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世大寶法王噶瑪巴2016年亞洲講經法席《心經》課程.第二堂

第十七世大寶法王噶瑪巴2016年亞洲講經法席《心經》課程.第二堂

 

用心聽心經:原來佛這樣說法!

karmapa HS morning 16Aug2016 1

 

時間:2016年8月16日上午10:00至12:00

地點:印度德里古拉岡凱悅酒店

授課上師:第十七世大寶法王噶瑪巴

 

法王先以中文問候大眾:「大家早安,阿彌陀佛!」接著以藏文開示:

 

今天會繼續講解《心經》。本來預計這次課程參與者,預計大概是三百人左右,因為上課人多時,相關事務也相對會比較多,後來越加越多,一路從三百人變成最多七百人。我對大家對《心經》有信心感到很歡喜,也很隨喜大家可以一起前來「用心聽心經」,但當初真的沒想到會這麼多人。

 

真的由於各位的用心、這麼有信心地投入法教的學習,因此讓我這個講法者很有壓力,平常我不是很乖的,但這次因為大家如此投入,也讓我要乖乖的、認真準備此課程。接下來接續昨天的《心經》內容。

 

請大家記住我的中文水平不高,還是學生程度,接下來就要用中文來講。

 

(接著,法王轉用中文來說:) 接下來,請聽我這個「學生」的報告。

 

更正前說:堅持要殺生的國王,沈到地底下

我們在昨天的課程當中,講到了「經典的名稱」,「譯者的簡介」。接著進入到「正說經文」的部分。「正說經文」有八個部分,分別就是「序」、「時」、「眷屬」、「因緣」、「問」、「答」、「順說」和「隨喜」這八個部分。昨天講解了前三個,也就是「序」、「時」和「眷屬」。

但是昨天有一個地方,就是「王舍城」命名緣由的故事當中,有一段出自《大智度論》的故事中提到:「當時有一位廣車國王,他的父親因為主張祭祀天神要殺生,所以最後整個身體都陷入到了地底。」我當時有點說錯了,今天該罰一下,說成他的父親認為「不要殺生」,但其實他就是堅持「要殺生」──說反了,罪過很大啊。

這個故事的細節很有趣,剛好可以在這裡順帶補充一下。這個堅持殺生的國王,名字叫做「婆籔」,他因為厭離世俗,就出家成為婆羅門的仙人。有一天,幾位婆羅門的出家仙人,跟一些在家婆羅門吵了起來。

在家婆羅門認為:「依照經書說,祭祀天神的時候,應該要殺生吃肉。」但是出家仙人們卻認為:祭祀的時候,不應該殺生吃肉。正當大家爭來爭去的時候,有一位出家婆羅門說:「現在有一位當過國王的出家婆羅門仙人,你們會相信他所說的嗎?」在家婆羅門說「相信!」。出家婆羅門就說:「好,那麼我們就請這位國王做評判,明天就一起去問他。」

沒想到當天晚上,在家婆羅門偷偷先跑去見了這位出家國王婆藪,請求婆籔說:「明天爭論的時候,請一定要幫我們。」第二天早上,大家到婆籔跟前時,出家仙人就問婆籔先人說:「祭祀的時候,應該殺生吃肉嗎?」婆籔仙人回答:「根據婆羅門法,祭祀的時候,是應該要殺生吃肉的。」出家仙人們聽完後,覺得很驚訝,就說:「先不管律法怎麼說,你自己覺得怎麼樣?」

婆籔就說:「我的想法是,為了祭祀天神,當然要殺生吃肉呀!這個被殺的動物,是因為祭祀而死的,所以死後一定會投生到天道。」這些出家仙人聽完之後,氣得不得了,大罵說:「你錯了!你這個騙子!」甚至還對他吐口水說:「罪人,你去死吧!」沒想到一罵完,這個婆籔仙人腳踝以下,就陷到地底下。

當時,出家仙人們繼續追問:「你要說實話!你故意騙人的話,整個身體都會陷落進去的。」他回答說:「為了祭拜天神而宰殺羊隻等動物,並且吃牠們的肉,當然是無罪的。」這樣一說完,他的膝蓋以下又陷進去了。就這樣一路問答到最後,婆藪仙人竟然整個身體都陷入到地底下,只剩一顆頭在地上。

