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靜處,在座墊上、在自心裡
授課上師:國師嘉察仁波切
時間:2018年2月23日上午8:30至10:00
地點:印度菩提迦耶大祈願法會會場
藏譯中:堪布羅卓丹傑
在〈金剛總持祈請文〉、〈皈依發心〉、〈三十七供獻曼達〉及〈請轉法輪〉念誦後,嘉察仁波切念誦一段吉祥願文,接著開始第二天、第三堂的《了義大手印祈願文》教授:
首先請生起菩提心,也就是發起「為了利益眾生,幫助眾生成就佛果」的心,來聽聞這次的課程。
大印正行,確定見修行三要
這次講解的內容,是第三世噶瑪巴撰寫的《了義大手印祈願文》。昨天我們講解了「大乘總的祈願」,也談到「修持大手印的原因」。我們心性本具實相大手印,然而因為煩惱習氣的障蔽,因此需要透過大手印的修持來淨除,障蔽清淨之後,即能得到四身的果位。總之,昨天我們談論過「修持大手印的原因」和「修持大手印而得勝義果位」之後,今天接下來是談到「修持大手印正行」的祈願。這個偈文是:
斬斷增益淨依即定見,無逸保任見解即修要,
精熟修義即為最勝行,唯願於見修行得決定。(8)
昨天談到「離常斷邊」的根本基礎「二諦」的道理,今天談到心性基礎實相上,見解上的要點是「斷除增益」,再談到修持的方法,同時談到生活上行持的要點──針對「見修行」這三點,有簡略和詳細的解說。以下偈文是簡略的解說。
一,見地:斬斷「以無為有」的增益
第一句「增益」意思是「本來沒有的,卻以為有」,意思是在心性大手印之上,「執著我是存在的」,或者「誤以為大手印是實有的東西或補特伽羅(人我)」,這些誤解都應斷除。
這裡附帶也引申出「以有為無」的毀謗也應該斷除,比如「以為實相大手印是沒有的」這樣的毀謗也應該斷除。對於我們凡夫眾生而言,「無」和「有」的執著都應斷除,都些都是錯亂。因此龍樹菩薩等論師,會遮破有無二邊,有無二邊的執著遮止了,勝義諦和世俗諦的因果等等正理就會顯現。
這一句的重點在於告訴我們,修持大手印時,行者必須對於「斬斷增益」的見解很有把握。所謂很有把握,意思是對於這個道理生起確信,並且感到歡喜和滿意。
二,禪修:不散亂於妄念,也不阻斷妄念
大手印的修持,要透過不散逸來保任,因此第二句說「無逸保任見解即修要」,行者不要渙散於妄念而錯亂,但同時也不需要阻斷念頭的生起。岡波巴大師說:「不應阻斷念頭的生起,如果阻斷念起,將成黑暗一片,這是一件比無明還要糟糕的情況。」無論生起妄念或者任何外在色、聲等等顯相現起時,只要保持一個要點,就是不要散亂,這就是大手印「修持的要點」。這裡提到的不散亂要點,在《了義海》和《月光大手印》有更詳盡的說明。
三,行持:一切行持,都為開展內心修持
大手印行持的要點,就是精熟、開展禪修,因此第三句提到「精熟修義即為最勝行」,行者要運用特殊的行持,不斷地開展修持,續典當中談到許多能令修持精熟的行持,諸如著衣、搖鈴、奏手鼓、持誦不同咒語等,目的都是幫助行者的禪定得到增長。因此,表面上穿什麼服裝、持什麼咒語不是重點,重點是增進內在的修持,如果某種行持能夠精熟、增長行者的修持,那就是最殊勝的行持。
