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2年7月19日、晚上7:30-9:30
地點:德噶土城讀書會大佛堂(新北市土城區承天路8巷2號)
主辦:台灣德噶、化育道場
英譯中:施心慧
報導:陳在源
攝影:班瑪歐色多傑
前兩天講生,今晚的主題是死——「怎麼準備,才能和生命好好說『再見』?」
對於多數人來說,「死亡」是個嚴肅的課題,氛圍異於前兩天,學員們對於死亡這件事的未知與敬慎,也呈現在較為緊繃的臉上。仁波切觀機逗教,除了延續前兩天鬆坦而幽默的風格外,同時注入更多的溫暖的慈悲,引導學員們徜開心胸來接受這個重要的教導。
要怎麼看待死亡呢?仁波切一開始就反覆強調這個命題:「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有了死亡,生命才完整。」反之,若無死亡,生命是不完整的,如果一直活著不死,也會很痛苦。通常人們視死亡為一種結束、停止或終點。但事實不是這樣,死亡後,有些什麼會延續下去,不是全然的斷滅。
佛陀說:「所有和合的事物都會終止。」這是法則,因緣聚合的事物總是從某個地方開始,維持一段時間,然後消失。我們必須準備好接受這一點,沒別的路。
但我們可以改善從生到死的這個過程,讓它更健康、更長壽、更神聖,減少痛苦,讓它更有意義。我們可以改變因緣條件,只要帶來好的因和緣,就會帶來好的結果,這就是因果法則。同時這也是一種無常的展現,因為無常,所以我們可以改變;如果事物是永恆的,我們就無法改善了,受苦就變成永恆的受苦。
仁波切鼓勵大家,雖然死亡必然來臨,但不是現在。如果認為反正會死,那麼乾脆現在死好了,這不是一個正確的態度。相反的,我們應該活得健康,創造健康的因緣,包括身體的健康、情緒的健康以及認知的健康,也就是身體與心靈兩方面的健康。例如規律的運動、定期的健康檢查、吃有機食物等等。但要做到這些物質層面的改善,我們還需要精神層面的幫助,否則雖知道該怎麼做,卻做不到。所以需要心靈上的健康,維持心智的清明,才能帶來改變。
在改善的同時,我們仍要記得有一天一定會死,而能有所準備,減少執著。如果太執著,反而死得不順利。因此,要以一種不執著的態度來面對死亡,而非加深執著。
談完了死亡,仁波切接著開示無死之道。看看台下學員們略顯嚴肅的臉孔,仁波切故意帶著調皮的表情,重複唸了幾次Deathlessness這個有點繞口的英文單字,戲稱這樣可以鍛煉舌頭的靈活度。大家一下子就笑開了,氣氛輕鬆不少。
前面談到和合的現象必然無常,但也有非和合的現象——如果了悟無為法、無為的現象,就可以達到無死的境界。我們自心的本質不依存於任何現象或事物,無生亦無滅,故亦無死。
仁波切進一步說明,當物質的身體死亡時,粗分的心識( Consciousness )也跟著身體一起死亡了,但微細的心識則會跟著習氣生生世世的相續下去,直到有一天業力完盡時才會停止,此時最細微的心識與空性的本質即合而為一。所以,這裡有好消息也有壞消息,好消息是我們都具證悟無死的能力,壞消息是如果我們不了悟,就無法達成。
欲認知心的本質,必須依賴真實上師的教導,了知心性與空性無二,並且熟悉它,這是子光明。臨終時,法身的母光明展現,了知心性與空性無二的子光明與之結合,即可證入法身。如果不認知心性的本質,或不去練習,則沒有辦法。在過去,行者精進實修,有可能轉此色身為虹光身,但當前這個時代中,已不容易達到這樣的成就了。退而次之,了知心的本質與空性無二無別,並於臨終時掌握母子光明的會合而證入法身,還是可以做到的。
前面講的修持,除了是臨終證悟的關鍵外,如果我們在生活中,能儘量保持身體健康,不要傷害他人,並且透過實修讓子光明的經驗穩固,也可以改變很多事情,可以從很多事情中解脫,並且影響很多人,影響這個世界。仁波切接下來幾天要教導的「椎擊三要」課程,主題即是如何認出心的本質,認識子光明。
開示了死亡與無死兩個主題後,現場開放問答。首先有學員問及,如果突然死亡,要哪一種法比較好?修頗瓦法呢?還是上師相應法?或是心性禪修?