這時候,那位出家仙人勸他說:「你看吧,你就是騙人說大話,得到了這樣的現世報,你趕緊說實話,雖然你只剩一顆頭露在地上,但只要你說實話,我們仍有辦法救你出來的。」

這時候婆籔仙人心想:「我可是做過國王的,是個有身份地位的人,怎麼可以出爾反爾不算話呢?沒面子!而且在婆羅門教的《四部吠陀》當中,都一再讚嘆祭祀天神的功德,所以就算我死了,也一樣堅持殺生祭祀是無罪的。」接著他盡最後一口氣說:「祭祀天神的殺生,絕對是無罪的!」

最後,出家仙人們非常失望的說:「你真是一個無藥可救的人啊,我們不想看到你了!」說完,婆籔仙人整個身體都陷入到地底下,不見了。從那時直到龍樹菩薩的時代為止,印度人們都仍沿用婆籔仙人的主張,祭祀天神時要宰殺動物。而在屠殺動物時,都會對著被殺的動物說:「是婆籔殺你,不是我殺你,不要怪我」有這樣習俗。

其他後面的故事,也就是婆籔的兒子廣車國王之後搬遷的事情,在昨天的課程當中已講過了,現在就不多說了。也就是他孩子覺得此處是父親陷入的地方,不應再繼續居住。

■《心經》經文正說

今天接著要講解的是第四部份「因緣」,和第五部份「問」。

爾時,世尊等入甚深明了三摩地法之異門。復於爾時,觀自在菩薩摩訶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觀察照見五蘊體性悉皆是空。(第四部分「因緣」)

 

時,具壽舍利子,承佛威力,白聖者觀自在菩薩摩訶薩曰:(第五部分「問」)

第四部份:因緣

先講第四個部份「因緣」,是在說明形成這部經典的直接因素。這一部分的經文,是從「爾時,世尊等入甚深明了」一直到「觀察照見五蘊體性,悉皆是空」之間的經文。

「因緣」,又可稱為「別序」,這是每一部經典自己特別獨有的部份,和其他任何經典都有所不同。而昨天課程中提到的、第一個部分的「序」,則是「通序」,那是所有經典都相同的段落。接下來每句做解釋。

爾時

「爾時」指的是佛陀進入三摩地、開始說法的那個當下。一般佛陀是不會主觀地講說自己的想法的。那麼,為什麼現在佛陀進入禪定、開始說法了呢?這是因為,當時的與會大眾們,善根都圓滿成熟了,佛陀觀察到這樣的一個因緣,知道這就是說法的正確時機,所以佛陀平等地進入三摩地。

等入甚深明了三摩地

接著,要講解「等入甚深明了三摩地」這一段經文。

甚深

首先,甚深明了三摩地的「甚深」,指的是勝義諦空性。無垢友阿闍黎認為:這裡將空性稱為「甚深」的理由,是因為「空性」超越了一切經驗與極端。

同樣,《小品般若經》中也說:「甚深相者,即是空義。」接著又說道:「般若波羅蜜甚深難見難解,畢竟離故。」從這裡可以知道,「甚深」的意思,是說它超越了念頭和言語。

而在世親菩薩的《十地經論》當中,透過「寂靜甚深」、「寂滅甚深」、「空甚深」、「無相甚深」等等九種理由,來說明何謂「甚深」。

明了

「明了」的意思,是「通達」或者「彰顯」的意思。當我們去看「甚深明了」這四個字的梵文原文,(這時法王戴上眼睛說,「斯文一些」)「ཨ་ཝ་སཾ་བྷོ་དྷཾ」,就有「彰顯甚深真理」的意思。

三摩地

一般來說,佛陀一直都平等安住在三摩地當中,在法界中不會動搖,一直安住在空性中,因此他自己並不需要重新安住於三摩地。但是,在「所化眾」所要度化的眾生眼中來看,佛陀是進入了一個新的三摩地,他們(所化眾)覺得佛陀進入一個新的三摩地,其實佛陀一直在三摩地當中。

