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第九屆北美噶舉大祈願法會.法王噶瑪巴「三主要道」課程.第三天

008 20180608 AM OA 0008 TNH0060

大悲起時,願具足千手千眼!

時間:201868日上午10:30-11:00
地點:美國紐約、約克大學健康與體育戶外場地(York College / CUNY Health & Physical Education Complex and Outdoor Field
授課上師:第十七世大寶法王噶瑪巴
中文翻譯:堪布羅卓丹傑

 

今日教授範圍:

受於四瀑流沖捲緊束難遮業索中

困於鐵網我執內無明黑暗所籠罩。(7)

輾轉投生三有中三種大苦無間害

成此慘狀諸慈母思維而發殊勝心。(8)

在旅美藏傳佛教佛學中心代表獻供曼達後,法王開始《三主要道》課程第三天的教授。以下是法王開示:

首先和大家說早安,今天是北美祈願法會課程第三天,前兩天講到《三主要道》的第一個要點:出離心,以及第二要點:菩提心。

大乘發心、菩提心有兩個面向:

一,生起菩提心的原因,

二,生起菩提心的方法。

關於第一部分「生起菩提心的原因」,大部分在昨天已經講過。今天要講菩提心的第二個要點:

二,生起菩提心的方法

佛陀在《大寶積經》當中,對大迦葉尊者提到:如同眾人禮敬半月,而不是禮敬滿月一樣,眾人禮敬的是菩薩而不是如來。有這樣一種說法。(註1)因此菩薩、菩提心是很重要的。

昨天談到「發起菩提心」,前提是一定要有利他之心,而在能夠利他之前,要先具有「希望幫助眾生離苦」的悲心,及「希望眾生得到喜樂」的慈心,同時,也要具備一種「慈悲聚合」的殊勝心。

何為真實的「利他之心」?就是「殊勝心」。因此真正的利他之心是指「殊勝心」,「悲心」和「慈心」為其支分。意思是若要具備「殊勝心」,應該具備的支分或條件,就是要有悲心和慈心。其中首先要具有的,或者說最重要的,就是一念幫助眾生離開痛苦的悲心,這也是菩提心、發心的根本。

■大悲心,是「百分之百承擔對方的苦

科學家在做研究時,將悲心做出幾種分類:

  1. 智識理解:

知識上、理智上的,對悲心的理解,並沒有感同身受的悲心。

  1. 同理心:

這種同理心會在何時生起?譬如看到車禍、他人痛苦的畫面時,心中會有一種不舒服、痛苦、害怕的感受,會有想要離開痛苦的心生起。但這也還不是佛教中談到的悲心。

  1. 真實悲心:

這是依照佛教的大悲觀修而生起的悲心。不僅看到顯現的苦相,而且當你真正觀修苦、觀修悲心時,你觀察到苦背後的真正原因等等,真正深刻觀察眾生的苦,而生起真實悲心。這種真實悲心並不會讓你感到害怕或恐懼,反而讓你更有勇氣、更勇猛的想要去幫助眾生。

換句話說,佛教談到的「大悲心」、或說佛教觀修的悲心,就是如此的第三種,不僅是暫時看到受苦照片時,生起的情緒波動;而其實是行者在深刻觀修之後,所生起的一種心。

這種悲心不是表面地、突發地,而是透過深刻的觀察、體會而生起。因此它不會時有時無。行者深觀痛苦、煩惱生起的原因與邏輯,油然而生的這種悲心,和智慧也是有關聯性的。

因此,此處所談的悲心,相較於一般的同情心或關心,會更深刻些。它不是問候對方:「你好嗎?最近好嗎」等的稍加關心,也不是覺得自己比他人好的憐憫或施捨,佛教的悲心是一種完全的涉入和奉獻。

佛教談的「大悲心」,是指「不再有自己,完全成為對方」,成為正在受苦的關心對象,你清楚知道你和對方毫無差別,換句話說,他的苦,你百分之百可以領受、承擔,和他人完全為一體,不再有自己或他人的執著妄念,這就是佛教所說的「大悲心」。

科學家也提到說,同情心、同理心,其實是身而為人的本性、本能,但有時可能受到成長環境的一些影響,而讓同情心和同理心也日漸減低。甚至有一種說法說:政治家比較沒有同理心,當然這不能一概而論,但換句話說,當我們自利的心越強時,利他之心會越少,也就是說,越自私的人,就越不懂得關心他人。

