措尼仁波切「四念住實修」課程心得分享

從一朵玫瑰,看見習性幻化網

文/明美卓瑪
攝影/攝影獅

20131025-01

第一次見到措尼仁波切,有一種鄰家大哥哥的親切,而仁波切詮釋的佛法內容,就如同行、住、坐、臥般的自然而然,不像多數新接觸佛法的朋友向我抱怨過的,總說佛法是多麼的讓人難以理解。

課程進行約莫十多分鐘,仁波切突然對大家說有一件事很抱歉,原來他一直把剛才舉例用的手上的那朵花當成麥克風拿了好久,其實仁波切今天用的是耳掛式麥克風,可能因為前幾天都是用手拿式麥克風上課,「肌肉是有記憶的」,殘存的慣性使然,他竟下意識的把手上那朵花當成麥克風了。就這樣,在進入四念住的主題之前,仁波切已經技巧的讓大家明白:什麼叫「習性」,以及它所帶來的影響,還有,佛法為什麼這麼強調正知正念的重要性了。

■身念住:讓念頭掉回身體!

提到「四念住」,心裡自然浮現就是佛陀入涅槃前的囑咐:「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不過仁波切並沒有採用傳統方式,先介紹「不淨觀」、什麼是苦、無常的定義、無我,而是直接介紹如何安住在「身、受、心、法」這四個地方。

仁波切說學習四念住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先學會覺知自己的身體以及外在所有的事物現象(外境)上,然後進入更細微的受念住(基本感受、情緒、心情)的修持,然後心念住,它們一個比一個細微。

仁波切在身念住的教導,提醒我們方法就是把覺知帶回身體,「當下覺知到身體在這裡」,訓練自己把正念放在自己的身體上,知道當下的狀態,「讓念頭掉回你的身體!」

■受念住:「超速」的心情,撞壞微細身?

仁波切說有一種基本的感受,它不是來自粗糙的身體感受、它不是情緒、它不是心情,但你還是有一種感受存在,那種基本的感受是什麼?大家可以想一想,試著體會一下,現在不知道沒關係,當有一天你感受到時,或許就會想起措尼仁波切了。

仁波切以搬箱子為例,說明現代人的一種普遍狀況,心理總想著:搬快一點、快一點、再快一點……,趕快搬完,但是到底要多快,心才會滿意?這種身體與情緒速度的不一致,造成很多氣不調的問題。這時解決的方法就是要看著我們的感受,覺知這個感受,讓我們的感覺放輕鬆,動作可以快,但是情緒感受要是和緩的,否則會很容易犯下錯誤。重點就是要對感受保持正念,覺察到這樣的狀況,然後把正確的速度帶進來,當速度正確的時候,微細身的感覺就會是好的。

■心念住:單純的看著念頭

心念住是要覺知自己的念頭,念頭來來去去,不管是好念頭、壞念頭,就訓練自己安住在念頭上;當安住於某個念頭時,可能又會跳出另外一個念頭,這時就再安住在另外的那個念頭上,漸漸的我們便不會有太多紛亂的想法了。仁波切要我們安在「知道」上,一般提起止禪時,是說要安住在某個東西上面,而心念住的修持,就是要安住在「知道」上,讓第六意識的認知發生,慢慢的透過「知道」,就可以產生明性,然後讓心安住在這個「明性」的面相上,接著不管生起什麼樣的念頭,讓它來、讓它走,這就是心念住的修持。

■法念住:安住本質,就通向解脫

最後是法念住,經過心念住的修持,心不再那麼的焦躁不安,已經可以安住在明性之中,當心專注的安住在明性中時,就是一種三摩地的狀態,如果一直保持在這樣的狀態,慢慢的就會發現一些空間,然後就會發現心的本質──空性。

當我們了解空性,再回來修持身、受、心、法時,就可以了解身、受、心的空性特質,了解心經中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道理,了悟空性可以脫離輪迴,而其它的正念修持則可以幫助我們讓生命變得更好。

仁波切所介紹的身、受、心、法的修持,是一種循序漸進、越來越微細的過程,從粗的色身,到感受,到心的明性,到空性;原來修持四念住,也是一種從覺知自己的身體開始,到覺知外境,覺知感受,到開展明性、空性的過程,謝謝措尼仁波切帶給我們這麼精采又具啟發性的一個下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