佛陀為什麼要示現進入這樣一個三摩地呢?因為佛陀藉由這樣的三摩地,能夠讓當時以觀世音菩薩為主的眷眾們,理解甚深的空性。或者說,藉由這樣的三摩地,佛陀讓眷眾們,了解到他的心意和他的世界,或他的境界。

一般來說,佛陀的心意,除了他自己和其他諸佛之外,是無法被其他任何眾生所理解、瞭解的,連聲聞、緣覺,甚至大菩薩都無法知道。但是,佛陀擁有一種特殊的加持力,能夠加持一般眾生,或者說他的所化眾,能夠瞭解他到底在想什麼。就像是《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藥事》當中提到:「爾時世尊起世俗心,作此心時,乃至蟲蟻皆知佛意。」佛陀有一種力量,當他起世俗心,能讓一些昆蟲螞蟻都能瞭解佛陀在想什麼。

總之,這裡的「甚深明了三摩地」,就是這樣一種類型的三摩地,

接著談談「三摩地」本身的意思是什麼呢?他是指「內心專注於對境上的一種狀態。」或是一種集中精神的狀態。

從字面上來看,「三摩地」有「令心寂靜安住」的意思。這是透過專注力和覺知力,幫助行者的內心不被外境所牽引,讓自心的「清晰」和「穩定」這兩個部分,平衡地安住在對境之上。

三摩地很重要,《解深密經》中提到:「三摩地,是大乘和小乘一切功德的根本。」由此可知,它是非常重要的。世親菩薩也在《俱舍論》當中提到:「戒修勝如次,感生天解脫。」這句話的意思是,「持戒」能夠幫助我們升天、往生善道,「禪修」能夠幫助我們解脫。你想要解脫,要禪修、打坐。意思是說,沒有三摩地,無法出離欲界,更不用說解脫了。因此這很重要。

法之異門

「法」這個字,梵文意思是「達摩」,它本身具有非常多種不同的含義,其中一個含義是「維持」,是指一切的事物維持,因為每一個事物,都有一種「自我維持」的特性,因此一切事物被稱為「維持」。

然而這裡「法之異門」的「法」,指的是「佛陀的正法」,一般來說梵文的「法」字有多種含意,此處指的是佛陀的法。

「法」具有一種殊勝的維持能力。這是什麼意思呢?我們可以依照阿底峽尊者的「三士道」體系,說明如下:

(一) 下士道的法:能幫助眾生維持在人天善道上,而不落惡道;

(二) 中士道的法:能幫助眾生維持在涅槃,而不落入輪迴;

(三) 上士道的法:能幫助眾生維持在佛果,而不落入輪迴與涅槃二邊。

佛法就具有這樣特殊的維持能力。維持一般來說是指維持一般事物,此處指的是佛法,因為佛法有以上所述「殊勝的維持能力」。

接著,「異門」的意思,就是「不同的類型」。所以「法之異門」的意思,就是「法的不同類型」,例如:二諦、四聖諦、三學等等不同的佛法類型。

由於這裡的「法」,特別指的是正法當中的「三摩地。一般的「法」是指一切事物,這裡的「法」是指「正法」,「異門」特別指的是「三摩地」。

因此「法之異門」在這裡的意思,就是指「三摩地的不同類型」。因此「甚深明了三摩地法之異門」的意思,就是說某一種名為「甚深明了」的特殊三摩地。

等入

昨天想了半天沒有想到特別意思,這個時候,佛陀平等地安住於三摩地當中,因此稱為「等入」。「平等」的意思大家有不同想法,但「平等」有很深含意,在此處先不說。

復於

這邊的「復於」的意思是,不僅只有佛陀專注於甚深的空性中,觀自在菩薩也進入了甚深的見地。

爾時

就是說,佛陀進入甚深明了三摩地的下一剎那,緊接著就是觀音菩薩安住在甚深空性的開始。因此稱為「爾時」。

觀自在菩薩

觀自在菩薩,是我們很熟悉的名稱,在一些經典裡面稱為「觀世音」,兩者都是指同一位菩薩,但名稱的意義上有些不同:

  1. 觀世音:這是從他救護苦難、利益他人的角度來取的名字。

  2. 觀自在:這則是從這位菩薩證悟「人無我」和「法無我」,能夠不刻意、自然自在觀察空性的角度,也就是「自利」的角度,而取的名字。

 

「觀世音」是從利他角度取名,「觀自在」是從自身功德所取名。

觀自在菩薩實際上是一位仍然在修行,下一輩子就會成佛的菩薩。但是在某些經典中認為,其實觀自在菩薩過去就已經成佛了,名字叫做「正法明如來」。

根據圓測大師的說法,「已經成佛」的觀自在菩薩,和「將會成佛」的觀自在菩薩,是不同的菩薩,但是名字一樣,有此說法,他是唐朝玄奘大師的一位弟子,是韓國人。(法王忽然說韓語的「你好」:「阿泥哈塞由~」,並說「那時候應該不會這樣說吧」)

有些其他論述則認為,已經成佛的觀自在菩薩,是真實的觀自在菩薩;而將要成佛的那一位菩薩,則是他的化身,展示為菩薩。也就是真正佛的躲在後面,派出一個假的,也不能這樣說,一切都是假的。這樣的說法跟《法華經》等等著作的記載差不多。

菩薩摩訶薩

「菩薩摩訶薩」的「菩薩」這兩字的意思,在昨天已經解釋過了。「摩訶薩」的意思是大菩薩,指的就是八地以上的菩薩,才稱為大菩薩。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體性皆空

這位觀自在菩薩摩訶薩跟佛陀很相像,他也透過了修行,安住於甚深般若波羅蜜多當中,並且以智慧觀察、照見、看到了五蘊的體性都是空性。這也是在暗示說,後世的修行者們,如果能夠照見到五蘊空性的本質,就能夠開顯出般若的智慧。

以上講完了「因緣」,接下來要講解的是八個部份當中的第五個:「問」。

五部份:問

時,具壽舍利子

「具壽舍利子」中的「具壽」,一般來說,是古代印度長輩對於晚輩比較親切的一種稱呼,藏民中很多說千歲爺、萬歲爺等等,依據釋迦光大師的《三百頌》這樣一個律典中提到「尊稱的方式」時,認為晚輩應該要稱呼長輩為「尊者」,長輩稱呼晚輩時則稱為「具壽」。

但是這部經文的結集者阿難尊者,年紀並沒有比舍利子大,所以阿難稱舍利子為具壽,並不合理。所以這裡有這樣的稱呼,並不是基於對晚輩的稱呼,而是因為舍利子尊者已經斷除了煩惱,因此阿難尊者稱讚他為「具壽」,所以此處的「具壽」是一種稱讚的稱呼。以上這樣的說法,是出自於無垢友大師的《心經》註解。

而「舍利子」,又稱為「舍利弗」,梵文叫「舍利弗陀羅」,「弗陀羅」是「孩子」的意思,舍利子尊者的母親名叫舍利,也就是是「百舌鳥」。舍利子尊者的母親被稱為「百舌鳥」的原因,有兩種說法:第一種說法,是說她的眼睛非常漂亮,就像「百舌鳥」一樣,所以取名為「舍利」;第二種記載是認為,當她懷有舍利子的時候,變得非常聰明,而且辯才無礙,因此被人家稱為「舍利」,也就是「百舌鳥」。

舍利子尊者,是佛陀最主要的弟子之一,另外一位是目犍連尊者。由於舍利子是佛陀眾多弟子當中「智慧第一」者,因此他自然就是在《心經》當中,對於「甚深空性」發問的最佳人選。

承佛威力

接下來講「承佛威力」。雖然舍利子是智慧第一,但是,大乘的甚深法義,並不是聲聞眾所能理解的,所以發問時,舍利子也不是靠自己的力量,而是依靠了佛陀加持的威力而發問的,因此稱「承佛威力」。

這裡的「威力」,指的是佛陀身口意三門之中,「意」的威力。觀音菩薩也是得到了佛陀的加持之後,才能夠通達接下來要宣說的這些義理。

由此可見,在接受到佛陀的加持之後,舍利子尊者和觀自在菩薩以問答的方式來對談,兩人對談構成了整部《般若心經》的「正宗分」部分。

這部經典的直接宣說者,是觀自在菩薩,並不是佛陀。然而,這不代表這部經典是非佛說的經典,佛說的經典不一定要佛親口宣說,佛經分成「親口說」、「隨受說」和「加持說」三種,《心經》雖然不是佛「親口所說」,但是卻是佛「加持所說」的經典。

■大乘經典,確實是佛說

昨天我們對於大乘的經典、般若經系的經典,尤其是《心經》做了許多介紹,但這可能會衍伸出一個問題,那就是:大乘經典,真的是佛說的嗎?