像是祈願法會現場,我們出家眾持守比丘戒,身披三法衣,這樣的行持也是增長內心禪定的一個方便法。所以經典當中提到,六度當中的「持戒度」和「忍辱度」,是屬於「禪定度」的支分。另外,寺院當中的法器使用,例如使用鐃鈸、吹奏嗩吶,或者唱頌儀軌等,也是為了增長禪定。另外像是在寺院舉辦的金剛舞,也是為了幫助行者精熟他的修持而作的行持,這是密續當中談到的一種行持。
因此,平時生活當中,為了幫助大手印行者保持不渙散,內心的修持得以精熟和開展,因此需要具備各種殊勝的行持。這一段是「略說」,接下來是「廣說」的部分,首先談到「以智慧斬斷增益」。
一切現象,都是心的幻化
這裡也分有廣、略二種解說,首先是簡略的解說,偈言是:
一切諸法皆為心幻化,是心無有心性本空寂,
真空無礙妙顯一切法,願善觀察自斷增益根。(9)
眾生為何會落入輪迴的錯亂當中?根本原因是「凡夫執著外在事物是真實存在的,並執以為我」。為斷除執著,佛陀宣說各種次第的見解:
一, 說一切有部:
首先為了破除眾生對於外在事物的粗分實執,佛陀開示了聲聞說一切有部「萬法以最細微的微塵而存在」的見解,也就是承認極細無方分(不可再細分)微塵的存在,藉此破除眾生粗分的執著。
二, 經部:
接著為了破除眾生「認為微塵實有」的執著,佛陀開示經部的見解:「一切在心上顯現的時候,外在事物是以隱蔽分的方式存在,因此自心經驗到的只是心的顯相而已。」
三, 唯識:
接著佛陀開示唯識的見解,認為外境完全不存在,一切唯心。
四,中觀:
接著如果觀察此心,會發現心不在內、也不在外,並不真實存在,這就是中觀空性的見解。
自證自明,卻誤以「心」為「我」
有關「修持的開展」簡要的部分是關於自心,偈頌如下:
本來無有自相誤為境,無明惑力誤自證為我,
二取執力輾轉三有界,祈願無明源流自斷除。(10)
一切萬法顯相皆是心的幻化,然而因為我們心上具有無明的習氣,這種習氣是一種錯亂,它總是不停地在變動著。由於無明的擾動,就出現了對於「能執的自己」和「所執的對境」的兩種執著。因此以為一切外境和內心是毫不相干的,是真實存在的。
無明造成的錯亂,就是誤把自心的「自證自明」當成「自我」。自證自明的意思是它可以自己知道自己,甚至也知道是如何錯亂的;但是問題在於,我們不知道自證的本質是空,誤以為它是「我」。因為執著有我,也就執著有他,因為自他的二執,逐漸衍生出「對於自我的貪著」和對於「他人的嗔心」等等煩惱。接著又出生更多的煩惱,諸如我慢、嫉妒、見解、疑惑等等。由於這些煩惱而造業,也就讓我們經驗到這些本質為三苦的各種輪迴業相。
凡夫眾生不知問題的根源是什麼,愚癡地以為世間的苦樂是由外在的天神或有力量的人所賜予的,例如讓某某天神高興了,就會得到快樂,而讓祂生氣了,就會造成自己的痛苦。也有的人認為世間的苦樂是具有特殊能力的地神、火神或風神所造成的。
然而佛陀告訴我們,輪迴苦樂的根源都是我們的心,因此我們可以說,佛教無論大乘、小乘都是「唯心」的。一切唯心的道理是很深奧的,並不容易理解。一般來說,要從阿賴耶識講起,這些內容在無著菩薩的《攝大乘論》,第三世噶瑪巴讓炯多傑的《甚深內義》中,都有清楚解釋。
往內找心,心非「有」亦非「無」
以上是講「相由心生」,接下來是講「心無自性」,偈言是:
諸佛亦不見故此非有,有寂二共依故此非無,
此不相違即雙運中道,願證如是離邊心法性。(11)
