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真的想修持藥師佛的人,最好是每天修一次,如果沒時間就每天持誦藥師佛咒語一百零八次,再不行就念七次。
主講:確戒仁波切
時間:2010年8月20日~22日上午9:00~下午5:30
地點:化育道場
報導:白曉芬
八月二十日至二十二日,由尼泊爾列些林高級佛學院的校長 確戒仁波切領眾,列席的化育僧眾和列些林佛學院的阿闍黎僧眾,以及法友們進行一連三天的藥師佛小閉關。
(第一天‧第一座 10:00)
在正式進入儀軌教授之前,校長講述了為什麼人會生病?
我們的身體是由父精母血所聚合而成的五蘊身,在一出生之時,已經具備了生病的因(校長看現場有許多剛上過《寶性論》的學員,於是提到就像之前所說貪瞋癡是以隨眠的狀態存在),生病的因也是以隨眠的狀態存在五蘊身。只是,現在還沒有遇到緣,所以未展現。緣有外緣、內緣。外緣為外界地水火風的狀況,內緣是指內在的煩惱。
第一是氣息方面,這方面的疾病源自於貪。
第二是膽方面的疾病,此種疾病源自於瞋。
第三是涎方面的疾病,它的來源則源自於癡。
貪瞋癡煩惱是為催動生病之因,而貪瞋癡煩惱,皆來自不清淨的心。亦可將疾病分為業力病與暫時的生病兩類:業力病如癌症,對治的方法是修心。暫時的生病則是身體健康失去平衡。身體健康有80%是與自己有關,而20%則受到外在環境所影響。講到這裡,仁波切說了一個笑話:現代的人都很喜歡節食、減肥,但其實一個人的胖瘦是天生的,有些人天生就是胖的體質,怎麼減也沒用(哄堂大笑~)。其實減肥並不好,過度的減肥可能讓我們身體的能量降低,而這可能是造成短命的因。
校長開示,在《醫方明續典》中,提到醫生有三等:下等醫生是凡夫;中等醫生是天人、仙人;而上等醫生為藥師佛,他能醫治我們的心。而本尊亦有三:意義上的本尊(法身),徵兆上的本尊(報身),及符號上的本尊(化身)。意義上的本尊為法身的原因,他所指的即是實相上的本尊,亦即自覺的本智。而徵兆上的本尊為報身形象,如唐卡、佛像、藥師佛的形象等。
透過觀修形象上的本尊,能清淨染污讓本具智展現,即讓實相的本尊得以展現。符號上本尊為化身,則以傳授的上師傳授給我們的文字、口訣皆是符號的一種。
如何修持實相的本尊,就是如法修持上師所傳授的法。校長說這樣就不會被癌症嚇到,反正癌症死掉、生病死掉、自然死掉都是死,醫生也會死!(大家笑)現在是好好照顧身體健康的時候(午餐時間到了)。
(第一天‧第二座 下午2:00)
下午正式進入儀軌的教授,首先,校長開示前行部分。前行包括了皈依、發心、供養及四無量心。其中,第一個偈頌是皈依,皈依的對象是三寶和三根本(上師、本尊、護法),第二個偈頌是發心,是屬於大乘的發心。第三個偈頌是供養:「從本境界所化現,遍滿天地如雲供,曼達珠寶天女俱,祈願無盡布紮霍。」其中,本淨界指的是本具的空性,觀想從空性之中化現出無盡的供養,布紮霍表示梵文供養的意思。接下來,觀修四無量心是為了讓菩提心增長。
接著進入正行的教授,校長提到在正行中要開始觀想藥師佛及藥師佛的越量宮殿,為何要作這樣的觀想?因為修行者為不清淨的凡夫,作此觀想能幫助我們去除我執,即淨除直五蘊身為「我」和此地為「我的」的執著。此時必須觀想自己與藥師佛無二無別,此處即是越量宮殿。
在講到如何觀想藥師佛的形象時,校長講了一個小故事,一個關於菩提加耶正覺佛塔內釋迦牟尼佛像的故事。據說,在菩提加耶的釋尊像是最接近釋尊住世的樣貌,當初製作佛像的人問了當時世上僅存見過釋尊的一個老婦人,詢問她:「他做的佛像與真正的釋迦牟尼佛是否相像?」老婦人回答:「一點都不像!我見過的釋迦牟尼佛會走路、會坐下來、會說法,而且頭頂上有光,除了這些之外,可以說很像。」聽到這,大家都笑了。校長在大家的笑聲中繼續說,因此,我們在觀想時,可以以菩提迦耶的釋迦牟尼佛像為主,只要把皮膚換成藍色、手的姿勢換一下就可以了。
至於持咒,校長提醒我們持咒應保持清明的狀態,避免昏沈與掉舉。此時,身應保持觀想自身為藥師佛,語應保持清楚持咒,意則是在禪定的狀態。觀想自己身語意與藥師佛無二無別。對初學者而言,如果覺得昏沈可以去沖水,如果覺得妄念很多可以先暫停讓心沈靜下來。
就這樣,除了供養的內容校長表示要留待明天再講解,儀軌正行與結行就在校長深入淺出的引導下講述儀軌中的各個段落,及許多實際修持所需注意的地方,也讓初學者的我們有更深刻的瞭解。
(第一天‧第三座 下午4:30)