許多小乘學者認為:大乘的經典與教理,並非佛說,而是由龍樹菩薩或無著菩薩所建立的。關於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從「小乘自己的經典與論典」,以及「歷史事實」這兩個角度來解釋。

一,從小乘自己的經典與論點說明

小乘佛教在公元初期有非常多的部派,其中最主要也最根本的部派有兩個,也就是說一切有部和大眾部。

在「說一切有部」解釋戒律的經典中,記載釋迦牟尼佛告訴出家僧眾,佛的經典總共可以分成十二種:「契經、應頌、記別、諷頌、自說、因緣、本事、本生、方廣、希有、譬喻、論議」,這十二種經典分類稱作「十二分經」。

這十二分經中,我們要特別注意的是「方廣」,所謂的「方廣」,指是的內容非常龐大、廣泛的意思。

同時,在另外一個小乘的根本部派,也就是大眾部在一部界定戒律的經典中,則將經典分成九種,剛剛分為十二種,這裡分為九種,包括「修多羅、祇夜、授記、伽陀、憂陀那、如是語、本生、方廣、未曾有。」這當中也提到「方廣」這個部分。

以上這些內容我們可以發現,小乘各派別都主張經典中,有一個「方廣」部,那這個「方廣」的經典,具體指得是什麼呢?

小乘佛教中,有一部非常具有權威性的論典,叫做《大毗婆沙論》,是由五百位「說一切有部」的阿羅漢尊者同時編撰而成的,有一百卷,裡面仔細地闡述了公元一、二世紀時,印度小乘佛教各個部派的思想,以及許多大師們的主張。

在這樣一部小乘共許的經典中,很清楚提到說:「脇尊者言:此中般若說名方廣。」這邊的脇尊者,是一位「說一切有部」早期的思想大師,據說是馬鳴菩薩的老師。這位尊者年紀很大了才出家,出家之後,他就嚴守頭陀戒律(《水滸傳》裡有位「頭陀武松」,名字一樣,但內涵不一樣)「頭陀」是一種僧眾中的苦行,完全不躺不臥,因此他的雙脇、也就是腋下,完全不會碰觸床板,他因為修持這樣的苦行,因此被稱為「脇尊者」。

我們可以看到,「說一切有部」的這部論典《大毗婆沙論》,明確說到「說一切有部」的大師「脇尊者」認為:般若經就是方廣部,也就是說,說一切有部、也就是小乘佛教,是支持「般若經是方廣部」這種說法的。

而前面我們引用的戒律經典,都談到方廣部是屬於九種、或十二種經典中的其中一種,這樣我們就能得出一個結論:小乘也認為大乘的般若經典,是釋迦牟尼佛所宣說的經典。

除此之外,在小乘佛教部派的無畏山部傳承的經典中,也明確地談到了「十波羅蜜」,另一個小乘部派說出世部所傳承的、一部名為「大事」的佛陀傳記中,則提到了修行的「十地」,這些內容其實都是屬於大乘特有的內容,小乘不會細說十波羅蜜等,這可能需要一個宣說的能力,否則可能說不出來。

還有很多的小乘本身的經論證據,可以證明大乘的經典是佛說的,基於時間的原因,我們今天就不用多說。

二,從歷史事實上分析

從歷史事實來看,根據現代學者們的研究與紀錄,龍樹菩薩約莫是出生於公元150年的大師,而目前已知,最早翻譯的大乘經典是公元179年,由大月氏國的支讖譯師,是從梵文的《般若八千頌》,翻譯到中文,稱為《道行般若經》。

從這個時間上來看,我們可以斷定這部《道行般若經》在印度流傳的時間,一定早於龍樹菩薩出生的時間,所以才會被支讖譯師帶來中國並進行翻譯為中文。總之,「大乘佛教由龍樹菩薩創造」的說法,是不成立的。

從以上這些經論根據與歷史事實來看,可以斷定大乘佛教的經典與思想,都並不是由龍樹菩薩等後代學者所創造的,而是由佛陀宣說的一種法教。

小乘論師為何認為「大乘非佛說」?