一切輪迴的幻相皆由自心所現,而心的自性亦不實存,因此偈言說「非有」。為什麼說心「非有」呢?因為「諸佛亦不見」。佛是遍知,不會有他看不見或不知曉的,而且不像我們凡夫有時清楚、有時糊塗,佛陀恆常都是遍知的,且剎那間就能遍曉一切。
在修持大手印時,必須要觀察心在哪裡,一點一點去找尋心,從形狀上去看,它是大或小,它是美或醜等等。這個心到底為何物?是色相還是聲音,或者是某種香味、味道或者觸感等等?需要逐步去向內觀察、觀看你的心。同時要去觀察,心是有為法或無為法?是有生有滅的一個東西嗎?教典裡說,當你這樣向內觀察,發現找不到心的時候,就代表心中具有修持了。
有的人以為心是一種色相,或以為心是一種聲音,這都不正確,此時需要繼續地禪修,逐漸消除這樣的錯誤認知。
有的人會以為心是空空的什麼都沒有,這也不正確。為何說心是「非無」呢?就如此處所說,因為三有輪迴一切萬法都是對於這個實相的無明所生,所以心是「非無」。
由於我們對於自心實相的無明而錯亂,因為錯亂而造業,因為造業而產生輪迴,也就是十二緣起的輪迴。總而言之,我們可以說,整個輪迴幻相的發生,都是因為我們未悟自心的實相,我們所經驗的各種痛苦,也是因為不知心性是什麼,因而錯亂造業而產生的。換句話說,輪迴也好,痛苦也好,這種種不好的部分都是因為不了解心的實相而產生;同樣各種的好,各種寂靜、解脫的道和果,也是因為了解自心實相而產生的。
行者因為知道心性實相的存在,依此而成的持戒才能圓滿,福德資糧才得以積聚。聲聞、緣覺行者因為對於心性實相有少部分的了悟,因此證得阿羅漢果。同樣,大乘的資糧道、見道、加行道等等五道,也是因為心性實相而生。當心性實相完全開展,即是佛陀的法身等等四身。
因此心性實相是「非有」亦「非無」的,一般人會覺得這樣的說法不是互相違背嗎?我們都以為不是有就是無,不是無就是有,但其實這並沒有任何不妥。心性實相並非實有或者恆常:因為心是怎麼觀察都找不到的,因此說是「非有」;然而心也不是什麼都沒有,因為一切萬法都是由此實相所生,因此說「非無」。所以第三句說這就是「雙運中道」,所謂「中道」就是不落任何一邊,經典稱之為「極無所住中觀」。接下來第四句說,祈願自他一切眾生都能證得這樣的「離邊心法性」。
觀心本性,心非「是」亦非「非」
以上是斷除「有無邊」,接著是遮止「是非邊」,心性實相也不落入「是」和「不是」兩邊。偈言是:
所謂如是指認不可得,所謂非爾遮斷亦不得,
超越思議法性真無為,祈願決定勝義真實際。(12)
關於心性實相,佛陀善巧地給予了很多名稱,諸如「空性」、「勝義」、「俱生」等等。佛陀知道如果用不同名稱來講說,能夠幫助眾生領會,不然眾生是無法明瞭何謂心性實相,因此說佛陀是善巧的。
有了不同的名稱,我們就能順著字面的意思去思維它的含意,然而當含意了然於胸時,會知道自心實相完全超越名稱,名稱根本無法形容此實相,所以說「指認不可得」。密勒日巴尊者也在道歌中說:「心的實相沒有任何名稱,也無法被講說、指認或者解釋。」行者要如此了悟心性。總之,藉由種種文字名稱,最終幫助我們了解無可命名之理。
第二句說「遮斷亦不得」,意思是說心性實相無法透過邏輯思辨的遮斷而了悟。我執、實執等等錯亂可以透過邏輯思辨而加以破除,因為這些都是錯亂。但心性實相本來即無錯亂,是究竟勝義,所以說「遮斷亦不得」。
第三句說「超越思議」,凡夫的思議之心皆因無明而生,因此無法了悟何謂心性實相。勝義實相需要藉由無明的對治法--明覺的本智,去破除無明而了悟。