稍作休息,愉快的午茶時間結束後。課堂上擺出了一個大磬,那個大磬原本一直靜靜的待在佛堂前方,但對很多人來說,今天是第一次聽到它展現了它的功德,一種本然寂靜的聲音。第二堂課的上課方式不同以往,校長將之前講述過的儀軌內容,一起實際共修一次。大家在校長的帶領下,輕鬆卻專注地念誦儀軌,在每一個段落時,校長便會敲擊大磬,引導同學們在大磬的聲音中,實修皈依、發心、供養等觀想。
這個大磬在校長的手中,發出了一聲聲沈靜的鐺鐺聲,帶領我們一起體驗了一次如法的藥師佛實修。
(第一天‧第四座 下午7:30)
晚上是藥師佛的灌頂,校長說到:「灌頂能讓未成熟的心準備接受教法,而接受教授能讓我得到解脫;灌頂如同解脫的幼苗,而成就法如同幼苗長大的因緣」。
首先,是清淨自己成為可以接受法教的容器,接著藉由佈施多瑪償還累世所積欠的債。校長提到,獻供養時若能誠心將自己一切身口意皆供養的認知,則能積聚福德資糧,為甚麼呢?因為此時的我們沒有吝嗇也沒有我慢。接下來,是請求給予灌頂。此時應誠心祈求與上師無二無別的藥師佛賜予我們灌頂……。校長就這樣一步一步將灌頂的程序、意義解釋給我們聽,從前行、正行、到結行的每一個步驟,都讓大家瞭解。相信對初學者而言,灌頂不再只是新鮮的儀式,或是得到祝福加持。而是,真正將心準備好,接受教法。
校長在灌頂結束時,說了關於灌頂的誓言,也就是接受灌頂之後該如何持守三昧耶。校長提到,台灣人常常有機會接受許多灌頂許多教法,累積起來的法本不知道有多厚一疊。許多法友也常常問關於接受許多灌頂沒辦法每一個都修這樣的問題。其實,如果我們能瞭解到成就一個本尊,所有的本尊都成就了,那麼接受再多的灌頂都不是問題,也不會想要接受那麼多的灌頂。對於真的想修持藥師佛的人,最好是每天修一次,如果沒時間就每天持誦藥師佛咒語一百零八次,再不行就念七次。若能在生活中保持自己即是藥師佛的念頭是最好的。因此,重點是「藥師佛有沒有碰到你的心」!
(第二天.第一座 上午10:00)
第二天早上,講述的是儀軌中供養的部份。校長提到,供養時重點是不能帶著吝嗇之心,而所供養的物品是自己所喜愛的。儀軌中提到妙花、薰香、酥油、塗香等,最好使用天然的物質而非人工所製造,量不需要多,一點點即可。但在觀想時,必須觀想無量無邊的供養。也許對於有些人來說一次只能觀想一個,但觀想的很清楚也沒有懷著吝嗇的心,這樣的觀想是可以的。反之,就算你能作無量無邊的觀想,卻懷著吝嗇之心也不能算是供養。
至於,為甚麼要供養呢?是為了累積福智二資糧,二資糧包括福德資糧與智慧資糧。累積福德資糧必須具備三個要素,一、供養者。二、供養的對境。三、供養物。而智慧資糧的累積一樣具備此三個要素,但心中卻無這樣的念頭。亦即,處於供養者自性空、被供養者自性空、供養物自性空的狀態。對初學者而言,這是比較難做到的,但仍須透過實修來練習。
(第二天.第二座 下午2:00共修)
(第二天.第三座 下午4:00煙供)
校長首先開示了三種煙供:火供、煙供、焦煙供。此三者共同的地方是皆由火燃燒供品來供養,而不同之處則在於供養的對象、供養的物質及供養者。
第一種是火供,火供需要較大的地方來進行,火在此時代表的是神佛,因此我們供養的對象是火,而火供的修法者必須觀自己為本尊,因此主法者必須是閉過關或是有修行證量的上師。
第二種是煙供,煙供所供養的物質是煙,供養的對象向上是獻給三寶或送給地方神祇,火不一定要大但煙要多。
第三種是焦煙供,主要是佈施給中陰身的眾生。焦煙供時,焚燒的供品必須乾淨,火不一定要大。此時必須觀想自己是觀世音菩薩,因中陰身的眾生需要觀世音菩薩的慈悲,而觀音菩薩因大悲之故可以助眾離苦。
校長提到,我們這一次所使用的山淨煙供儀軌,是結合了火供、煙供、焦煙供的儀軌,等一下大家排隊領取供品獻供養時,就看個人以什麼樣的心態進行。如果你是持著供養佛菩薩的心態,就是火供。如果是以獻給三寶或地方神祇的心,那就是煙供。如果是抱持著佈施給下三道眾身的心態,就是焦煙供。如果可以三者同時觀想更好,一個一個觀想也可以。
為何作火供或煙供呢?校長也解釋道:「火供是為了獲得成就,煙供是為了累積資糧,焦煙供則是為了圓滿佈施波羅蜜。」煙供最後必須將功德迴向:祈願一切眾生的病魔疾病蓋障等不淨獲得清淨。因為在這個五濁惡世的時代,有許多疾病、飢荒、戰禍是以前不曾發生的,因此我們要如此迴向給眾生。
(第四座 下午7:30共修)
(第三天‧第一座 10:00)
這次的學員有一些好像是第一次參加化育所舉辦的課程,有一些是抱持著對藥師佛的興趣而參加課程的人,有一些又好像是接觸金剛乘不久的人,因此大家在兩天密集聞思修的課程之後,心中的疑問也各式各樣,因此校長特別在第三天的一早,讓大家盡情發問。而校長精闢實際時而風趣的回答,讓學員們有了更多收穫。
問:修持時有時會突然感到害怕,在觀想時有時會感覺在虛空、空性中不見,覺得很害怕該怎麼辦?