仁波切說,一般人如果遇到意外突然死亡,可能比較慌亂而不容易記得生前學過的修持,若因疾病慢慢邁向死亡,有所準備,比較可能在臨終時繼續修持。
如果我們要幫助一個臨終的人,最好是看他生前比較熟悉哪一種修持,如果他生前修持的是頗瓦法,我們就幫他修頗瓦法;如果生前修持上師相應法,我們就修持上師相應法來協助他;如果亡者生前熟悉心性的修持,我們就修持並且提醒他修持心性。這三個法門都非常好,沒有高下之分。
學員又問,在夢境中對親人很執著,要如何才能減少執著而在臨終時往生淨土?
仁波切開示,首先要了解的是,一個夢境的執著與否,不必然代表這個做夢者平時執著的強弱。所以夢境本身不是重點,但我們應該去檢視,對於此生這個大夢,自己有多少執著。過多的執著,就像像印度菜一樣的油膩,吃了容易拉肚子。要如何解決執著呢?問題的反面就是解決問題的方式,譬如房間太熱,帶入一些冷氣,會降低熱度。執著的相反是不執著,為了練習不執著,可以修練「幻身」,視一切經歷皆如夢,仁波切現在也是在夢中跟大家說話。
如何從此生這個大夢中醒來的方法,就是佛法。佛法本身也是一場夢,但可以把我們從無明的睡眠中喚醒。也就是說,如夢一般的佛陀,示現在如夢的眾生前,引導他們到達如夢的佛果。這樣的夢,會讓我們從夢中醒來。另一種夢,則會讓我們沒完沒了的一直做夢下去,那就是輪迴的夢。而證悟也是一種夢,一種幻相( Illusion )。我們如果能不斷去思維、練習,最終可以慢慢了解,而後達到證悟。
傳統上對於諸法如幻的說明,有12種譬喻。而現今生活中,有很多現象可以當譬喻來幫助我們了解如幻的現象。例如,可以把我們的所有經驗都當成是在看電視,雖有「宛然顯現」的現象,但並非真實。通常一個觀看者要把外境看成虛幻會比較容易,要把自己看成虛幻則比較困難,所以要往內看,這個觀看的人也像電視中的人一樣,是虛幻的。
這樣的修持,要朝正確的方向去做,否則會有不好的副作用,也就是掉到「斷邊」,帶來空無、不在乎的態度。事實上,我們雖然知道一切事物如幻,但要把幻相中的美帶出來,並且去感受幻相中的美。
仁波切接著開示,如果我們想順利去到阿彌陀佛淨土,最好的方法就是改變我們的感知,像阿彌陀佛那樣想、像阿彌陀佛一樣行動,像阿彌陀佛一樣說話,像阿彌陀佛一樣吃東西,也像阿彌陀佛一樣感受。24小時都這樣。因為任何事物都是心的展現,如果我們能這樣感知,現在就在淨土了。
金剛乘中有關「生起次第」的法門,整個重點就在於像本尊一樣的行為,也就是改變我們的感知,變得跟本尊一樣。所謂觀想,就是一種徹底的模仿,這是生起次第的核心。每位本尊都是一個角色,都擁有屬於這個角色的劇本。我們不論修持哪一個本尊,就好好的、透徹的去研究這個劇本,好好的去扮演,就會融入這個角色,也就是融入這個本尊。
關於這個大家關心的問題,仁波切開示,如果亡者未能認識出母光明,那麼在接下來一般而言大約49天的中陰期間,亡者每7天都會想投生,每7天都會在中陰死一次。如果你自己平常有修持,可以把修持的功德迴向給他,這是第一個方法。
其次,亡者可能對家人很執著,因此可能在中陰期間常常回家,如果他生前對佛法有一些了解,我們可以引導他。可以把亡者的相片放在桌上,當成他就在那裡(即使實際上不在也沒關係),告訴亡者他已經死亡,不要再執著家人了,應要憶持自己修持過的佛法,家人都會很好的,不用擔心。當做亡者是在屋子裡面,跟他說話,不需要害怕,要對他充滿愛,用亡者平常習慣的語言說給他聽。我們可以告訴他:「你的心的本質是無死的,要認識出來。」不要哭泣不捨,否則干擾亡者,讓他產生執著。
我們也可以請寺院做一些修法、供養,迴向給亡者。另外,如果亡者對孩子很執著,我們也可以告訴他,會好好安排這個孩子的將來,例如讓孩子就讀好的學校,也有助於協助亡者放心。
答完這個問題,時間也到了。仁波切很慈悲,又簡短的為大家總結了今天的兩個主題,死亡與無死。最後並再一次提醒大家要快樂,快樂是不需要理由的,以「內在單純,外在複雜」的原則來面對生活,於此圓滿了這三個晚上從生到死的精要開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