]我吃,死了以後誰要拿去都可以。」有這[種說法]就是我所謂的「貪著此生的人」。那些仗著囤積了一些東西而不需看人臉色的人,絕對不會比現在修得更好。為了成就圓滿的佛果,再小的困難都應該勇於接受。[就像是]購買一個巨大的寶石,需要拿出一些自己的寶石、物品做抵押或變賣一樣。總之,重點不在佛法的知識有多廣博,也不在於口訣有多甚深,而是在於親近一位好的上師,[了悟]自心法身。

有的人會說:「我現在做一些積蓄,活著的時候自己可以用,修行時也可以用,或者弟子們也會需要用到錢,買些吃的穿的,總之活著的時候盡量使用,死了之後也不用管那麼多,誰拿走都可以,反正一切都放下、布施出去了。」但波多瓦大師認為,這是很糟糕的說話,完全不正確。因為會這樣說的人,就證明他根本是個世間俗人。會這麼去做的人,就是個世間俗人。他們完全不去想來世,一心想的只有生前如何和弟子們積蓄、受用這些財富,世間人不都是這麼在做著嗎?如果這不是世間人,還有其他所謂的世間人嗎?

一個心繫來生的人,根本沒有時間去想今生的這些俗事。

「死了以後誰拿去都可以」,但誰不是這樣呢?本來這些財富也帶不走,不可能帶到中陰去。這種說法只是唬人而已,根本不是真的放下。

現在很多人喜歡說:「如果我不死的話,就會如何如何去做。」為什麼他們在明知自己一定會死的情況下,還要口口聲聲說如果我不死的話呢?這也證明了那些人根本放不下今生。所以他們會說:「如果我還活著的話,明年我就要做什麼什麼,後年就要做什麼什麼。」規劃著各種長遠的計劃。這其實是在欺騙自己。明知自己很快會死,一定會死,何時死不知道,但還是裝著沒這回事,哄著自己說:「我明年要做這個,後年要做那個。」到時候是否還活著,誰都說不定的。所以這些人真的很奇妙,他們心中一方面懷有「不確定明年是否還活著」的想法,但同時又做著「明年一定不會死亡」的打算,這真的是很奇妙的事情。

文中提到:「為了成就圓滿的佛果,再小的困難都應該勇於接受。」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這是在說現在很多人,為了成就圓滿的佛果,很小的困難都不願意忍受。但是為了成就惡道的果位,再多的財富、土地也可以供養出去,願意忍受各種的痛苦,可以衣不蔽體,可以食不果腹,可以不眠不休,不顧寒熱地努力去達成。

所以內文說:「重點不在佛法的知識有多廣博,也不在於口訣有多甚深」,對於這些人什麼才有幫助呢?「而是在於親近一位好的上師,[了悟]自心法身。」佛法知識再多,口訣再深奧都沒有用,唯一有用的,是一位好的、具德的上師。原因在於,例如一個擁有很多商品的商人,他為了保護財產,會養一隻看門狗,如果小偷來了,看門狗就會吠叫提醒,這是比喻說,一個好的上師,當他發現弟子生起了不如法的心態時,就會提醒他這是不正確的心態,就能馬上即刻地消除弟子的惡念。

煩惱消融於空性?少空口說白話!

但現在很多人說:「如果生起了煩惱,也不用那麼急著、馬上用對治法去消除他,反正煩惱自然就會消融於空性中。煩惱本從空性中生起,怎麼來的就讓他怎麼去就好了。」這是天大的謊言,如果你有能夠安住於空性的能力,就不可能會生起貪著世間名利的妄念。從一個醉心名利的人口中說出的「安住空性、煩惱消融」的說法,全都是騙人的。自己沒有任何修持,口口聲聲高深的佛法用詞,這一切都只是浮誇無實的大話,一點正法的功德都沒有,都是假話。

我們任何一個人,尤其說自己是佛教徒的人,特別要注意的,就是要反觀自心,修行要踏實。學佛不是自作多情地在那邊做白日夢,而是切實地向內觀察自心,這樣才真正能夠認識自己,知道自己的程度為何。所有修行人的責任,就是觀察自心。這是最重要的。

昨天也提到過,透過觀察而能夠發現問題癥結,然後就能對症下藥。希望大家都把這點放在心上。我想今天就講到這裡。接下來會念誦〈菩提道次第祈願文〉。

「噶瑪巴不在,我就不來?」

我這次無法親臨會場,但我覺得身體的距離不是最重要的,而是在於心,所以我心中是覺得和大家在一起的。

這次前來與會的僧俗大眾,各位雖然知道我無法出席,但還是都來參加了,這真的很讓人歡喜。我常常在想,什麼才是修行。很多人都把焦點放在我的身上,他們說:「喔,噶瑪巴來了嗎?喔,他沒來,那我也不來了。」這種想法某方面來說不錯,但某方面來說也是不太好的。因為修行是個人的修為,不是為了顧及世俗的人情世故。修行的目的是要讓內心得到改變、利益,因此這完全是自己的責任,是自己要做到的,跟其他人一點關係都沒有。因此這次看到很多人前來參加,我感到很高興。

祈願法會不是我個人表演的舞台,最開始由怙主卡盧仁波切和波卡仁波切在印度開始。從歷史上來看,第七世法王噶瑪巴確札嘉措啟建了嘎千大祈願法會。所以祈願法會是一個歷史悠久、代代相傳的事業。要讓祈願的傳統得以延續,不僅是外在的法事活動、儀軌念誦,更重要的是要具備那一念承擔祈願的心。

不要把祖師傳記,當神話小說看

我們翻開《大祈願課誦本》,看到過去菩薩、祖師們的願力,真的會給自己一種鼓舞的力量,他們為了幫助盡虛空遍法界一切如母眾生,發了多少的悲願,歷經了多少辛苦,我們讀到之後,雖然自己煩惱深重,都被壓得喘不過氣,但似乎會得到一種勇氣,覺得自己應該要承擔起來,有所作為。這就是我所說的承擔的力量,這種願力才是讓祈願法會得以延續下去的動力。也因為這種勇氣,有一天我們才真的可以變得和諸佛菩薩一樣,圓滿祈願。

菩薩的意思就是勇者,具備勇氣的人。為什麼他是一個勇者呢?是因為他發心利益無量的眾生,這並不容易,這需要很大的勇氣才可能做到。我們都有一點經驗,生活當中只是為了幫助一個人,可能就累得半死,這還只是幫助他得到世間暫時的利益而已,更不用說成就暫時和究竟成佛的利益,如果沒有廣大的發心和承擔力,更不可能達成。

這種承擔力要如何發起呢?無因無緣不可能發生,我們主要應該學習效法過去菩薩的發心,還有多去閱讀過去祖師的傳記,不要把它當成神話小說去看,而是跟我們一樣是人,經歷了生死,是活生生的一個人,這樣閱讀就會生起一種勇氣:「嗯,他也跟我一樣是人,如果自己努力的話,就算不能完全一樣,但也可能差不多。」希望大家都能發起這樣的承擔願力,今天的課程就講到這裡。

(法王講課結束後,維那師帶領大眾唱頌〈菩提道次第祈願文〉,之後由國師嘉察仁波切陞法座,戴上金紅寶冠,念誦〈大祈願文〉暨〈冥陽迴向文〉,之後由維那師帶領大眾唱頌〈十方諸佛菩薩祈願文〉,完成祈願法會正行第二天第二座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