雖然事實如此,但為什麼很多小乘論師們不相信「大乘經典是佛陀所宣說」的呢?可能關鍵的原因有兩種:

一,深奧:第一個原因,是因為大乘的義理極為深奧,一般小乘行者無法理解,如同昨天所說的那樣,在經典結集的過程中,佛陀囑咐諸大菩薩一起結集經典,這個主張在《大智度論》等著作裡,一再地、不停地提到此情況,要讓大菩薩參與其中。

二,龐大:第二個原因,是因為大乘經典的內容、體系非常龐大,而人道眾生的壽命又很有限,記憶力也不敏銳,相對於夜叉、龍族和天人則在壽命或記憶力上有極大的優勢,所以大量的大乘經典結集的時候,都寄存在這些眾生們的世界之中,而不是在人道中,所以早期的小乘部派行者們並不知道有這些經典的存在,這也是非常合理的。

「根本說一切有部」的律典之中談到,當時佛陀為何把大乘經典囑咐給人和天人,是因為他認為:若只是交給天人,天人只顧享受,不顧法,太放逸靠不住;但若只交給人,壽命又太短──因此只能同時交給人和天人。

藏傳佛教中另有一個有趣說法說,佛陀圓寂之後,天龍八部討論由誰來保管般若經典,起了很大的爭執,最後,他們竟然開始動手搶奪。據說,當時龍族搶走了《大般若經》,他們很聰明,天人搶走了《一萬八千頌》,《般若兩萬頌》則被人類拿走了,還有《一萬頌》是被阿修羅搶走。最後,那可憐的多聞天王,只能撿走剩下的最後那一部《般若八千頌》,他就很可憐,多聞天王應該很厲害才對,應該先下手為強啊。

佛經,不一定要佛親口說

另一種說法是,佛經可分為:親口說、隨受說及加持說,《心經》是屬於「加持說」,一般來說「加持說」也可以分為三種,也就是身、語、意三種加持說:

  1. 身加持說:首先譬如《華嚴經》中的《十地經》等經典,就是「身加持說」;

  2. 語加持說:《去阿闍世悔恨經》等經典,是「語加持說」。

  3. 意加持說:這又可以分為三種:「意三摩地加持說」、「意真實力加持說」,和「意本智事業加持說」三種:

  1. 意三摩地加持說:《心經》是屬於第一種,也就是「意三摩地加持說」。

  2. 意真實力加持說:據說,三十三天有一部《天鼓經》,會自然發初各種法音,但不會恆時發出,可能一些天人根器不好,這是屬於「意真實力加持說」,這也是世尊的心意。

  3. 意本智事業加持說:基於世尊的心意事業的加持,能讓夜叉等等眾生,自然會宣說陀羅尼等等許多咒語,這是屬於「意本智事業加持說」或「意事業加持說」。

白聖者觀自在菩薩摩訶薩曰:

這句話比較容易理解,就不多做解釋了,至於舍利子尊者到底說了些什麼呢?請看下回分解。

 karmapa HS morning 16Aug2016 2

karmapa HS morning 16Aug2016 3

karmapa HS morning 16Aug2016 4

karmapa HS morning 16Aug2016 5

karmapa HS morning 16Aug2016 6

karmapa HS morning 16Aug2016 7

karmapa HS morning 16Aug2016 8

karmapa HS morning 16Aug2016 9

karmapa HS morning 16Aug2016 10

karmapa HS morning 16Aug2016 11

karmapa HS morning 16Aug2016 12

 karmapa HS morning 16Aug2016 13

karmapa HS morning 16Aug2016 15

karmapa HS morning 16Aug2016 16

karmapa HS morning 16Aug2016 17

karmapa HS morning 16Aug2016 18

karmapa HS morning 16Aug2016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