悲心是人的本能,我們應該努力將此潛能、本能開顯出來。因此我們應該每天觀修悲心,甚至我覺得日常生活當中,我們應該多去使用「悲心」這名詞,多講多說,都會有用。尤其小孩在成長時,多和他說一些悲心的用語和道理,也會讓孩子種下一個好的種子,可能孩子長大之後,就會比較懂得關懷他人,總之訓練、修習悲心時,要懂得創造順緣,幫助自他多去鍛鍊、增強悲心。

總之,佛教講到的「悲心」,在於深刻瞭解他人的痛苦,這種瞭解並不是表面上的,或者因為看到車禍、骨瘦如柴、重病等等的悲慘照片而生起的感受,此處的「悲心」,所謂「思維眾生之苦境」,是一種更深刻的、發自內心的體會。

■生起大愛,放下怨親分別

因此,後面幾句偈文說:

7. [不忍如母苦]

受於四瀑流沖捲緊束難遮業索中

困於鐵網我執內無明黑暗所籠罩。(7

8. [發起殊勝心]

輾轉投生三有中三種大苦無間害

成此慘狀諸慈母思維而發殊勝心。(8)

這裡談到「慈母」,將眾生視為慈母、母親一般,教導我們要知母、念恩。

此處主要談到,我們並不是沒有愛,我們都會愛父母親、親朋好友,而這種愛比較偏頗,甚至還帶有貪愛、貪執的成分,稱為「小愛」。這裡所談的「愛」,是一種大愛,不僅是關愛親人,對於不認識的陌生人,甚至傷害你的人,你也對他們有關愛之心,這種不分親殊的關愛,就叫「大愛」。

佛教談到的悲心、愛心,都是有邏輯、是理性的,而不是一時的衝動,也不是一時貪愛而生起的。事實上,我們之所以對於喜歡的對象,包括親友,甚至自己的寵物生起悲心,是因為他們想要離苦得樂;同樣的道理,陌生人也想要離苦得樂,因此也應該對他們生起悲心,進而對於不喜歡的對象、曾經傷害我們的對象也應該生起慈心、悲心,因為他們也想要離苦得樂,甚至他們就是因為想要離苦得樂才會傷害自己。透過這樣的一種理性思維,你會知道,應該要對所有眾生都生起慈悲心。

很多時候,我們並不理性,往往只是因為對方是所謂的「敵人」、是我「不喜歡的人」,所以就詛咒對方:「讓他受苦吧!因為他傷害過我,因此他受苦活該!」有了上面悲心的觀修,就比較容易消除自己許多不理性的衝動反應。

觀修悲心會讓我們瞭解到:眾生都是平等的,我們都有離苦得樂的權力,因此,每一個生命都值得我們尊重,不能夠輕忽對待。

■一心助人離苦得樂,就是大悲本尊相

舉例來說,當我們在做本尊觀修時,有經驗者會知道,要先觀想:本尊坐在蓮花之上、蓮花上面有月輪為墊等等。觀修少數忿怒本尊時,會觀想蓮花上的座墊是太陽(日輪),但通常寂靜尊觀想時,都是蓮花上有月輪,上面端坐本尊,這些其實都是有象徵意義的。

譬如「蓮花」代表「出離心」,「月輪」代表「世俗菩提心」,也就是我們所談的大乘發心。經典教導我們要觀想月輪是滿月,因為我們凡夫的愛心、悲心,常是偏頗的、不圓滿的,如同半月或弦月一般。

這裡的「滿月」觀想,提醒我們:要培養的菩提心、悲心,是無分親疏、平等對待眾生的,悲心應如同月亮一般,光芒從天灑下時,是清涼的,也象徵消除眾生的熱惱,幫助眾生得到喜樂。菩提心、悲心的光芒,要如同滿月一般,照射到眾生,而消除眾生的煩惱。

能這樣觀想本尊的象徵意義是比較重要的。如果觀修本尊時,不瞭解意義而觀想,就會問出一些表象化問題,例如很多人會問我說:「到底本尊要觀想多大?」的確經典中是有記載大小,但我自己常常也沒辦法觀修得很精確,其實重點不是形狀、大小,而是形象背後的象徵意義。舉例來說,觀修四臂觀音時,若你不瞭解為何要四個手臂,可能會覺得很奇怪,但其實這四個手臂,分別代表著「慈、悲、喜、捨」四無量心。