仁波切答::我們的第一個剎那在觀想,第二個念顯現害怕,是因為遇到了害怕的因緣,什麼事害怕的因緣?例如,原本很專一的在修持,突然外在有人叫你,你就會被嚇到。當害怕時候的下一個念頭,知道了害怕的原因就不會害怕。所以重要的是,你要知道是甚麼因緣讓你害怕。
至於在空性之中沒有顏色、形象。空性並不是用來修持。是你必須瞭解的。空性不是一個空間甚麼也沒有,而是無自性。一切都是緣起,如果沒有因緣而起,什麼都沒有。五蘊亦是因緣而產生,很多物質是因緣的具備而有,也會因因緣撤去而沒有。業亦是因緣結合的結果,而看到的形象、景象,此即空性的道理。至於,散亂的心如何回來?是因為你對散亂的境產生貪慾了,如果你可以找到貪慾的對境,找到散亂的心,心就可以回來了,而這就是修空性。
問:仁波切提到在供養時要觀想供養者、供養對境、供養物是為了積聚福德資糧,但又要三輪體空來累積智慧資糧,我不清楚實際上要怎麼做,請仁波切指導。
仁波切答:一定要先觀想供養者、供養對境、供養物,以免生起懷疑。如果不先觀想就好像在暗室中丟石頭不知道往何處丟,丟的是甚麼?
福德資糧是有一念得到的目的,而智慧資糧是無一念得到的目的。離開了目的就沒有供養對境、供養者、供養物存在的意義。但並不是沒有,而是無自性。雖然三輪有顯現,卻是空的無自性的,就像彩虹一樣!
心經亦提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是無自性的,色與空是無異的。究竟而言,福德、智慧二資糧是無別的,在修持時是同時進行的。
問:儀軌第五頁「諸尊三處三種子」,「諸尊」是指自對諸尊住眷屬嗎?迎請無量智慧尊如何觀想?
仁波切答:不要把自對二尊觀想在對面,而是作無二之觀想。也可以這樣說,等我們證得藥師佛纔知道眷屬有多少?是誰?(大家笑)重要的是,觀想時相信眷屬就在那裡。
智慧身包括法身、報身,在這裡是觀想報身自東方而來融入。我們要成就藥師佛的果位必須如其一樣的行誼、修持、作為,如果只是觀想是不會得到果位的。
這次的問答,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進行,校長甚至示範手印時,半跪在法座上,讓較後方的學員可以看到,許多人更拿著手機、相機錄下近距離的手印教學。只能說,現代化社會的人們,心散亂的程度讓我們必須依賴許多電子設備來幫助自己學習,而校長也瞭解眾生們的需求,一遍又一遍的結著手印,相信大多數的學員雖然手上沒有手機或相機,但這景象已深深烙印在大家的心中。
(第三天‧第二座 下午2:00)
消災除障法會,是合併進行的,因為大眾並沒有儀軌,所以校長囑咐大家可以在修法時自己進行一次藥師佛的實修、或是念誦藥師佛的咒語,最後再將功德迴向給一切眾生。
就在一片寧靜靜穆的氣氛中,大家各自做著儀軌的練習或持咒,亦或是靜靜的看著法會儀式的進行,雖然無共同的儀式但彼此的心皆在當下,為期三天的藥師佛課程就在這一刻劃下句點。
結束時,法友們一一上前獻上供養,每個人的眼中儘是滿足與對校長無法言喻的感謝。校長也賜與了護持法會的功德主與所有的學員們禮物──加持繩與甘露丸。相信大家帶回的不只是手上的加持物,還有心中滿滿的──來自自心與藥師佛相遇而得的加持。