最後一句說「祈願決定勝義真實際」,希望自他一切眾生都決定了悟心性實相--「勝義真實際」。
一般來說,想要藉由邏輯分析破除「我」或事物實存的執著而觀見實相,是比較困難的。然而首先知道何謂勝義,也就是直接領悟到實相的話,如此悟後起修就會比較容易。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在學習經典時,會有「遮破」和「立入」兩種方式,「遮破」比較難,而「立入」比較容易,原因在於遮破需要知曉何謂錯亂無明,將之破除,然而立入並不需要遮破無明,只要證入實相即可。這就是修持的竅訣所在。
對此「勝義真實際」,佛陀在初轉、二轉、三轉法輪中的說法都有不同,而在密續當中也有不同的說法。而大手印的廣大教言,即是總攝一切教義的精華。
自心法性,涵攝輪涅一切法
未悟此理漂輪迴汪洋,證悟此理即佛無他求,
一切皆爾無一非爾理,願解法性阿賴耶隱患。(13)
這個偈頌主要在說:空性和世俗緣起是雙運的。由於不了解心性實相,所以在輪迴當中飄泊,這在之前講過很多了。佛陀的教法有時講起來很冗長,但有時一兩句話,就把整個佛法都講完了,例如,佛和眾生的差別,就在於「有沒有覺悟」,如此而已;未悟心性即眾生,了悟心性即佛陀,兩句話即可道盡一切佛法。
事實上,無論是輪迴中的五毒煩惱或者造作惡業的害心,這一切的自性即是自心實相大手印。而當我們進入佛法的修持後,我們修持真諦實相,修持心性實相,能修之心性和所修之法義,也即是實相大手印。
文殊菩薩、觀音菩薩的各種示現,也是實相大手印的事業展現。祖師帝洛巴、那洛巴、密勒日巴、馬爾巴等等不可思議的神通示現,也都是大手印的事業展現;我們現在示現出家相,著三法衣坐於禪修墊上,也是大手印的事業化現。「法界性之外,一法亦無有。」換句話說,法界實相之外,沒有任何其他所謂的淨穢之法。這就是第三句所說的:「一切皆爾,無一非爾理」,輪涅一切皆是實相大手印,無論是善妙的涅槃或者不好的惡業煩惱,無一不是實相大手印。
「願解法性阿賴耶隱患」,一般來說「阿賴耶」、「含藏」是一切輪涅萬法的基礎,有很多解釋,這裡「阿賴耶」是指「如來藏」,也就是輪涅的基礎。
能悟能惑,都是這一顆心
顯現者心本空亦此心,此心能悟此心亦能惑,
能生能滅皆此心所為,祈願心中增益盡斷除。(14)
如同之前已談過,一切顯現皆為心的變幻。一切本無的空性本身,也是心的變化,領悟到此心本空的離戲空性,即是領悟到心的實相,所以說「顯現者本空亦此心」。
接著第二句「此心能悟此心亦能惑」說,能夠領悟的是此心,各種錯亂迷惑本質也不離大手印。
接著談到說「能生能滅皆此心所為」,生滅一切顯相,無論是生命的始末,事物的起落或者念頭的生滅,這一切皆是心的暫時顯現。實相是沒有生滅的,出生的顯相現起時不離實相,死亡的顯相出現時也不離實相,這一切顯相只是暫時的錯亂而已。
「祈願心中增益盡斷除」,一切現起於心中的「以無為有」的增益造作,要知道都是心,增益者、增益本身都是心。
實修大印,依靜處斷世俗紛擾
以上談到很多「斷除增益」的方法,增益斷除之後,就要進入修持。偈言是:
不受刻意造作所染污,未遭世俗紛擾風動搖,
祈願精熟保任無造作,本來自安心體之修行。(15)