時常大眾找我尋求幫助時,我常會覺得自己力量不夠,那時會覺得,若真的有千手千眼該多好!有時甚至會覺得,千手千眼還不夠呢。觀修悲心、慈悲心就是如此,你有這種熱忱、有這樣一念心,想方設法地、要幫助別人離苦得樂時,示現出來的這種相,就是本尊相。

■觀察眾生苦,慧眼深處大悲湧動

受於四瀑流沖捲,緊束難遮業索中,

我們在觀察眾生之苦時,有一種比喻,就是「被瀑流所衝走」。「四大瀑流」的解釋,

一種是說是「生老病死」,一種是說「貪、有、無明、見」。

眾生同時被這四種瀑流沖走,然後被難遮止的業力所捆縛,換句話說,眾生就這樣被業力所綑綁,身不由己的受各種苦。

我們常會有身不由己的感覺,在輪迴當中,本來打算這樣那樣、做了很多計畫,結果最後全部改變,眾生也如此地被四種瀑流、被業力牽引著走,完全身不由己。

接著提到說:

困於鐵網我執內,

這裡將「我執」比喻為鐵網一樣,執著於有「我」及「我的」,總而言之,我們因為執著自我,而活在自我的狹小世界內,換句話說,覺得不需要依靠別人,自己可以完全獨立、自主,但其實在生活中,可以很清楚看到,我們是無法獨立而活的,需要很多幫助。

不僅僅是衣服、食物等等,都依靠他人,甚至現在一呼一吸,都依靠大自然提供氧氣才能存活下來,但當一個人自我太強烈時,就如同活在自我封閉的、鐵網捆縛的世界中一樣。

接著偈文是:

無明黑暗所籠罩。

這裡「無明」是形容一種黑暗烏雲一般的愚癡,所謂「愚癡」就是「不明白」。事實上,「無明」不容易被發現,因為你就是「不明白」才「無明」,如果明白了,就不是無明了。這種「無明」,本身是不容易被認識出來的。

當我們要觀察、發現貪、瞋、癡的問題時,嗔心比較容易觀察到,貪心稍微細微些,而比貪瞋更難以認出的是愚癡,很難指出現在就是愚癡,因此要認識「無明」和「愚癡」,並非易事。現在不能再說太多了,說太多,好像也是一種無明。

《三主要道》的第三部分「空性正見」,我想等灌頂時再說。

(接下來,先由不丹尼師領誦〈菩提道次第願文〉,之後由法王獨誦〈冥陽迴向文〉。接著在本次北美祈願法會主辦單位達朗基金會請求下,法王傳授皈依戒。法王說:「之前有一些華人朋友要求傳皈依,但我這次沒有時間單獨給予,因此利用這次機會一起給,我會先念梵文版,再念中文版。」

與會大眾雙手合掌、坐於原位上,隨法王複誦三遍〈皈依文〉:

皈依佛,兩足尊。

皈依法,離欲尊。

皈依僧,眾中尊。

法王接著說,想要皈依者要觀想「我得到皈依了」,之後念誦〈十方四世諸佛菩薩祈願文〉及迴向。)

註釋1:《大寶積經》卷112:「迦葉!譬如月初生時,眾人愛敬踰於滿月。如是迦葉!信我語者,愛敬菩薩過於如來。所以者何?由諸菩薩生如來故。」(CBETA, T11, no. 310, p. 634c21-24)

013 20180608 AM OA 0021 TNH0203

014 20180608 AM OA 0023 TNH0225

015 20180608 AMPM FW 0024 6430

021 20180608 AMPM FW 0048 4902

023 20180608 AMPM FW 0053 6465

037 20180608 AM LJ 0749 3421

039 20180608 AM LJ 0748 3420

044 20180608 AM OA 0029 TNH0369

045 20180608 AM OA 0037 TNH0460

056 20180608 AMPM FW 0018 6424

073 20180608 AMPM FW 0184 6646

084 20180608 AMPM FW 0245 6732

 

085 20180608 AM WF 0731 5254

 

086 20180608 AM LJ 0741 3412

100 20180608 AMPM FW 0292 67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