行者在修持大手印時,首先要斷除「世俗紛擾」。「世俗紛擾」指的是各種為了獲得世俗暫時享樂的起心動念和身體、語言上的行為。例如為了變得有錢、有名聲等等自私自利的努力。
斷除世俗紛擾之後,要到靜處去修持,靜處是指修持禪定不受干擾的地方,通常是指簡樸之處,不會勾起貪欲之所,比如密勒日巴尊者就到深山崖洞修持,這樣的地方貪欲不容易生起。而在座的各位僧眾,都是住在寺院,自然減少對於家人或者財產的貪著,如果已經離貪,當然住在家中是沒有問題的,因此重點是「不貪執」。
接著要坐在一個如法的禪修墊上。身體挺直,金剛跏趺坐,保持禪修時身體的要點。接著禪修的內容就是之前偈文所說的,總而言之,心要住於自然「不造作」,同時不散亂地保任在自心實相當中。這時無論生起任何念頭,都不用刻意去阻斷,念頭生起時,不對其生起貪執,這就是修持。密勒日巴尊者曾說:「修持大印時,當斷造作意。」意思是在做大手印的禪修時,要斷除造作、刻意的修持。
禪修引導:安住在自心明空
接下來我們要短座修持大手印,懂得大手印修持的人,修持一分鐘,不熟悉大手印修持的人,稍微保持不造作的安坐一分鐘,也會有幫助,這也算是禪修。接下來禪修一分鐘:
心在哪裡?其實是找不到的,找不到就是「空」。
雖然找不到心,心卻不是黑矇矇什麼都沒有,
我們清晰地能夠覺知一切,這就是「明」。
我們就安住在自心「明空」的本質中。
如何保任,持續安住在無造作?
這裡要補充說明,我們前面說到要遠離的世俗紛纋,是指那些自私自利的追求世俗享樂的各種作為,然而,如果行者能夠在經驗這些世俗紛擾時保持覺知,安住在其自性當中的話,這些世俗紛擾也會成為禪修。生活當中,難免會生起很多世俗的念頭,如果能在生起念頭時保持覺知,不跟隨念頭而渙散的話,這即是做到了斷除世俗紛擾,換句話說,世俗無法動搖到你。
總而言之,你不應該如同俗人一般地追逐享樂,但也不應該強壓各種念頭,這樣身心都會生病的。所以我們要做的,就是不散亂地安住在這一切經驗的自性當中即可,無需刻意追逐或者阻斷任何事物,禪修即是這般容易。因此過去噶舉祖師曾說:「雪域藏地雖然有著各種佛教見解和教派,然而精通禪修的,唯有噶舉派。」
這方面,下午明就仁波切會給予大家禪修的指導。大家要好好聽聞、修持。
文中提到的「本來自安」,意思即是自然不造作,不要刻意地想要改變什麼。這樣修持的過程當中,需要依靠有經驗的上師指導,得到指導之後,弟子回去練習,練習之後,再去請教上師。如果上師沒有經驗,可能就無法給予適當的幫助,弟子會不知道如何安住於「本來自安」的「心體」當中,因此說要「精熟」。
弟子持續地禪修,同時具備善巧和智慧:
一,智慧的禪修:就是文中所說的,嫻熟於無造作地保任本來自安之心體;
二,善巧的禪修:是指修持《四座上師相應法》等上師相應法門來開展禪定。或者念修「金剛薩埵」儀軌,修持「二臂瑪哈嘠拉」儀軌,對護法作供養、囑咐事業。一些密續典籍中也提到「薈供」是開展修持的殊勝方法。
總而言之,行者要具備智慧和善巧,不渙散地持續修持大手印。如果內心已經領悟了大手印,接著的重點就是要持之以恆地練習,如果斷斷續續,例如修了一陣子,結果很多天、甚至幾個月都不再練習、思維禪修的話,禪修將無法進展,甚至會退步的。
(二十一度母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